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栏目设置,当然,有的是抄袭国外媒体的,有的则是自己创意的,但能够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一定是被读者喜欢的。 今天要说的是专栏和生活圆桌。
生活圆桌每期有两个页码,4篇故事,一般配两幅漫画插图。 生活圆桌的作者并不固定,而且都是藏在面具背后的笔名。 生活圆桌的编辑就是苗炜,生活圆桌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笔名--布丁,也是苗炜,一度我以为布丁是个小女子。 无独有偶,《三联十年》有一个叫薛巍的记者,在生活圆桌的笔名叫贝小戎,如果你是个测字先生出身,应该能看出来其实贝小戎约等于贼,不过就是这个笔名,也经常被误认为是个女作者。 这么看上去,生活圆桌的阴气还真有些过重呢。 当然,生活圆桌还有很多其他作者,比较知名的我见过大仙,印象中毕熙东好像也客串过,但多数,是默默无名的作者或打伴成默默无名的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最早好像是在倒数第一页上有,我曾经为此写过一篇Blog了,因此不再多嘴,大家只要知道那是王小波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几年,生活周刊的专栏慢慢多起来了,衣食住行玩,音乐读书等无所不包。不过,专栏的特点,一个话题只能由一个人连续写,比如王小峰写过音乐专栏、小宝的读书专栏,还有我一直比较讨厌,赖着位子不走的沈宏非的“思想工作”。对了,如果你不是三联的Fans,或者是三联的Fans而还不怎么Blog,那么我告诉你:王小峰=按摩乳=带三个表。 既然写到这里,顺便也给苗炜做广告,他也有Blog。 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一般都是一个页码,刨去标题和插图,大概在2000字左右。原来半月刊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一个月写两篇高质量的文字,问题还不大,自从改了周刊,呵呵,专栏的质量就开始水了。其实,三联的专栏作者自己也注意到了。 他们的朱伟主编更是护犊子,在接受新浪的一次访谈中,说即使是王小波,到后期也江郎才尽了。
与此相反,生活圆桌基本上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和质量,我简单想了想,大概有如下可能: 基于上述原因,我觉得,我以前的那个Blog和杂志专栏的分析依然成立: 第一个问题是找到合适的作者,不要迷信权威。目前我比较爱看的两个专栏,一个是王米的游戏、一个是王受之的汽车。他们都不是文字工作者,分别供职于EA和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因此,他们码字,肯定不会在乎专栏的稿费,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看法和业界的潮流结合起来,自然言之有物。 第二个问题关乎于面子还是关乎于组织,我还想不好。因为轮流坐庄是一种方式,向生活圆桌这样竞争上岗也是一种办法,总之,这不仅是三联难题也是BSP的难题,我们总是喊人民应该当家作主,但往往发现,参政议政的具体形式还真是不好搞,更何况,触及了大佬和权威们的利益,那就不只是能不能做主的问题了... ... 最后,我把苗炜在《三联十年》中的一段文字抄在这里,我觉得,这段文字放在这里,作为我每天写Blog,也颇有借鉴意义:
此主题的相关链接: |
|
来自: 衣锦夜行苟富贵 >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