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卓越企业的六大过程

 Asia Lion 2005-10-21

成为卓越企业的六大过程


    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去年,一本名为《Good to Great》的管理著作广受赞誉,名列《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前列。该书通过对一组卓越公司和一般企业的对照,总结出企业向上提升的规律。
    研究"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和对照公司走过的路程,在比较时,我们不断质疑:"到底有什么分别?"例如:
空降的企业明星不能领导公司从优秀变成卓越。11家"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中,有10家公司的CEO都是经由内部升迁而坐上这个位子的。但是,对照公司选用空降部队担任CEO的比率则有6倍之多。
我们发现主管酬劳多寡和优秀公司能否变得卓越没有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并不支持业界流行的看法--高阶主管的薪酬结构是促使公司提升绩效的主要驱动力。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和对照公司在策略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两组公司都有清楚的策略,没有证据显示"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比对照公司花更多时间在长远的策略规划上。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并没有把焦点全放在如何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他们也花时间思考应该做什么事,以及应该停止做哪些事。
科技带动的变迁无法引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过程。科技能带动改变,但是单凭科技本身,却无法引发改变。
购并无法带动"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两家平庸的大企业联姻之后,仍然无法变成一家卓越的公司。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不怎么在意管理变动、激励员工,或营造团结的气氛。因为他们认为,当具备了充分条件时,忠诚、团结、激励和改变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不会特别取个名字、或举办活动来象征转变的过程,的确,有的公司在当时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转变的幅度,直到事后回顾时,才看清楚转变有多大。他们透过非革命性的过程,促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大半并非从事卓越的行业,有些产业甚至状况很糟。没有一家公司是搭顺风车,在火箭一飞冲天的时候,恰好坐在上面的。卓越不是靠环境造成的,卓越多半都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如果把企业蜕变的过程看成先累积实力、然后突飞猛进的过程,那么包围着整个观念架构的则是我们称之为"飞轮"(flywheel)的观念,这个观念抓住了企业"从优秀到卓越"整个过程的形态。其阶段包括:
第五级领导:当我们发现了推动改变所需的领导风格时,我们感到十分讶异,说得更贴切一点,我们觉得非常震惊。和锋芒毕露、身兼媒体宠儿、社会名流的企业领导人比起来,这几位CEO简直像是外星人。他们通常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齐集于一身。
先找对人,再决定要做什么:我们原本以为"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人新官上任之初,一定先提出新愿景,拟定新策略,结果却发现他们忙着找到适合的人上车,请不适任的人下车,并且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子上--然后才理清该把车子开往哪个方向。企业界有句老生常谈:"员工是你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其实说得不对,员工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适合的人才,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
面对残酷的现实,绝不丧失信心:关于如何追求卓越,我们从当过战俘的人身上学到的教训,可能远胜于讨论公司策略的商业书籍所提供的内容。每个"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都抱持着一种精神--一方面有严格的纪律,勇于面对眼前最残酷的现实;但同时抱着绝不动摇的坚强信念,不管遭遇多大的横逆,都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刺猬原则:要从优秀公司蜕变成卓越公司,必须先克服"能力的诅咒"。这是你们的核心事业--只不过因为多年来,甚至数十年来,你们一直在做这门生意--但不见得表示你们一定能做得比别人优秀。如果你们的核心事业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公司就绝对不可能跃升为卓越的企业。
强调纪律的文化: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有一些公司则订下纪律,但是在文化中强调纪律的公司却寥寥无几。当员工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层层管辖;当思考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官僚制度的约束;当行动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过多的掌控。结合了强调纪律的文化和创业精神,你就得到了激发卓越绩效的神奇力量。
以科技为加速器:对于科技所扮演的角色,"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们从来不把科技当成驱动改变的主要力量,但他们能开风气之先,率先应用精选的科技。我们发现,单单科技本身,永远都不是企业卓越或衰败的主要原因或根源。
发动戏剧性变革和组织重整的人,几乎都无法成功地推动优秀公司跃升为卓越公司。无论改革的成果多么令人刮目相看,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过程,企业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基业长青。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必须拥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心只想赚钱,并且一方面保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刺激进步。换句话说:必须"从优秀到卓越的观念",到"保持卓越的绩效",到"基业长青的观念",到"永续卓越的企业典范"的树立。
企业改革出师不利,大部分原因会归咎于领导人考虑失当或者扶持不力。的确,新科技、新营运观念和大型资讯系统的导入,绝对需要企业高层一定程度的介入、承诺与干预才能成功。但,并不代表这类型属于企业内部创新的导入过程,必须是由上而下雷厉风行,相反地,高层的干预应是越少越好。又要高层介入又要干预越少越好?真正的用意是要企业高层摒除改革的障碍,同时,也不让自己成为障碍。
任何企业经过一段长时间平稳成长后,通常内部结构都会趋于稳定。此时,许多企业都会陷入僵化并产生既得利益的结构。简单地说,企业组织变成一座金字塔,越往上握有越多的权力、越多的福利,组织的变动常会对这些既得利益者造成最大的威胁。
换言之,越大型、越有历史的企业,常常是只有最上面那一个负责人(因为,公司的利益和他最切身)和最基层的员工最有改革、尝试的意愿;中间那一段常常是最反对、最保守的,而且越往金字塔顶端,反对创新的阻力越大;甚至,连技术、资讯部门的最高主管经常也会成为改革的重大障碍。
许多平庸的中高层主管凭着年资一步步爬到目前的位置,常常由于才智不足,所以表面上依靠所谓"经验"来进行领导,实则在今日变动剧烈而经验早已无用的商业环境中,这些人真正靠的是霸占资讯来维持他的工作权威。这种资讯的霸占,包括阻断下属与上司间的联系,或是靠遮蔽业务上的重要资讯不让他人获得而取得优势,而这一切,都正好会被新的改革措施所打破。
比如,该企业要更换新的大型资讯系统,即使是大势所趋非导入不可,在企业内的每一个角落都不难发现一些阳奉阴违、暗留好几手而不愿意真正协助工作的中高阶主管。这些人,担心的就是新的资讯系统做得非常成功而让企业脱胎换骨之时,他们会完全失去功能而有职务危机。
在这种结构下,如果导入新的科技、组织、观念,不是由下而上的企业内革命,而是由上而下由老板押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副总经理押着助理、经理这样一层一层做下来,可能成功吗?
其实,一家企业是否还自我创新,抑或已经陷入这种由上而下"科技不革命"的悲剧之中,目前最佳的检验方法就是观察它的网站,看它的网站多久换一次新面孔,还有没有行销的活力。

来源:粤港信息报 青平 杨慧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