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

 马儿 2005-12-06

【摘要】 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瓶颈。本文围绕知识共享实现的困难,分析了知识共享障碍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障碍中图分类号 G203

 

学界、企业界对知识管理投以极高的兴趣与热情,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优秀的企业更愿意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去看待与理解知识管理,或者说,他们不喜欢把知识管理作为自己管理思想与理念的标签,而更愿意称之为知识共享,他们认为这样的表述更妥当、更精确些。这种现象虽然不是太普遍,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一种启示: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知识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是知识管理实现的前提与基础,知识共享的充分实现又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瓶颈。

 

1  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瓶颈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作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可见,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识共享的障碍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瓶颈。

 

2  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障碍成因分析

 

2.1  知识共享主体——人的分析

 

首先,人的本性决定了知识共享的难度是较大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做有利于自己的事,而不愿意做牺牲自己利益而让别人得益的事。在知识共享行为中,人们不太愿意把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无偿地送给他人,更不希望在自己的知识被他人获取之后对自己的地位形成一种取代或竞争威胁,因此,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谨慎对待知识共享问题:倾向于垄断知识,尽量使知识为个人所有从而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愿意让自己的知识被共享。更何况,研究与创新知识成果的获得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的,时间精力的,甚至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些成本与付出往往不是用薪水就能补偿的,而复制和利用知识的人则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利用他人的知识。所以当有关人员无法在知识共享中获得补偿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通过知识垄断获得利益,以弥补成本并获得一定利润。笔者以为,这是知识共享难以得到实现或者充分实现的最根本的因素。

 

此外,知识共享是有条件的,从知识共享的主体来看,即使员工愿意共享知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知识共享的最佳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过程本身受限于共享双方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以及双方的基础知识经验背景,另一方面,其共享过程本身就是需要代价的,需要时间、脑力等的付出,如果人们在知识交流共享中,知识接收方获得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大于自己的收获,这种情况下,接收学习者不会去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对于知识的提供者而言,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的效果,他也不会乐意去提供自己的知识。

 

在知识共享主体方面还存在许多其它不利因素,例如:人们习惯于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而对来自他人的新知识持怀疑态度,人们可能因为惧怕被认为无知而不愿共享知识,人们也可能为保持权威或自视甚高而不屑于共享知识,人们可能存在“门户之见”而难以共享知识……。总之,主观方面众多的因素使得知识共享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解决这些障碍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问题。

 

2.2 知识共享客体——知识的分析

 

第一,知识在新经济条件下成为一种能够带来效益、带来利益的资源,成为一种资产,成为企业、组织、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拥有者与创造者将知识作为自己的资本与个人财产,这种心理/心态是正常且合理的。因此,作为资本、作为私有财产的知识要充分地共享,需要足够的刺激条件,如名誉的、地位的、金钱的或者其他心理满足感等报酬,才可能使人们乐意去共享知识。

 

第二,知识的存在形态影响知识共享。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各种论文、著作、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成果形式存在的知识,它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手段存储于书籍、计算机数据库等中,有物质载体,可确知,容易被获取、理解与交流。 而隐性知识则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经验经历、视野、技能、能力等方面,含有文化、情感和认知因素,是无形的知识财富,不易被认识,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隐性知识的这种特点限制了其大规模的积累和传播。可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其可共享程度要低得多。

 

2.3 知识管理实施者——组织的分析

 

组织层级过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组织层级过多,会使得知识交流共享渠道不畅、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衰退速度快,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交流,这必然极大地阻碍企业知识共享的有效实现。

 

组织文化建设不到位影响知识共享。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在组织当中不会自发实现,需要特定企业文化的引导。没有员工对知识共享文化的认同,就不会从行动上主动共享知识,就难以自觉支持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

 

此外,组织激励机制的设计状况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大因素,如果不能对员工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激励,只会挫伤员工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2.4 知识共享的工具手段——知识管理技术的分析

 

知识管理技术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共享的物质基础,它为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了基本的工具和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应用搜索引擎、协作过滤、智能代理、专家系统等先进的知识管理技术,通过网络互享互通,可以极大地便利员工进行跨时空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如果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缺乏基本的知识管理技术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往往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一方面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难以进行有效的表达、存储、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显性知识被隐藏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库中,多而杂乱,不利于知识需求者使用。因此,薄弱的技术基础将令企业难以摆脱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难以有效地共享与利用知识。

 

3  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措施

 

3.1 入口控制

 

在人员招聘中要重视考察应聘人员对企业文化认同。知识共享、学习与创新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好招聘入口这一关是企业知识共享文化健全与保持的有效措施。

 

此外,在人员进入这个关口上,尽量降低企业员工知识基础的差异性也是促进知识共享的重要措施。如前文所述,员工的基础知识差异与背景差异是知识共享的障碍之一,降低企业员工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应从人员招聘时就做起。这就要求企业人员招聘工作应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在人员招聘时应该明确职位要求,并依据职位知识技能要求设定考察与招聘标准,确保招聘的新员工具备完成职责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或至少能在合理的时期内通过学习胜任其工作。

 

3.2 文化建设

 

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是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组织应该把员工学习、知识共享、提高员工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团队交流学习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组织的经常性行为,并溶入到员工的意识与习惯中去,形成员工的共同愿景;通过宣传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组织文化,使员工相互信任,为知识共享和交流奠定基础;营造开放式交流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为组织的知识库做出贡献,并将学习内化成企业员工的终生任务和生活方式,为员工提供汲取更多更好知识的空间;使共享成为员工的义务,推进组织知识库的良好运行,使员工以传播、获取、创造和应用新知识为乐事,并不认为分享知识会危及自身利益,相反,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使每一个人受益于这种共享行为。这样,企业、组织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创立开放、灵活的共享环境,最终使知识共享成为组织成员的习惯行为,使组织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智力或者说智商,在竞争中取胜。

 

3.3 技术支持

 

加强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是知识共享的物质平台。有效的知识共享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技术在知识共享中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扩展知识传播的时空范围与速度。

 

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和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化和远距离传递,使知识的获取、转化与共享最大化,促进知识在企业内的广泛交流;通过建立基于外联网和内联网的电子公告板,为知识的需要方和所有方之间的接触创造机会;通过搭建交流的技术平台,组织内部成员有自由的交流空间,还可以在网上与业内外人士自由交流思想、观点与工作经验等,使组织的知识得以共享和增长;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知识挖掘技术,将员工的隐性知识尽可能挖掘出来,并清楚地将其表述,从而开发出尽可能多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之标准化和简明化,建立知识库,从而使知识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还可以通过视频技术使分处不同地域的人面对面交流,消除空间距离造成的障碍等。外在的技术手段是实现知识共享的物质保证,提供与组织物力与财力相适应的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是必要的,是现代化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取胜的必要条件。

 

3.4 组织设计

 

首先,要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层级结构。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纵向层级型变为横向扁平型,与此相适应,组织结构应从“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网络型。这种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有利于知识的交流,避免知识的流失与信息的失真,民主且灵活,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为员工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此外,应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主管制度,将知识共享纳入组织管理的整体框架。知识管理者不仅是技术专家,了解哪些技术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储存、利用和共享,而且还是战略专家,他要使组织的领导层明白集体知识的开发、共享和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支柱,还要能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知识资源实施全面管理,做到:了解组织及其内在的知识需求;建立和造就一个能促进学习、积累和共享的环境;监督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并使之与组织的发展一致;保证知识库的正常运行;促进知识集成、知识生产和知识共享等。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的意义在于:促进组织内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把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活动、知识与人连接起来,运用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

 

3.5 激励机制设计

 

可以这样认为,在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人性或者说人们的习惯思维和行为是不一致的,因此,有效持久的知识共享不可能在企业中自发地实现。根据前文对知识共享障碍的分析,我们认为,一套外在的完备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制度保证与动力。有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知识作为一种资产、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知识市场”,它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具有同样的特性与规律,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的,知识共享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市场的知识流动过程;利益包括名声、荣誉、地位、权力、金钱、道德、个人心态与品德等等在这一市场中起着支付机制的作用;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买方、卖方和中介者三种市场主体,知识共享过程可以看作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易行为;知识共享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这种交易能够为交易者带来“效用”,而激励制度的设计就是要增大知识型员工的个人效用。(见赵文平,王安民,徐国华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机理与对策研究》情报科学,2004年第五期)

 

需重点指出的是,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首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贡献与回报对应。根据员工的知识共享效果与贡献,予以相应的奖励,使员工看到知识共享所带来的收益大于独自占有知识所获得利益,这样他们自然很愿意参与知识共享。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做到评价和补偿机制相结合。一方面,企业根据知识的提供者的贡献提供合理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多元化的,可以是物质的如基金、奖金、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职位的提升、通报奖励、知识署名权等;另一方面要有公平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信用体系,使知识提供者的贡献得到正确的评价与体现,并且使提供的知识不会被他人套用与滥用。

 

参考文献

 

2 秦世亮,万威武,朱莉欣.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创造.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55-60

3 樊平军.论组织知识共享障碍及治疗.科学管理研究,20036):93-95

4 刘希宋,桂雪玲,邓立治.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分析.商业研究,20045):26-28

5 赵文平,王安民,徐国华.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机理与对策研究.情报科学,20045):517-519

6 程刚,陈传明.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变革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4):42-47

7 银超,董博.对知识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价值工程,20042):58-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