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MC不排除关闭可能

 胡琳柟 2005-12-15
AMC不排除关闭可能


  
  财政部目前的态度是,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完结后,将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个过渡期和相应的政策;过渡期后,仍没有出路的将由其他公司兼并或关闭。
  
  原本“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忽然发现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
  12月12日,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关于未来转型的方案“已经上报”。事实上,四家AMC都有自己的构想,东方、信达的完整方案先后出炉,华融也表示“一直在创造条件进行商业化转型”。不过,这些想法还有待更高层面的首肯。
  知情人士透露,本月上旬,财政部金融司会同四大AMC召开了关于债转股企业的联系会,对未来的AMC存续问题给出了新的参考方法,达不到要求的将可能被关闭。
  
  财政部两条原则
  当时被财政部设定十年大限的AMC,刚刚在去年初解除了生死警报,现在又要面对如何生存下去的挑战。
  在关于债转股企业的联系会上,财政部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明确表态:第一,区别对待,分别应对,转型方向、定位由各家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寻找。第二,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完结后,财政部将给四大AMC一个过渡期和相应的政策,过渡期后,仍没有出路的公司将由其他公司兼并或关闭。
  与2004年2月相比,这一次,AMC的命运多了一种“关闭”的可能。当时财政部的说法是:2006年底前完成国家核定的债权资产处置目标的AMC,将被允许向商业化转型。
  这意味着AMC有权利选择生存,但想“活”下去并不那么容易。目前财政部已要求各家AMC上报各自的转型发展方案,同时还将密切关注他们手中的“成绩单”。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四大AMC共处置不良资产736..6亿元,占全部剥离不良资产总额的58.71%———这时距离国家要求的处置期限还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对比前六年的进度,完成剩余任务的唯一办法也许只有打包出售,而这又无法准确衡量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能力。
  外部压力也让AMC对其未来产生忧虑。今年6月份,审计署公布了2004年对AMC的审计结果,超过700亿元存在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还不算此前关于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的争论。
  知情人士称,此前信达和华融等都涉及多次托管券商,他们借此向托管组申请券商牌照(收购托管券商),据部分券商清算组人士介绍,信达、华融曾就收购券商经纪业务上报过材料,未果。该人士说,证监会并不反对AMC获得券商牌照,但是这需要更高层主管部门的批准。
  “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首先要看政策性业务的完成。政策性业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商业化发展无从谈及。”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债转股移交国资委?
  在这次会议上,另一个被提及的问题是债转股企业的出路问题。
  四家AMC成立以后,共收购了13939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其中债转股资产总额4050亿元(通过审核且目前依然在AMC手中的债转股没有公开数据)。在剩余的不良资产中,接近半数是AMC对债转股企业拥有的股权。
  作为当年国企三年脱困而产生的政策性问题,此前一直没有明确的处置方式。知情人透露,相关部门提出的一个思路是:将债转股的股权全部移交国资委。
  如此想法并非空穴来风。
  债转股企业最开始的产生很多是来自于当时的“拨改贷”,而后又是为了配合大型国企三年脱困的需要,很大程度上,这也是银行当初为国有企业改革所付出的成本,因此将这些股权划归国资委当属顺理成章。
  2004年底,国资委曾发出《关于对债转股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检查的通知》,对所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检查。
  债转股曾被地方政府认为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因为债转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股东,债务变成无须偿还的股权,企业资产负债率也降低了。企业获得了发展应有的空间。
  但时至今日,对于承担政策性业务的AMC来说,这却成为转型不堪回首之重。
  有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称,企业施行债转股以后,原有债权转化为AMC的股权,后者自然成为新公司的股东,应自动履行《公司法》中明确的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资产管理公司的使命只是处理不良资产,只能“建议”或者“指导”债转股企业,不能介入到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充当了一个被动投资人的角色。
  在这种背景之下,国资委清查债转股企业的通知,人们普遍猜测很可能是为资产管理公司调整权限,让AMC更好地参与到国有资产保全和增值中去。而现在看来,国资委很可能更进一步,接管这部分国有资产。“对此,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想法,但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