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2)

 w3322laile123 2005-12-29

(四十八)王者何贵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者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者何贵? 2)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2、翻译句子。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3、请把管仲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4、《曹刿论战》中哪一句话与“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吻合?

 

四十九: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皆为人名。
      1
5分)翻译上文中以 隶体字 打印的句子。
  
    2
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五十: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 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 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 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
      ①
王右军:即王羲之。减十岁:不满十岁。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屏:通,让手下退出。阳:同,假装。从:同
      1
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
B. C. D.
      2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须臾
     
于是 于时
      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五十一:柳下季存国(20分)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①
岑鼎:鲁国宝鼎。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赂,送。
      1
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于是
      2.
为上文中出现的的三种用法作举例说明:(6分)
     
用法,例句
     
用法,例句
     
用法,例句
      3
.翻译句子: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2分)


            4
.文中柳下季所谓的臣之国君之国各指    。(4分)

 

五十二: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都是东汉时人。
      1
3分)翻译文中划线: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
     
      2
.(4分)读了上文你认为华歆、王朗哪一个做得对,并简要分析理由。

 

五十三:醉人击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1.
下列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
      A
.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
      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
      2
杖击之应解释为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
      A
.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4.
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五十四:戎夷解衣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①
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后门:城门已经关闭。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
不肖:不贤。 :相当于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1
.(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
      2
.(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
.(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五十五: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
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智:见识。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④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
     
      3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
     
450字)

 

五十六:鹦鹉灭火(13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
.(6分)解释加点字词:集
      2
.(3分)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
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五十七:虫负 虫版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虫负 虫版 :亦作负版,小虫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踬:zhì,被绊倒。
      1.
给加框句子注上标点:
      2.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昂其首负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涩 D. 为去其负
      4.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
      5
.虫负 虫版 悲剧根源是什么?

 

五十八:直不疑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①
郎:官职名,侍郎。文帝:汉文帝。已日,相当于一天后
      1.
加框句注上标点。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
.翻译文中加线句子:
     
金主觉,妄意不疑。
      3
.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其)其同舍或告归 其如土石何
      B
.(舍)误持同舍郎金去 舍其船
      C
.(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吴广故言欲亡
      D.
(以)以此称长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4
.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误解你时,该怎么办?

 

六十: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
贾人:商人。苴:枯草。诸:相当于之于之乎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薄:撞。
      1
.第一句中的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A
.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
      C
.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
      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
.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六十一: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
      ①
糟:酒糟。屐:木底有齿的鞋子。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奴:奴仆,混蛋,骂人语。逮:直到。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
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
      ③
及饮其味兼获,辄无遗者
      2.
翻译:
      ①
奴欲张我,舍尔而去。
      ②
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
      3.
猩既已知道人的设下的圈套,那为何它们还上当被捕呢?

 

六十二: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
卒然:卒,同,卒然,即突然。革:更,另。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
     

      2
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 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 讲为妥。
      3
.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4
.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六十三: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①
:jué夺取。羞:同,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直:通哂:shěn,讥笑。戟手:戟,。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甚于
      2.
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
      3
.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
(若)皆若己所固有 我若富贵当尔偿
      B.
(之)遇物即攫之 旁有哂之者
      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 岂不又贤于彼哉
      D.
(固)皆若己所固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六十四:黔之驴(11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
因因然莫相知:小心谨慎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狎:戏弄。荡倚冲冒:冲撞冒犯。跳踉大口阚:跳起来,大声吼叫。
      1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⑴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⑵
驴不胜怒,蹄之。
      ⑶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
.选出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然)因因然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C
.(益)益习其声 稍近益狎
      D.
(且)以为且噬己也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3.
以上故事即是成语 的由来,现在用来比喻
      4
.文中的是贵州的简称,南京和上海的简称分别是
  

六十五: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
选出与齐人也,坐盗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
      A.
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6.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  B.齐人固善盗乎? (疑问语气,相当于
      C.
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  D.寡人反取病焉。(感叹语气,相当于
      7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
.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
.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
.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
.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
.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六十六:不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事。量:度量(肚量),气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
不喜计人过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是小子亦参政耶( 同列犹不能平(
      ⑤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的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
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
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
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
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
      4.
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六十七: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
或答人简札
      2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六十八: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秦青弗止。响遏行云。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
      C
相同,也相同 D不同,也不同
      3
.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六十九: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
啖粥而读 音: 义:
      ②
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
食不给 音: 义:
      ④
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
.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
.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七十: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患记问不若人迨能倍诵乃止
      ③
迨能倍诵乃止咏其文
      2
.与迨能倍诵乃止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七十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
.文中教以书字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相同?(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
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
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七十二: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张无垢谪横浦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
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
.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七十三: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十四: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所读书必手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
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2
.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意义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
.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
.翻译句子。
      ①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
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
不能名其一处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
相同,也相同 B不相同,也不相同
      C
相同,不相同 D不相同,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七十五.荆人涉水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使人先表雍水”中的“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处处志之

C、寻向所志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翻译“军惊而坏都舍。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七十六: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
吾悉能志之
      ②
李生说之曰
      ③
不应而还
      ④
迨年事蹉跎
      2
.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
.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
.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七十七: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非学无以致疑而或不达于事
      ③
非问无以广识舍问,其奚决焉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好学而不勤问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
.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七十八: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
弗食不知其旨( 教学相长(
      ③
虽有至道(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
      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
译文:
      3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七十九: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阅读训练】
      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发尽白,蚤死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
孔子哭之恸门人益亲
      ③
弟子孰为好学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八十: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凡得学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吾徒相教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八十一: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采稆负贩忘恩负义
      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曹刿请见
      2
.下面句中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
.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
.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
.翻译句子。
      ①
苦渴无日
     
译文:
      ②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
.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八十二: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字与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字(来替换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字还是用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
      1
.下面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
观者讶之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
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八十三: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且惜寸阴中的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八十四: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②
俭以养德
      ③
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八十五: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执而鞭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用法相同的是(
      A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
.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
      4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八十六)寓言《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十七)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3分)

答案:

1.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八十八)移风易俗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答案:

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3)

 

(八十九)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九十)指喻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1.AC   2.AB   3.C     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3分。意思符合即可)

 

(九十一)书“晋王右军墨池”记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辞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强:              今为州学舍       舍:      

于楹间以揭之       揭:                        以勉其学者邪    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B. 以勉其学者邪

C. 以精力自致辞者                   D.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译:                                

       2夫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译:                                 

4.简要概括曾巩写作此记的目的。(2分)

答:                                                              

答案:1.强:勉强  舍:校舍(房屋 房舍)揭:悬挂  勉;鼓励(勉励)

2C  3.①可是后代没有人的书法能比得上他

②人有一技之长就使后丗尊重到这样的地步

4、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

 

(九十二)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3。略。

 

 

(九十三)范仲淹苦读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分)

2.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2分)

3.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2分)

 

答案:1  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九十四)破缸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选出与“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比先苦其心志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九十五)魏文侯守信                    

1、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了,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1)公将焉之 2)岂可不一会期哉?

3)身自罢之。

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九十六)宋人掘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宋之丁氏家无井 B、有闻而传之者

C、国人道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是 。假如,本来就是错误的话,不加分析,却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下去,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为

 

(九十七)子鱼论战                     

宋人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③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⑥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⑦,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⑧,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⑨,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⑩可也。”

 

注释:

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

司马:官名,统领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

公:宋襄公。

重(chóng)伤: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阻隘:对敌不利的险阻。阻、隘,都有险的意思。

亡国之余:亡国之君的后代。

勍(qíng)敌之人:强劲的敌军,指楚军。

胡耈:老人。

儳(chán):不整齐的样子。这里指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1 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   通      ②   通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宋师败绩( )    ②公伤股(

③国人皆咎公( )    ④天赞我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B、①寡人虽亡国之余

②虽及胡耈,获则取之

      C、①宋人及楚人战于泓

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①不鼓不成列

       ②鼓儳可也

4 下列加点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楚人未既济(渡水)

B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C 门官歼焉(被打死)

D 三军以利用也(使……发挥效能)

5 宋师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是                 ;子鱼有力地批驳了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谬论,主张                       。

 

(九十八)吕蒙正不受镜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①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②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2.在作者看来,要拒绝非钱财类的物品贿赂应该做到哪两点?

 

(九十九)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注:①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官员。②中射之士:宫中侍卫人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操 以入”的“以”: ②“说王”的“说”:

③“而明”的“明”: ④“王乃”的“乃”: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因夺而食之”与“臣故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

②“是臣无罪”,可译为“这样,我无罪。”

③“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中的“于荆王者”,是状语后置,翻译应提到“献”之前。(

“且客献不死之药”中的“客”与“而明人之欺王”中的“人”,这两个词意义相同,可译为“人家”。

3.根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

①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②荆王最终没有杀中射之士,你认为中射之士讲的哪一点理由打动了荆王?

4.归纳这篇故事的中心:

 

(一ΟΟ)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                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               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答案: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