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看了韩国电影导演金德基的几部影片.”雏妓” “春夏秋冬又一春” “弓” “飘流欲室”之后,我有一些感触,假如我国真有了电影分级制以后,我们能拍出象春夏秋冬又一春和飘流欲室这样既美又有寓意的电影吗?中国的导演们普遍缺少什么?我们的国民教育者应该反思?优美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表现风格,在”春夏秋冬又一春”和”飘流欲室”能够体现,然而主题缺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杀人.有人称之为暴力美学.我看是胡扯.作为画家出身的金德基.,不论任何题材他都尽可能的用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纯粹是一种下意识的表现行为,更何况他要用画面表现一定的寓意的时候,就更应该使画面拍得更美.做为导演最基本的素质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才能.张意谋在刚发迹的时候曾种过二十亩高梁.李大为也种过向日葵,然而我们有创造力的导演少之又少.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国民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失败的,比如画家不懂文学.文学家不懂绘画.大部分的导演既不懂文学也不懂绘画.所以在画面的表现力方面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们也做过努力让画家陈逸飞拍过电影,可是文学性不强,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残梦.当然上海对于画家本人来说是残梦,可观众需要完整的故事.中国的应试教育,毁了几代人,我曾去过东北的一个著名高等学府,参观美术系青年教师的画展,看完以后感觉是画得的不错,没有内涵,没有内涵的原因就是不懂文学.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对于象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国内二流学校能出象陈凯歌,张意谋这样的导演也实在是万幸.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的初中生很少有美术教育,高中生没有美术教育.百分之九十九的公民不懂简谱,音乐系大学生不懂五线谱.这就是我国的国民教育.这样的国民教育我国的电影能好到那去!
电影音乐有时可能更好的烘托主题,使观众从心里产生共鸣,当我们重新听以往的电影歌曲的时候,我们心仿佛回到过去那种纯朴的人际关系中,在电影”弓”里我反复听到主题音乐在耳边回响.就能领会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在挣扎.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可遗憾的是我国只有一个对音乐有悟性的导演腾文骥,近年也很少出作品.
在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方面,金德基导演几乎用绝了,比如电影雏妓中几个短镜头就把房东的女儿和妓女的冲突表现出来,而且没有一句台词.我国的导演似乎也想学,比如台湾的蔡导结果沉闷的象记录片.我国的导演李少红在电影”血色清晨”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有惊人之举.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导演在这方面好像都不太用心.这里有必要说我国的一些女导演,比如史蜀君和广春兰和陈冲在拍女性题材的电影时,比男导演更有文学性,更具有人性.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敬业精神,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里,大部分的镜头是在早晨4点到5点拍的或者更早,这样才可能有如此美光效,试问中国有哪一个剧组可以这时候起床?大部分的剧组多在三更半夜拍电影,听半夜鸡叫.清晨是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可是熟悉摄影的人都知道最好的光效是清晨和傍晚.这时候演员脸上没有阴影.而且画面的色彩的饱和度也是最好的.
论演技我国有一大批的表演艺术家.可是论好导演少之又少,为什么?我国其实好导演有很多,但是是在民间,随着DV 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杰出的导演出现,他们的水平将远胜于北电毕业的所谓的大腕.本来拍电影是人人都会,现在网上好多电影,比九十年代垃圾作品强好,多倍.那些垃圾作品不正是哪些北电的毕业生的杰作吗?我期望中国电影百花齐放这一天的到来.
提高中国电影的票房,唯一迫在眉睫的是电影的分级制,要知道,现在的少儿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意的下载黄色电影,可是电影院的海报还写少儿不宜,这难道不可笑吗?现在的少儿,他们的性知识远比他们的父母强许多倍,.少儿不宜是八十年代的词汇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电影是不是也应该国际化了.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拍金庸的电影赚钱,可是大陆导演没有一个能表现金庸先生的主题为什么?不了解儒家思想不可能体会,人物间爱狠情仇.不可能理解人物心理.无法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了解佛学就不可能真正表现四大皆空的境界.然而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佛教的精髓在中国大陆一直以来是被批判,被视为糟粕的.在人性方面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从演员到导演没有一个人是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试问,您如何拍好金庸的作品?连台词的意思都搞不懂.你还拍什么拍!所以说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培养了许多没有道德观念.没有人文思想的几代公民.这是历史的悲哀,是中国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