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明源流及考古

 海星尘 2006-02-22

中国文明源流及考古

一、引子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但是在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出版以前,西方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随着西方人逐渐认识中国灿烂的文明,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产生了怀疑。欧洲神学家宣称,中国人是诺亚的子孙,中国文明是由那些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的古代巴比伦人所创造的。其实,这种"中国文明西来说"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而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更加充分证明了中国文明、文化、人种等都是起源于神州大地的。

二、中国人的来历

根据分子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1)南方古猿;(2)能人;(3)直立人;(4)早期智人;(5)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生活在距今500~100万年前。迄今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的化石主要分布于南非和东非。有人认为在中国湖北建始县发现的几颗牙齿是属于南方古猿类的,但更可能是直立人的牙齿。直立人的祖先是能人,生活在距今200~150万年前。能人的化石主要是在非洲发现的。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有。

直立人生活于距今200~20万年前。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较多,较重要的有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80~65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猿人,46~23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19~15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猿人等。我国直立人在演化上已经有一系列自己的特征,如矢状脊,铲形牙齿,阔鼻,扁平脸,较垂直的鼻骨等。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4万年的更新世中期到晚期,迄今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地方发现了他们的化石。中国发现的早期智人有广东马坝人,山西许家窑人等。他们的地区性特征是由中国直立人发展而来的,例如,扁塌的鼻梁、接近水平的额鼻额颌缝、向后凹入的眉间区、矢状脊,铲形上门齿等等。这些特征表明,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

晚期智人指4万年前至现在的人类,是人类发展的最后阶段,其化石几乎遍及各大洲。中国境内就有36处,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山顶洞人等。中国晚期智人已经具有黄色人种的大部分特征,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稍高,铲形上门齿等。这些特征表明,中国晚期智人与现代黄种人具有进化的连续性,存在着亲缘传承关系。因此,"中国文明西来说"证明是与事实不符的,中国是早期人类的生存地之一,中国文明是从中国人自己的祖先那里发展而来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文明是如何从远古的原始状态发展成长的。

三、石器时代的中国文明--考古发现

1、旧石器时代的中国文明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童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出现于180万年前到距今1~2万年。1961年和1962年,考古学者在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后面一座名叫"人疙瘩"的小土山上发掘出成批的动物化石,30余件石器,带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和火烧过的骨头等等。这就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西侯度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在早期主要是打制石器和加工石器。在西侯度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三大类型,石器的制造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技术明显提高,石器类型也不断增多,同时又新出现了木棒或骨棒打片的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其中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山顶洞人。这个时期的石器呈小型化趋势,骨、角器也相当发达。尤其是骨针,其细小的孔眼,圆滑的针身,几乎和后来的针没有太大的区别。针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已经学会缝制衣服,御寒保暖了。

早期人类主要靠采集树叶、野果为生。石器的发明开始了他们狩猎的生活方式。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掌握了捕鱼的技术,鱼类成为当时人的重要食物之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现有倒刺的骨鱼叉,表明人类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捕鱼技术。这种谋生技能上的改进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他们不必只靠森林而活,在河谷、湖畔地带他们同样能很好地生存。

早期人类发展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掌握了管理和控制火的技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有9处有用火的遗迹。在周口店北京人的洞穴中,保存的灰烬层厚达4~6米,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烧裂的石块、烧焦的兽骨等。旧石器时代中期用火的遗址有更多的发现,表明人类控制火的能力已经进一步增强。到了晚期,灰烬、炭屑、烧骨等在考古中被普遍发现。在山顶洞上部长14米、宽8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两层灰烬,里面还有工具,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已经普遍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而且很有可能已经学会人工取火的技术。

由于早期人类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因此,他们始终处于漂泊不定、迁徙无常的生存状态。但也有一部分人群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尤其是一些天然洞穴。天然洞穴既能为人类遮风挡雨,也能御寒保暖,是原始人类最理想的住所,是人类最早的""。然而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依然处于漂泊的状态。已经发现的30多个遗址中,只有不到20%是洞穴,表明只有少数人群利用天然洞穴过着相对稳定的日子。但晚期已开始有简陋的房屋,如哈尔滨市郊的阎家岗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是当时的人开始追求美,也形成了关于灵魂的观念。在北京的山顶洞遗址和辽宁海城的小孤山遗址,都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装饰品。山顶洞的装饰品种类丰富,有穿孔小石珠、穿孔小砾石、穿孔海蚶壳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用穿孔兽牙,由于长期佩带,有些兽牙的孔道已磨得很光滑。另外,在山顶洞的下室,发现了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在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还摆放着各种类型的装饰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墓葬。据分析,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也具有驱邪镇妖的作用。山顶洞人相信红色可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他们平安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2、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陶器和磨制石器为特征的时代。从这时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大自然,而是开始能够开发大自然了。发达的生产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带动社会关系迅速发生变革,为文明社会的最终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前期的发展。这一时期指的是公元前8000~3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中国已经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基本奠定了史前时代中国大地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文明。主要的区域文化有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北方文化。黄河流域的文化以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为典型。仰韶文化以1921年发掘的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命名,现已发现遗址1000多处,村落多数布局严密,房屋形态繁多,早期多为半地穴,中、晚期基本都是地面建筑。长江流域以公元前5000~3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而命名的,以精巧的木器和榫卯构件最具特征,房屋主要是杆栏式建筑。北方文化以公元前6200~5500年的兴隆洼文化为典型。该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的,居民多住在半地穴房屋中。此外,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区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统计,全世界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共有666种,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1973~1974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在不到400平方米的范围内,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交互混杂,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

最早的种植技术极为简单,一般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后来,史前人发现,凡是在种前被火烧过的地方谷物长得特别好,于是便有意识地先放火烧荒,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的农业产量很低。史前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烧荒以后还需要翻耕田地才能提高产量,于是就发明了挖土翻土的工具--耒耜。从此人类进入耜耕农业的生活。河北磁山遗址中出土过石耜,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耜,表明我国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烧造陶器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的几块碎陶片,经测定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生产的,是目前我国确切年代最早的陶器实物。在公元前6000~4000年的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兴隆洼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出现了陶质细腻的泥质陶,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了一座专门的烧造陶器的横穴窑。公元前4000~3500年左右又出现了较为进步的竖穴窑。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大多数地区的人群不再漂泊不定,而是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场所。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考古工作者完整地发掘出一座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村落。整个村落在总体上排列有序、布局规整,显然在开始营建时是经过同一规划的。这种以壕沟环绕成排房子的特征被称为"兴隆洼聚落模式"

此后1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又有另外一种聚落模式。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和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的村落中,所有房屋都环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村以壕沟为界与外部区分开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心凝聚式的居住、活动空间。不过在这里,房屋大小只是代表不同的功能,贫富分化、等级压迫等现象尚未发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氏族社会的成员。

3、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后期是指公元前3500--23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刻。这时农业、畜牧业生产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生产的分工和一系列文明因素和现象的萌发、涌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在世界文明史上,城市的出现宣告了文明的到来。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城市的起源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500年以前。据统计,目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有五座,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在黄河流域,建造于公元前2300年以前的早期古城已发现十几处。在内蒙古也发现了不少规模不大的早期石城。1979年在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这座古城甚至有排水系统,城市设施已较为进步。

在科学界,人们通常把冶金术的发明看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而我国的夏、商、周文明正是以发达的青铜文化而著称。实际上,在夏代以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冶铜、铸铜的技术。据史书记载,黄帝曾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掌握了冶铜技术。

礼乐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文明独特的要素之一,它的存在的载体主要有礼仪建筑和专用礼器两类。红山文化中有4种最有代表性的礼器,一是玉雕龙形佩,二是勾云形玉佩,三是箍状玉器,四是玉璧。大汶口文化中的礼器则有玉石器、骨牙器和陶器。而龙山文化礼器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传统,以精巧典雅、种类齐全的玉器和陶器为特色。良渚文化的礼器有玉器、石器、陶器和象牙器等。礼仪建筑方面,典型的代表有1983年在辽宁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的一个叫牛河梁的山丘上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和1987年发现于浙江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的瑶山山顶的以祭天礼地为主要用途的良渚文化祭坛。

这个时期阶级分化也开始严重起来。在良渚文化中大型墓地和小型墓地有着天壤之别。安置在高台上的大型墓葬都有棺椁葬具,而且有数量可观的随葬品。而目前发现的百余座小型墓地则多数散布在居住地附近,墓穴小,仅堪容尸,随葬品也很少。这些差异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中发现的人体殉葬。这些殉葬足以说明墓葬主人拥有生命予夺大权,是高层统治者。

从大量可靠的材料来看,公元前3500~230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激荡、大转变时期。在此期间,至少是中、东部地区,在经历了文明因素的积累期和文明社会的孕育期之后,最终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或者说,这一时期的中华巨人,她左脚虽然仍旧踏在氏族社会的土地上,但右脚却已经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的大门里。

四、夏代、商代--中国文明成熟繁盛期

1、夏代文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据说唐尧授政权予虞舜,舜又传位给夏禹,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天下,从此便开创了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家天下"。夏王朝经历了1316王,至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前后经历的时间,众说不一。但是无论如何,众多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夏代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已经产生了国家。

夏朝已经有完备的国家官僚体系。据史书记载,夏代有所谓的"六卿""三正",六卿指分掌6个权力部门的最高官吏;三正指3种政务的总负责人。总之,夏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官制了。夏代也有刑法,即所谓的《禹刑》。夏代还有监狱。据说夏桀曾将商汤关押在名叫夏台的监狱里。《帝王世纪》说夏台在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禹州市。夏王朝有军队,而且军队配备了马拉的战车。由此可知,夏王朝国家机制已经相当健全,百官、军队、刑法、监狱一应俱全。

夏代的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比以前有更新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畜牧业和各种手工业的成就均不可低估。关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当时发达的造酒业看出来。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造酒业始于夏代的记载。据《韩诗外传》等记载,夏桀挖池蓄酒,酒池内甚至可以行船荡舟。夏桀每天不理朝政,最后终于因酒亡国,为商汤所灭。据考古发现证明,夏代各地均有大量酒器,而且制作精细,配合成套。可以认为,夏代造酒业的发达,既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标志着礼制的日趋完善。

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因而学者断定夏代应有文字。事实上,考古发现的夏代文字,已基本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在河南登封县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一个字,与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字非常相似。在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的另一件龙山文化晚期的刻字陶片,上面有11个字,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认定是古彝文,内容是"招祖护佑,驱邪求吉"。这些刻字陶片的发现,足以证明到夏代中国已经有真正的文字了。

从古到今,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地区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在夏代,周边方国的文明程度比起夏王国低了许多。因此,当夏王朝被商汤推翻,大批夏人纷纷逃离中原,向周边地区迁徙时,先进的中原文明便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到各地,为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据《括地谱》记载,当年夏桀亡国之后逃亡南巢,他的儿子则逃往北方草原,后来被称为匈奴。《史记》也说匈奴的祖先是夏人的后裔。据研究,商周时代的匈奴主要活动于现在的内蒙古、山西、河北3省区的长城内外地区,相当于叫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1977年,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具有鲜明的夏文化特征的陶爵等,表明夏遗民确实曾经迁到了北方草原一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考古发现都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夏文化扩散到周遍地区的记载。总的说来,以夏遗民大规模迁徙为契机的夏代文明的四散传播,大大有助于商代青铜文明在十分广大的区域内蓬勃发展。

2、商代文明

从《尚书》、《史记》等以及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代已有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制了。商王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行统治。商代的官僚有"内服百官""外服诸侯"两大类。内服百官指的是在中央政府掌权的官员,外服诸侯指的是地方官吏,已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统辖一方的军政事务。此外,商王朝的军队、监狱、刑律都远较夏王朝的完备。

商代的首都是以宫殿建筑为核心的大型城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发现的商代都城已经有四座,其中最有名的是安阳殷墟。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12王、273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安阳市小屯村东北角发掘的商代晚期宫殿从遗存情况来看相当讲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这可以从那里发掘出的青铜柱础和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建筑饰件可以看出。

大量的考古实物证明,商代确凿无疑地有基本成熟的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陶器上的叫做陶文,刻在铜器上的叫金文,而更多的是刻在龟甲上的,叫甲骨文。但这些文字实际上属于同一文字系统,甲骨文可作代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已达十几万片,共甲骨文4000多单字。这些汉字可分为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类,而以象形字为主。汉字在当时已经大致定型,此后3000多年,汉字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质的变化。

中国的青铜文明在商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爵、鼎等铜器,是现在所知我国最早成组的青铜礼器,铸造工艺已相当复杂。商代中期的青铜礼器比起早期的种类更多,数量更大,分布也广,在各地都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青铜礼器。这时也出现了大型重器,如在郑州发现的大方鼎,高达1米,重82.4公斤。到了晚期,商代的青铜工业又有新的飞跃发展,青铜器的分布面更加广阔,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陕甘高原到东海之滨,到处都发现有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装饰较前更加繁复多样。早期多是素面无纹饰的铜器,中期则运用多种花纹进行装饰,晚期则呈立体化。这时还产生了一批巨型重器,如1938年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米,重875公斤。商代青铜冶铸工业达到如此地步,堪称青铜文明的典范。

除了青铜文化如此发达之外,商代的玉器、漆器、陶瓷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也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商王朝各地之间的贸易来往也非常频繁。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贝壳演变成货币应该是商代的事情。

商代的中国,除了中原地区的商王国之外,周边地区还有其它的方国,即周边小国,如山东益都苏埠屯的薄姑国、山东滕县的薛国、北京平谷县的燕国、辽宁喀左县的孤竹国、陕西的周国(即后来的周朝)等。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方国都生产出有青铜器。因此,这些分布在商王国周围的方国与商王国一起,共同创造了我国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五、中国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文明发展到商代的青铜时代,可以说基本已经定型,以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都建基于其上。从我们前面的介绍来看,中国文明起源有着自己的主要特征:

1)本地起源、顺序渐进。由于受大海、高山和丛林的阻隔,中国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系列的文明因素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通过长期的产生、积累、升华,最终形成了华夏文明。

2)中国文明是多源性。最初的文明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经在若干个地方形成了区域性文明中心,然后才在中原地区集结成了华夏文明核心。

3)中国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广川平原,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在黄河、长江流域,几乎所有的史前大型礼仪建筑和城垣,主要材料都是用土筑成的,显示了中国文明稳固性强、基础深厚的特点。

六、结束语

从我们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中国文明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的祖先靠自己的双手,经由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创造出了一个灿烂的文化:夏、商、周的青铜文明,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璀璨的光芒。这是值得我们所有炎黄子孙骄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