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前的萝卜吃不到? 软件外包与国际化思维

 Taylor 2006-03-29
眼前的萝卜吃不到? 软件外包与国际化思维
作者:周年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字体[放大标准缩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专业硕士毕业。先后在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工作九年,历任事业部总经理,集团办副总经理等职,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2003年4月加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持制定与实施“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国软件人才网”等项目。

  媒体的炒作和中国人一窝蜂的激情常常使一件事情热过头,软件外包这两年就吸引了太多的眼球关注。市场规模将如何如何大,市场前景如何如何乐观,这些给企业一种错觉,好像那数十亿元的规模是可以平均到人头上的。一时间,外包成了软件企业追逐的热点。

  近日,在软件外包与服务的研讨会上,美国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比照和分析,论断中国的软件产业出口规模将在2007年赶上甚至超过印度,让与会者非常振奋。

  Gartner用数据,又一次为中国的软件企业描绘出无限美好的市场前景,胡萝卜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呢。

  其实微观和宏观往往大相径庭,眼前的胡萝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得到。这正是企业所头疼和迷惑的。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关心的是怎么做大,怎么打入国际市场,怎么加入到国际产业链中。外包热是有原因的,眼看着一些企业就是通过外包先富起来了:资金通过一个一个外包项目滚动起来,国际化人员梯队逐步搭建,运作流程也完善起来,好处不一而足。可到自己做的时候,却大有上天无门的感觉了。

  放在眼前的胡萝卜吃不到,为什么?就在眼前吗?是的,没有错。问题在哪里?

  如果这里我们更明确一点,以接到国外用户的订单为目标,那么,企业面临两种情况:一、看不到,二、看得到吃不到。前者是多数,还有太多企业苦于没有渠道。后者则比前者情况看起来乐观一点,至少还有过承接国外项目的机会。但种种原因,失之交臂,更加遗憾。是质量不过关,规模不够大,缺少经验,还是文化上的差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印度人说了:“我们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有软件人才梯队,我们按照欧美的商业流程,我们可以按要求保质保量按时交工,而且我们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有700万人会说英语,我们甚至可以为了拿下老美的单子,专门聘请形象顾问,投美国人所好……当然我们可以接到单子,而且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是印度人的自豪。而印度软件也以出口型的产业模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的聪明在国际上有口皆碑。中国软件外包服务成本之低和印度可有一拼,但当国外发包商在中国市场寻找接包企业的时候,却总是很为难。人家说了:“我们外包是考虑可以降低成本,但还要保证质量和效率,无论你是谁,都得按我们的商业习惯办事,可是你们能做到吗?”

  比如美国人就很看重商业规范,很看重客户。当他反过来作为客户的时候,你说他的要求能低么?

  面向客户需求。印度人是我们的典范。

  对于我们的企业,要牢牢记住,拓展软件外包,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市场,是海外的用户企业,是所有可能的软件发包商,是欧洲、美国、日本这样的用户所在的国家地区。

  虽然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国际市场竞争趋势中,必须走向国际化,包括商业流程、思维方式、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同国际接轨。

  再提这个问题,不应只是在概念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企业的具体操作中。

  让我们从国际化的思路出发,再来看我国的软件企业还有哪些主要问题:

  1. 不规范的开发管理。国外发包商把软件项目转包出去,希望得到什么?规范化管理下,保质、保量和准时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我国的软件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不规范的管理却产生了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延期交工的状况,给发包商带来很大的风险。

  2. 商业文化差距。西方的商业惯例和规则和我国有较大差异。西方注重管理流程和准则,我们在很多方面则显得更加人性化,相比之下,随意性也较大。

  3. 国际人才缺乏。缺乏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除了语言是我们天生的不足外,人才的国际性思维更是我们的缺陷。在软件外包这场全球竞争中,如何有效建立业务渠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用对方明白的交流方式,用相似的思考模式,才可能建立起外包的快行线。

  相关连接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微软公司,共同推出软件行业战略研修国际课程。其开发设计由亚太知名商学院共同参与,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印度理工Bangalore管理学院、澳大利亚Southern Cross大学商学院、新西兰Manakau理工学院商学院、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等。这是国内首次专门面向软件领域制定的浓缩型EMBA高级管理课程,旨在培养软件领军人物的国际化思维,深度探讨软件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手记:软件外包先跨坎

  “当未雨绸缪,勿临渊掘井”。硅谷很多企业创立初始即开始设计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了。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眼光变得敏锐而有远见。中国的软件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软件外包是国内软件产业同国际接轨的一个步骤。这就像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初期,为打造面向世界的窗口,大力发展沿海出口城市一样,也曾一度推崇效仿亚洲四小龙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我们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同样可以借鉴印度、爱尔兰的先进经验,首先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意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软件业最终一定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成熟模式。

  而眼下,对于国内软件企业,毕竟所承接的外包工程还只是几颗流星,真正的流星雨还没有来。胡萝卜就在眼前,发展外包,观念是个坎。迈过去了,后面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周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