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赫--赋格的艺术--风的使者

 zeric 2006-05-03

巴赫--赋格的艺术- -

                                      

在音乐本身面前,文字显得苍白。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为直接的,语言或者文字,总是同人的心灵隔了一层。音乐的繁复,也远不是文字所能够表达的。对于巴赫,更是如此。将不可化约的巴赫归约为情感性的体验或貌似理性的文字分析,都像是卑微者徒劳的尝试。
  面对作为神圣文本的巴赫作品,无论是以乐器,还是以文字加以解释,渺小者都只能、也只应当处于文本之下,而不敢、也不应有重现文本自身或将神圣文本作为自我意识注脚的妄念。


  J.S.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1749年至1750年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据说在未完成的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根据自己的姓名做成B─A─C─H四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对于作品的版本和演奏,一直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和争议。巴赫生前并未指定演奏该作品的乐器种类。有研究认为巴赫写作该作品时,以羽管键琴作为主导乐器。现在,这部作品已经有了键盘(包括羽管键琴、管风琴和现代钢琴)、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团等多种演奏形式。
  《赋格的艺术》可算是一部为对位法立法的作品。其中包括13首对位曲、四首卡农和一首未完成的赋格。对位曲的复杂程度随编号而增加,使这部作品看上去像是一部详细的对位教科书。在其中,深奥的对位法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单从乐谱上看,《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大段的炫技,但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决不能说是容易。事实上,对于乐器学习者来说,演奏和理解巴赫,即便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困难的事之一。巴赫的作品需要饱满丰沛同时又有节制的音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快速演奏密集音符更高的要求。对于键盘乐器而言,演奏者既要顾及多个声部旋律线的精确进行,又要考虑到横向与纵向音符间的恰当平衡,从技术上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就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言,技术难度却是组建其伟大的环节之一。
  恰当地表现或接近巴赫,这项工作就不是仅凭勤勉的学童和匠人所能完成的了。那些听来似乎平和亲切,然而却真正需要仰视的作品,包含着不加矫饰而难以企及的伟大。
  巴赫的作品,并不像浪漫主义时期作品那样直接表达内心情感,而是通过理性的规整结构来表达音乐本身以至信仰。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由上帝恩赐,音乐就要歌颂上帝创造的和谐,以及和谐之中对上帝之光的仰望。音乐表达,就是要通过隐蔽的理性方式使人感觉到上帝的存在。《赋格的艺术》充分体现了理性的严谨形式。按照康德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区分,人们在巴赫的音乐中,体验到更多的是崇高感。康德写道:"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赋格的艺术》中,并没有激奋人心的戏剧性旋律,也没有庞大的配器和强烈的对比,然而只有在平和中,崇高感才能够得到传递。
  手边只有三张《赋格的艺术》唱片:Ensemble Aglaia,Cinzia Barbagelata 1999, Amadeus, AM 121/1-2;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Karl Munchinger,Decca,467 267-2;The Glenn Gould Edition,Sony,SMK 52 595。前两张的演奏形式是室内乐队,后一张是管风琴与钢琴。
  Ensemble Aglaia版本中,使用的乐器有小提琴,臂式维奥尔琴(viole da braccio)、大提琴、倍低音维奥尔琴(violone)、大键琴(clavicembalo)、大管、双簧管、猎管(oboe da caccia)、柔音双簧管(oboe d‘amore)、短号、中音维奥拉(viola da braccio)等等。这些多是巴洛克时期的乐器。不少人坚定地认为,演奏巴赫理应使用古乐器,因而至少在乐器这一点上,这张唱片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也许是乐器的关系,这个版本较为厚重,尤其是前几首对位曲,显得相当克制。这个版本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喜爱,大键琴独奏的低八度卡农略显生硬,旋律线也不甚清晰,在一些对位曲上,各种乐器的配合也有些混乱。
  门欣格尔和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的演奏,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柔和舒缓。同Ensemble Aglaia的相比,斯图加特乐团的在速度上要慢得多,表现出的情感也丰富得多,以至于有点让人疑心,这样的抒情,是否会冲淡理性的成分。当然,理性和情感并不矛盾,对于文本不同诠释的出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应然的。据说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由门欣格尔创建之初,是以复古手法演奏巴赫、扭转浪漫主义诠释风潮而著名的。从这张唱片上看,似乎并没有完全抛弃浪漫主义的方式。这种演奏方式中,悠长甜蜜、活泼轻巧的结合,是容易在一开始就抓住人心的。Ensemble Aglaia版中显得有些沉闷滞重的低八度卡农,在这个版本中虽然同样采用大键琴演奏,但是却表现出了相当不同的灵动。这张唱片所呈现的,是优美的巴赫。康德说,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这里引人迷恋的优美,并不脱离崇高。带着优美的崇高不使人畏惧,而给人以沉静的欢乐。
  也许是先入之见,一直认为对于像《赋格的艺术》这样的作品,用键盘演奏是最贴切的。有人说,巴赫的赋格体现着众生平等的理念。使用键盘演奏,不同的声部的音色,相对于管弦乐团来说,便具有了更高的同质性,同质性中的差异与和谐,似乎更易传达平等的理念---假使这样的理念真的存在于巴赫原初动机中的话。古尔德管风琴和钢琴的版本,至少在现在,是我最欣赏的版本。
  管风琴或许是乐器中崇高感最切近的表达者了,它的音色本身就具有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恢宏感。。古尔德用管风琴演奏的第一至第九对位曲便是证明。管乐的绵延感,键盘乐的颗粒性,在庄重规整的对位曲中得以结合。以非世俗的管风琴来表现超越世俗的巴赫,以及用持续和庄严传递恒久的崇高感,都是恰当的。在这样的乐声中,恐怕很难有人还会不放弃汲汲于小利的鄙俗,投身到对永恒性高级感受的追求中去,哪怕这样的投身只存续短暂的一瞬。
  同管风琴的强烈表达相比,钢琴的演绎就显得亲和得多了。听古尔德的钢琴版本,总会想到他所说的如母体般宁静的录音室。静谧安详的独立空间中,产生出的是朝向内心、安定纯粹的巴赫,当然还有古尔德标志性的轻声哼唱。第一首对位曲的速度不快,线条上细腻清晰,表现出了复调音乐中的和谐。虽然舒缓,但能够听出音乐形式要求的克制。克制并不同于无情感,随着古尔德的哼唱,情感在70小节的休止符之前达到了聚积的高度,在延长了的三拍休止后,有一个表现为四分音符的有节制的释放,继而又是三拍休止,之后情感继续积聚,在结尾的延长音符中得到了沉寂中的释放。乐曲中表现的并不是世俗的喜怒哀乐,而是贴近了信仰的感情。对位曲2同对位曲1的进入主题相同,但速度较快,使用了更多附点节奏型,整体上较第一首对位曲复杂紧凑。古尔德的演奏突出了颗粒性,左手低声部的旋律线体现出了与其他声部同样的清晰性。对位曲4、6、8的录音,在断奏和装饰音等方面,似乎有些接近于大键琴的感觉。
  对位曲14是巴赫未完成的作品,在古尔德手中,作品表现出了震慑人心的力量。同唱片中其他曲目不同,古尔德在对位曲14中的触键方式并不是保持不变的。比如,在70小节之前,八分音符多为连奏,而70小节及之后的几个小节中,八分音符变为断奏,继而又是连奏。这样的触键变化在之后又数次出现。在音色音量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前后不同。例如,127小节之后,低声部的音量尤为突出,而显得坚实厚重。182小节至190小节,低声部的突出更为明显,音色上也一改之前的温暖,而呈现出相对强烈的冲击感。在这之后,伴随着古尔德的哼唱,又出现了一个较为温和的乐段。最后,在233小节,音乐突然中止。这也是巴赫手稿中止的地方。以我现在的修养,并没有能力猜测古尔德对此曲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更难以把握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所能说的只是,如果说之前的几首对位曲体现着平和的伟大的话,那么这首未完成的对位曲传达的则是以距离感为基础之一的令人敬畏的崇高。
  试图以无力的文字,依靠贫弱的能力把握音乐,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僭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