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长期,人都是会死的”,这话是我的口头禅,好像是萨缪尔森说的,不过也许记错了。但我很喜欢这样的俏皮话――平缓,带点黑色幽默。
在上一篇文章《Google 的“八二原则”》中,我一笔带过了“土豆网”,批评他们域名没选好。其实“土豆网”的域名是小毛病,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我不应该苛求完美。事实上,在上篇文章没有展开的,是我对“土豆网”的业务模式深表怀疑,所以用这篇文章补充一下: 第一,“土豆网”压根不是播客网站。“土豆网”是以“播客”概念展开业务模式并获得融资的,但事实上,土豆网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播客”网站。“播客”,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定义,是指podcast,它有两个重要属性:第一个是严格约束条件,podcast应提供种子,支持用户“订阅”,而不是必须访问网站页面(类似用bloglines订阅我的blog,而不用访问donews);第二个是“软”约束条件,即podcast的用户通常订阅到类似itune这样的平台后,是为了部署到自己的ipod上,所以podcast目前以音频为主。 当我们按照上述两个条件看看“土豆网”:第一它没有feeds,用户必须访问土豆网页面来获得节目。所以搞笑的是,在真正的播客网站页面上订阅rss的位置,“土豆网”却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地放上了节目页面的url,指望病毒式推广;第二,土豆网再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视频节目为主,而不是音频,这依旧很搞笑:一个视频为主的播客网站?for who?难道是传说中的ipod movie用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网节目发布方式还决定了每一个节目,理论上可以属于3个频道;即如上述土豆网真的提供了20个频道的节目全部目录,则总和也远大于实际节目数。 这些令人迷惑的做法,我不知道土豆网的设计人员是出于什么目的。因为这样设计,就好像你去餐馆点菜,服务员给你一个菜单,当你刚拿起来翻了几页,他却撤走,换了一份;如是者再三,令你压根不知道这个餐馆到底有多少菜――而土豆网,就在这样和用户捉迷藏。 第三,“土豆网”的产品设计和用户群背离。网络视频,无庸置疑是一个面向低端用户的产品,是一个娱乐化的产品。关于这点,大家想想mop、青娱乐的页面就明白。土豆网和他们其实一样,视频为主,并且,以非原创的“转载”视频为主。但土豆的页面设计却与此背离。我以首页举例,请大家看另外一个网站――国内最大的翻唱站www.:很明显,土豆网的首页让人感觉“cool”,甚至还有点小布尔乔亚的情调,比如“挖土豆”什么的;而不摆这些上海滩的pose,频道就直接两个字“超女”――所以土豆网只能得到融资,而能涌现出《老鼠爱大米》的香香。 为啥,因为“土豆网”的设计是站方让自己看起来很cool;而是紧跟用户潮流,让用户觉得好玩。
在这里,我认为“牛牛晓毅”犯了一个简单外推的错误,是的,贴片广告表面上听起来能赚钱,但放在土豆网,我们要具体考虑:比如,土豆网现在用户原创的内容非常少,多数是转载;土豆网上述技术瓶颈限制了它的用户群发展;用户与其上土豆贴片,不如上陈一舟的猫扑――如果陈一舟在猫眼宽频开通类似功能。 总之,我想与“牛牛晓毅”讨论的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在纸张上推演起来,那真的非常容易;但现实操作起来,是需要一步步完成:比如P2P的技术架构,比如页面加上“超女”――这些琐碎的细节才能堆积出真正的成功;抑或,彻底失败。 有太多人喜欢描绘“概念”,他们总说如果等到什么什么时候,我就拥有了多少多少用户,然后就多么多么丁磊陈天桥马化腾。。。。。但其实真的等到长期,人都是会死的,何况一个网站?!至于说到迄今我还经常拼错域名的“土豆网”,怎么说呢,客观点吧:我认为“土豆网”目前是一个界面漂亮的、视频文件为主的、支持甚至鼓励外链的“网络硬盘” 支持,甚至鼓励外链视频或音频大文件,其实就是截至目前为止,“土豆网”的本质。现在找个支持外部链接,并能上传自己mp3的空间,不容易啊--所以今天,我也注册成了一名“土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