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双星转型:“鞋王”汪海的背后生意

 胡琳柟 2006-06-02
G双星转型:“鞋王”汪海的背后生意

 

 


  实际上,G双星出售鞋类资产另有原因。从转让的最终结果看,这桩关联交易无疑拯救了名人实业。
  
  中国鞋王转型
  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双星,000599.SZ)———“中国鞋王”这个称号,即将成为过去。
  5月30日,G双星发布2005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G双星将把冷粘鞋类业务相关的资产,出售给大股东双星集团下属子公司青岛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人实业),转让价格为11015.98万元。出售完成后,G双星核心业务将变成单一的轮胎制造与销售。
  其中原因,G双星表示,主要是由于制鞋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的利润率不断压低。相反,轮胎业务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和业务发展方向,但公司必须为此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其实,G双星淡出制鞋业早有先兆。成功兼并胶南华青轮胎后不久,G双星董事长汪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逐步减少对制鞋业务的资金投入,转而重点投向轮胎业务。
  时至现在,G双星的有关人士谈及当年力购华青轮胎,也一再表示,如果并购失败,G双星根本没有今天的规模。公告也显示,2005年度,轮胎销售收入25亿余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80%。如果湖北东风轮胎重组完成顺利投产,公司的轮胎生产规模有望进入国内前三。
  
  争议资产转让
  G双星转让的鞋类资产,账面净值8883.85万元,转让价格为11015.98万元,溢价2000余万元。对G双星来说,这似乎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受让方名人实业。
  首先,鞋类资产仍然是G双星的优质资产。根据2005年报,轮胎业务收入虽占G双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80%,但利润率为9.04%,远低于制鞋业务的13.47%。另外,轮胎业务虽然收入比上年增长40.16%,但利润率却下降0.18%,相反制鞋业务利润率却比上年增长2.26%。在G双星的各主营业务利润率排名中,轮胎业务排在最后,落后制鞋业两个名次。
  有关人士表示,双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制鞋商,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因此制鞋业务利润率低的说法站不住脚。
  第二,出让鞋类资产对G双星做大轮胎业务推动力并不大。一方面,出让所得一亿多元的资金,对G双星扩大轮胎生产规模据需资金贡献不大。相反,出让鞋类资产后,公司反而会失去每年4000余万元的固定毛利,且这一利润目前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鞋类业务并不会如G双星所说,会占用投向轮胎的资源。鞋类业务G双星销售网络成熟,不需要再投入巨大资金。
  
  拯救名人实业
  实际上,G双星出售鞋类资产另有原因。从转让的最终结果看,这桩关联交易无疑拯救了名人实业。
  名人实业成立于2002年9月16日,注册资本3153万元人民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虽然不是汪海,但汪海却是第一大股东,占股21.88%,并任董事长,加上G双星的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共5人,合计持有名人实业46.78%的股份。其他10名自然人持股为20.22%,双星集团持有16.5%,双星集团工会持有剩余16.5%。
  目前,名人实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名人实业资产总额1.52亿元,负债总额1.21亿元,净资产0.31亿元,负债率超过79%,其经营也是每况愈下,2003年收入1.03亿元,2004年收入0.99亿元,2005年则为0.87亿元,呈逐年萎缩之势,2005年亏损300万元。
  更糟的是,为了避免同业竞争,只要G双星持有冷粘鞋业务,名人实业就无法进入该领域,扭亏的希望也越发渺茫。拯救名人实业唯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G双星向其出售制鞋业务。有分析人士因此认为,出让制鞋业务,G双星与其说是业务整合的需要,不如说是拯救名人实业的需要,因为后者显然更为急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