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是末,采访是本

 渴望飞翔的虫虫 2006-06-14

质疑是末,采访是本


    质疑式采访目前因为央视的品牌栏目及其主持人王志的为人瞩目,也为
新闻界同仁所关注和推崇。看到今天西祠上一篇[论质疑式采访风格]的文章,
感觉很不错,原因是它对这种采访风格的定义和评述很客观很到位,并不是
草率地给予肯 定,而且对其尺长寸短,兼有所顾。并对其不适宜运用的一些
场合及一旦运用不当所造成的后果等均有所涉及。读后,我也因之形成了一
些想法,愿拿到“胡同”上,求教于诸位。

    在当前的新闻界,央视的王志无疑是质疑式采访形式的杰出代表,并因

之成就了自己及其栏目的独特风格,为人所称道。虽如此,但我并不认为,

因之就可以说这种采访形式系肇始于央视,更非肇始于王志。意大利著名女

记者法拉奇也是此种采访形式的一个驾轻就熟的运用好手。甚至比之王志可

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之所以王志现在几乎成了质疑式采访的一个符号

式人物,只是因为他的运用之集中,好像已是他上了瘾的习惯,一坐到镜头

前感觉他似乎就如鲠在喉,欲罢不能。而且我认为这种采访风格的受重视和

“雄起”于电视媒体,也并非偶然,这与电视传媒以视听传播为手段的特点

有很大关连,电视记者对这种采访形式的重视和频频运用,除了便于探及事

实内核、更易逼近事实真相的目的外,也不排除其吸引电视受众的表演性的

需要。

    不过,尽管王志藉此获得了个人事业的成功,及栏目收视率的上升,但是

我仍然认为,质疑式采访是把双刃剑,不是任谁都能拿来耍得虎虎生风的,

更不是不分采访对象不分时间场合都能“一刀切”的。首先从采访者来说,

运用质疑式采访,一是要求他自身要有思想,对事物能有自己的独立的独到

的分析和判断,然后才能以之去到采访对象那里发问来证实或证伪。不然,

光一味地发问,岂不成了胡搅蛮缠,乱箭齐发却尽是无的之矢。二是采访者

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反应力,能迅速地对采访对象的回答作出反应。不然,

脑筋总是慢半拍,等到对话的语境切换过去,再把话题扯回来发问,采访的

“对话成本”大大上升却效率不佳不说,恐怕整个采访也成了一锅糊糊。其

次质疑式采访目的是去伪求真,如果采访对象没有遮饰隐过的动机和可能,

采访者却咬定质疑不放松,穷追滥打,咄咄逼人,人为制造采访的张力,也

是不但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在观众那里也同样不会讨好的。因为人们会

认为这个记者太刻薄,甚至会误认为记者的目的已不是获取事实真相,而是

别有用心,意在新闻之外,或是自我卖弄,或是纯粹想出采访对象的丑。这

样采访的效果岂非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因此,我认为,不可否认,质疑式采访有着许多其他采访形式不可比拟

的优势,但是绝不可认为,它就是所有采访形式发展的最终的和最好的归宿

。如同长短兵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健是
因地因人而宜,不必偏执于一端。质疑只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通过采访
获取新闻事实、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相才是目的。各种采访形式也无所谓好坏,
看人下采碟,适宜的就是最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