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海量信息信息的整合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海量信息的整合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回想一百年前,我们的先辈在为获得几本书而苦恼,看报纸也是大城市有钱人的奢侈品。电话、电视、互联网,这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东西,犹如科幻,在100年前只是人们脑海里面的东西。也就是在二十多年以前,在笔者所生活的乡村,看小人书需要向人去借,一本小说,在手里面翻了几十遍。还好,有机会可以偶尔去看看电影,还能听听收音机,甚至可以跑很远的距离去看别人家的黑白电视。读书,也没多少什么参考书之类的,就那些课本,翻来覆去的看看。对于信息的饥渴,会使得我们跑上过几十里路,到县城的新华书店看看有什么好书,再算算包里的钱,小心翼翼的买上一本两本。也就是那二十多年以前,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的社会之中。我们基本上不用为什么信息整合之类的事情烦恼,因为我们接触的,供我们所挑选的事情本来就很少,除非我们到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现在,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到来了。报刊亭那琳琅满目报刊杂志让我们看花了眼;众多的电视频道让我们感到有点无所适从;到西单图书大厦逛逛,看着那些不断推出的新书,会感慨是不是自己的知识又落伍了;在家,坐在电脑前,我们就可以看看电影,看看新闻,到BBS里面灌水……
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智力,进而到社会地位。信息,这个知识的基础,其重要性我们不需多说。我们每天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电视、杂志、报纸、互联网、吃饭聊天等等,也就是各种媒体渠道(凡是那种能够给我们传递信息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媒体,以此来看,原始人用的树皮算是一个媒体,周围大妈们的小道消息也算是一个媒体),去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再进行加工、记忆、再加工,以至于传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对于很多信息,我们还是不能方便的获得,比如有的图书、有的论文等等。不过,由于信息的爆炸,我们面前呈现我们远远不能消化的信息,稍稍不注意,我们就会在这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多种信息来源,或者说是媒体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对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
二、个人对于信息的需求特点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只有搞清楚人到底需要什么,才能明白我们要技术到底干啥,技术下一步的应用方向是哪里。在信息技术上同样如此。
个人对于信息的需求,首先来说,是信息的丰富性,也就是能够获得我所想要,我所需要的信息。其次,我希望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而不是其他无关的信息,也就是信息需要满足我的需求,而不是垃圾信息来充斥我的眼睛。再次,我希望获得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深度,在特定的时候能够满足我对于某一方面信息的深层需求。最后,在时间上,我希望的是在我所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获得我所想要的信息。当然,这种及时性同时也带来无论在何地采用何种终端都能方便的获取我所想要的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的获取方式之上,人们通常有两种不同的阅读习惯,一种是对于特定信息的寻找,比如我们用搜索去搜索关键词,比如我们在图书馆去找什么相关资料。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想要的还是找不到。即使找到了,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当然,这与个人本身的学习能力非常相关。
长期局限于某一类特定的信息,其实对于我们的智力发展是有伤害的,会局限我们的眼光,在这种时候,另一类广泛浏览的方式就特别重要了。广泛浏览也不是像原来的互联网冲浪一样,到处乱跑,更多的是我们对于某些我们感兴趣的领域的相关信息进行浏览,比如我们可能每天都上新浪上看看新闻,或者我们买份我们偏好的杂志、报纸,翻来看看。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约定,也就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阅读习惯,而养成的对于新浪新闻、某份报纸、杂志后面的编辑的信息加工方式、分类方式和呈现方式的信任。这些编辑本身的偏好,甚至偏见,体现在他们加工出来的信息上,也会深刻的影响我们自身的观念和看法。由于人工加工的巨大成本和人力本身的局限性,虽然这种编辑式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已经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已经针对了某一特定的群体,但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这种信息的个性化程度有限,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的可能没有,我们不想要的有时候又很多。
两种信息获取的方式,我们都需要信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找到某一方面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往往发现我们还需要其他相关的信息,我们希望关联信息也能够很好地呈现出来。比如我今天看到某公司的新闻,觉得还不够,我还希望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个公司的其他信息。这些关联的信息,如果能够在我所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呈现在我的面前,那就是太好不过的了。
在信息的获取方式上,我们还可以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信息推到我们的面前,一种是我们自己去获取信息。一种显得主动,一种显得被动。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需要去主动打听一下别人的消息,有时候又有人会主动告诉你别人的小道消息。对于两种方式,我们其实都是需要的,不过也是需要过滤的,特别是别人推给我们的信息,比如别人给我们的小道消息,我们对其准确性和可信度上要打一个折扣。
对于我们所获取的信息,我们还需要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存储,进行分类整理,再加工。与此同时,我可能还想做点贡献,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许要对某些信息进行自己的评价。有时候我们由于这种获取、存储、加工,我们还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相互促进。这个时候,我们有望找到共同兴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Ø 丰富性:想要的都有;
Ø 准确性:不想要的没有;
Ø 快速:在我想要的时候就有,同时包含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终端都能获得;
Ø 深度:能够满足我所想要的;
Ø 主动性:最好能够主动呈现在我的面前,而不需要我费力去寻找;
Ø 关联性:相关信息能够很好地呈现;
Ø 个性化:与用户个人的偏好与需求紧密相关,而不是泛泛而谈,吃大锅饭。个性化的较为浅层的是信息做很好的分类整理,更为高级的应用形式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全面整合。
Ø 存储:能够很好的保存认为重要的信息,并进行良好分类整理;
Ø 交互性:贡献我的力量,展现自己,与他人一起交流观点;
Ø 社交性:在偏好和需求趋于一致的情况下,达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些特点归于下面四个大的阶段:
图 信息整合四阶段
【内容提要】多种多样的信息加工整合方式得以出现,丰富了我们获取、加工与整合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但仔细分析来看,我们会发现每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离我们所需要的都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主流信息整合方式剖析
在IT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也是在WEB2.0的大背景下,多种多样的信息加工整合方式得以出现,丰富了我们获取、加工与整合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但仔细分析来看,我们会发现每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离我们所需要的都有很长一段距离。在下面我们将对主流的几种方式进行评估。
专业网站以新浪新闻、CCW为代表,BBS以天涯为代表,这些代表了信息整合第一阶段的特点;搜索以GOOGLE、BAIDU为代表,搜索新闻以GOOGLE、BAIDU为代表,这代表了第二个阶段的特点,但随着搜索技术的发展,搜索本身也可以朝第三个阶段发展;博客以博客网为代表,RSS阅读器以看天下、周伯通为代表,个性化主页以GOOGLE个性化主页和微软LIVE为代表,个人图书馆以360doc为代表,这些代表了第三个阶段的特点。
图 主流信息整合方式综合评价

与人们所需要的理想的信息加工整合特点来看,各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的地方。
1.专业网站
把新浪新闻也说成是专业网站,主要在于其特点与其他很多专业网站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专业网站借助于对某一行业或者说是某一领域的信息的专注,在内容的整合加工上有一定的突破。部分网站在某一行业或者领域的资讯方面内容较为丰富,准确性也比较好,有一定的深度。其整合加工主要依靠人力的模式,靠编辑的判断对信息进行了分类整合,资讯较快,像新浪新闻,在某些突发事件上还走在传统媒体的前面。就某一个专题的深入探讨也使得相关的信息具有较好的深度,在个性化上目前只做到分类,内容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推荐,但还是做得不够好。存储,交互与社交性上较为欠缺。
2.BBS
BBS的信息来源于网友个人的撰写和转载,信息来源有限,通过人工汇集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分论坛的方式对信息做了一个基础的分类,群体在其中对于相关的信息进行了初步的加工,体现了群体汇集的力量,斑竹对于帖子的加精和置顶也对相关信息做了进一步的加工。一些专业论坛在信息的深度上有很好的体现,往往聚集了业内精英人士。BBS在存储上方便性不足。BBS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交互性和社交性上,所以虽然其从信息整合的角度来看,在很多特征上与我们的需求相距很远,但依旧获得很多网民的欢迎。
3.搜索
搜索本身针对互联网上所存在的所有信息,其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关键词搜索的方式能够使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但我们通常会发现,由于目前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智能化程度较低,信息的准确性一般。有的公司,如YAHOO和微软正在研制第三代智能化搜索的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个性化程度。采用搜索这种方式所获得的信息的深度与其搜索出来的信息很有关系,有的能够恰恰满足我的需求,有的由于网上没有,或者我们没有找到,深度上的表现就大打折扣。搜索在快速性上表现较好,能够在我们所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呈现相关的信息。关键词搜索的方式,由于关键词是我们自己所选定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搜索本身将相关的关联词进行展现,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但我们通常会发现搜索出来的结果还是很杂乱。搜索本身需要我们自己去搜索,缺乏相关信息主动呈现的特点,在找到所需信息的存储上,往往也只能拷贝。当然,交互和社交性更谈不上了。BAIDU由于整合BBS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交互和社交性的不足,新浪爱问对于特定问题的探讨使得信息的深度和交互性有所提升。专业化搜索的发展使得搜索在专门某一领域的信息加工的深度有望提升。
4.搜索新闻
搜索新闻是搜索在信息产品提供上的进一步深化。与搜索相比,搜索新闻是通过算法,实现了信息的分类整合,但还是没能体现个体的偏好,以统一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搜索新闻在对信息的主动呈现方面比搜索进了一步,相关的一些信息也能很好呈现,可以看到同一主题不同媒体的报道。但在深度和个性化上面依旧存在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我们的需要。但与搜索一样,在存储、交互和社交性上有很多欠缺。
5.博客
博客最大的特点在于满足了我们个人发言的需要,方便的在互联网时代集中的展示了自我,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社交性。但就阅读者而言,信息本身是非常分散,关联性也不是很好。某种层面,博客这种方式对于信息获取者的最大意义在于人际关联性阅读和追星式阅读。正是由于博客信息的分散性,缺乏关联性,如何对博客上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成为充分利用这个良好的个性化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问题。博客网在这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尝试。通过专栏作者的方式,对信息源进行了很好地丰富,通过算法和人工编辑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了分类加工处理,更好的满足了阅读者的需求。但我们同时看到,博客网这种信息加工的方式依旧没有脱离传统的模式,在信息的准确性、深度、个性化等方面并没有创新性的跨越,只是增加了一个分类的门户而已,而这也正是博客网的潜在危机所在。
6.RSS阅读器
RSS阅读器是这两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有看天下和周博通等。其信息来源依靠于XML技术的应用。现在部分资讯网站已经支持这样的技术,但信息来源地丰富性还是不够。借助于关键词的订阅或者对某一网站某一方面内容的订阅,RSS阅读器在个性化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由此也使得准确性和深度有一定的提升。虽然依靠订阅对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但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和深度依旧依赖于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深度。RSS阅读器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动将各类信息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在新版的阅读器中,加入了文章过滤和文章搜索的功能,使得使用者可以对信息进行更为方便的再加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新的存储功能的推出(看天下的新功能),可以使用户方便的以标签的形式对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本地的分类整理保存。但RSS阅读器在交互和社交性方面没有什么突破。
7.个性化主页
个性化主页是google和微软新推出的一种服务。在个性化主页上,用户可以订阅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这与RSS阅读器有非常类似的地方。但目前看来,个性化主页对于用户信息再加工的功能欠缺,使得其在准确性上面落后于RSS阅读器。由此来看,个性化主页的个性化也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在个性化主页上,google和微软都集合了邮件功能和搜索功能。由于个性化主页的提供商的强大技术能力和资源的丰富性,在功能的集合性上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我们依旧遗憾的看到,个性化主页在信息存储,信息交互和社交性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8.个人图书馆
个人图书馆由360doc率先推出,目前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用户群。其主要的特点在于非常方便的让用户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分类整理,同时也有BLOG的功能,但目前的用户群使用很少。在此基础上,用户能够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料库。采用标签的方式,相关内容能够很好地进行关联。也正是在这种分享的过程中,使得相同关注和偏好的人群能够聚集在一起,实现了人际交往的可能。从整体上来看,个人图书馆的方式由使用者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的加工,信息的准确性和深度有所提升,也体现了个人的特点。但目前在信息源的丰富性和信息的快速上受用户本身数量的限制和用户的过滤,有所欠缺。其在信息的存储、整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RSS阅读器新推出的功能有类似的地方。其更为突出的是,个人图书馆实现了很好的交互性,也是的社交性上具有很好的可能性。如果个人图书馆能对其服务进行很好的完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可观。
【内容提要】在对于信息的利用上,搜索只是一小步,未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信息整合方式阶段划分
搜索在2005年成为一道靓丽的胜景,世界有GOOGLE,中国有BAIDU。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信息、娱乐和沟通几个主要的层面。搜索,正是迎合了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于特定信息准确定位的需要,从而得以大大发展。对于搜索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进一步细分,如针对特定行业的搜索,其实就是在对信息作深度的加工;有对于其他地方的信息的搜索,如手机搜索和本地搜索(只不过把针对互联网的搜索或者是基于PC的搜索换了个地方);还有对文字以外信息的搜索,如地图、音乐、图片等的搜索,也不过是将搜索的范围扩展一下。
虽然业界很多人士在不断为这些新的应用而大声呐喊和鼓吹,而仔细想想,这些只能算是改良而已,算不上什么值得过渡放大的事情。信息本身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基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才可能变为人所掌握的知识。搜索对于信息的定位功能,只能算是人类在纷繁的信息面前,能够较为方便得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从而能将信息变为知识的一个进步,而不是所有。
Google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设想,计划将人类纸上的知识搬到互联网上,使能够上网的人们都能平等、简捷、方便的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信息,这超越了搜索本身,算是一个伟大的设想。Wiki,通过网民集体的力量,对于相关信息作深度的加工,从而进一步超越信息的定位,这也算是一个伟大的设想,使得信息的加工深度得以很好的提升。
在对于信息的利用上,搜索只是一小步,未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互联网的信息整合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 互联网信息整合发展阶段
 从互联网信息整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分类。典型的代表是新浪新闻,各种专业网站,以及BBS,他们从细分的角度,对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进行了人工的分类整合,使得相关的信息能够聚类,方便了我们的获取。在这个阶段,我们停止了网上漫无目的的冲浪,而选定几个主要的网站,进行浏览,从而获取我们所想要的信息。
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定位,典型的是google,baidu的崛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对于互联网上的特定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更进一步的满足了我们对于信息整合的需求。目前这个阶段也正朝着更为细分、深入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个性化。典型的应用是BLOG的推进,google和微软个性化主页及RSS阅读器的推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们也能发表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各种信息以较为主动,并且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方式推到我们的面前。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未来的发展态势是什么呢?能否有一种良好的模式构想?GPSC信息整合模式是个什么玩艺?
五、竞争态势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种信息整合方式因为其优劣的不同,导致不同偏好的人,不同阅读习惯的人钟爱某一种方式或者某几种方式。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某些整合方式的替代效应和竞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对这些方式以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作一个很好的预判。
从整体上来看,搜索本身对于特定信息的准确定位尚无其他很好的方式替代,并且利用搜索技术本身,进一步深化应用,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搜索新闻,比如RSS阅读器本身就应用了搜索技术。搜索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搜索对于信息加工整合的准确性的以大大提高,个性化也更为突出,会使得搜索由于吻合人们需要而得以大大的发展。
搜索新闻与专业网站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特别是搜索新闻对于新浪新闻会有很强的替代性。搜索新闻在分类整合上已经达到新浪新闻的程度,在关联性上由于采用搜索技术,已经做得更好。新浪新闻这种人工的整合方式,暂时还在信息的深度和部分内容的快速性上好于搜索新闻,加之可以提供一些其他关联性服务,使得其还有一定的存在空间。搜索新闻目前从新闻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加工,借助于此技术,搜索新闻完全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专业领域或者行业的细分,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做到这个层面,专业网站会受到部分的替代,其抵御的方式在于提升信息的深度,整合其他如专题、BBS的服务,使得交互和社交性有所提升。
RSS这种方式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在将来应该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本身会受限于XML应用的广度。简单的阅读器的方式,容易受到其他垄断竞争者的挑战,如个性化主页。他们两者都对信息的准确性有所提升,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都具有较好的主动性。这两者都是整合应用的很好的平台,RSS阅读器是基于客户端软件(看天下也推出了基于WEB的方式),个性化主页是基于WEB的方式。目前来看,RSS阅读器给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加工手段,强于个性化主页,也正如前面提到的,个性化主页提供商本身的强大背景,可以使得个性化主页整合更多的应用。这两种方式应该在将来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发展的前景在于提供商改进的速度,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BBS这种方式,在社交性上有着突出的优势,现目前的其他方式都无法对其很好的替代,在交互性上也有很好地体现。BLOG这种方式,在交互性上具有其他方式暂时无法替代的效果,在社交性上也有较好的体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BBS和BLOG的相互进入。国内最大的BBS天涯社区就推出了天涯博客,而新浪在前期对博客不屑一顾的态度上做了一个大转弯,在今年浓重推出博客服务,染指这块市场。在博客之中,人们也可以对相关的文章进行评论。BBS与BLOG的相互进入,使得特性有趋同化的趋势。从这个层面来看,单一的博客服务很容易受到冲击。比如MSN中就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邮件、IM等功能整合到一起。个性化主页本身也很容易把博客服务整合进来。单一的博客服务的前景实在堪忧。就是按博客网目前的做法,学习新浪,做成一种资讯的门户,就如我们在上面谈到的一样,在其他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的挑战下,其前景也难有很大的起色。这两者在将来,可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从分类的角度来整合信息,实现交互的,另一个是从个人的角度,整合信息,实现交互。博客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吻合人们的需要,应该是很有发展前途,在一定程度上与个性化主页有相同之处。问题是,目前的博客服务在展示自我方面表现优异,但在整合其他信息,实现交互与社会化交往上比较欠缺。如果博客服务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也是能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的。
就各种方式的应用来看,虽然目前做出了种种尝试,但整体上还是属于探索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不同的方式有其各自的优势,会长期共存下去。
六、新整合观
第三代的个性化信息整合方式初现端倪,目前还处于探索期。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未来,机器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信息能够很好的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就目前的现实而言,我们只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技术,以更好的模式去整合互联网的信息,使得信息能朝我们想要的个性化方向进行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目前的信息的整合手段,发展一种良好的模式,去结合机器与人工不同特点,显得十分重要。
图 各种信息整合方式的简要对比

注:颜色深浅代表其在不同阶段表现的优劣。
从整体上来看,现在出现的种种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在信息的准确性和个性化上有着一定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为简便地利用各种信息,可以说是在促进人类整体的成长性上提供了较好的手段。但目前所有的信息整合方式,都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跨越理想信息整合所需要的四个阶段,有的只是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某几个阶段有较为优秀的表现。是否能够一种有效的信息整合方式能够很好的跨越这四个阶段,从而使我们的信息整合离我们所想要得理想更靠近一步呢?
我们把这种新模式的构想称之为GPSC(get、process、share、communication)。
图 GPSC信息整合模式构想图

信息加工整合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个性化,也就是能满足我个人的特定的需求,不管是采用机器或者人工分类的方式,还是关键词的方式,还是其他。由此来看,以个人为中心的种种方式将会获得较大的增长。而其他传统的方式,必将因为在满足用户需求上的种种缺陷,受到替代。而哪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胜出,在与其满足用户需求上的程度,也可以说是在各种特性上的表现如何。
GPSC模式首先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模式。目前的BLOG,个人图书馆,RSS阅读器和个性化主页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模式。因此,GPSC可以以这几种模式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从互联网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逐步从PC端向WEB全面转移,在过渡时期,PC端和WEB端两种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GPSC模式必须结合目前的搜索技术、RSS技术等,对信息来源进行一个初步的整合,而又避免如传统专业网站,BBS信息源不够丰富的局限,使得人们能够初步按自己所需要的方式进行订阅,及时将相关信息推到用户的面前。当然,正如前面所说到的,由于机器智能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利用现在所有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的只是初加工而已。
再有,GPSC模式需要提供良好的信息加工手段,方便用户对信息进行分类整合,进行信息的再加工,以及对加工结果进行存储。就目前而言,利用标签的方式是信息再加工可以考虑的。从存储上看,也有一个从本地存储向网络存储的转变趋势,各种大容量邮箱的推出,网络硬盘和U盘的推出就是标志。用户对初加工信息进行再加工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在网上进行存储。同时,GPSC模式,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手段,让用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贡献信息源。
在用户对于信息再加工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同其他用户共享自身的再加工信息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进一步丰富信息来源。由于共享的再加工信息结果这种来源,是用户本身对于机器初加工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来源进行再加工的结果,信息本身具有比初加工结果更优的准确性与深度。通过这种往互信息加工循环链,我们结合了机器智能和人力两种方式的优点,可以真正实现良好的个性化信息加工,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为群体作出了贡献,体现了新互联网时代用户个人的主人翁地位。
用户本身对于信息订阅和浏览的方式体现了用户个体的偏好与需求。而用户对于信息再加工和存储的结果更是展示了用户个体的偏好与需求。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获取、加工、分享过程的良好循环,我们可以实现良好的人群聚合的效果。根据偏好比对的结果,我们可以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交流、探讨,这种交流探讨,在满足我们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外,我们可以使得信息加工的深度得以更好的提升。而这种类似于集合某种偏好和需求的网络大众的方式,可以在继续通过机器整理这一领域的相应的信息加工成果,与更多的人分享,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在利用信息上的进步。
机器与人工的结合,获取、加工、分享,以至于人际的关联,使得信息能够在一个开放式的架构下实现循环,实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与此同时,GPSC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架构,可以进一步以WEB的方式整合其他如E-mail,IM等其他沟通工具,使得互联网的两大贡献——信息与沟通等以相互促进,更好的服务与用户,实现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