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度空间前奏
在“百度空间”7月13号上线前,百度公司还有三个举措值得关注: 第一是百度贴吧首页改版,从原来只有分类的首页,增加了聚合内容。这个改动看似很小,但实际上对贴吧是一次重要的重新定位,它意味着贴吧从一个不需要编辑的“产品”,发展到编辑参与的“网络社区”;而现在贴吧首页,即是一个典型的社区首页雏形。 第二是推出了百度“个人中心”,即百度的个人门户,百度通过它在整合用户在整个社区的服务和轨迹。 第三是推出了支付系统――“百度币”。在个人中心,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百度币购买“百度影视”和“百度传情”两项收费服务。 下面我会说明,上述三项服务都很厉害,但现在我尤其想评论一下“百度币”:大家都知道,很多社区都有虚拟积分,或者说,“虚拟积分”似乎已经成了网络社区的标配。但是百度不这么做,百度一上来就玩真的,直接推出需要用钱购买的“百度币”――相对于那些迄今还没有把虚拟积分“挂钩”人民币的网络社区来说,百度的实用主义思路干净利落,目的性极强。
其实单单研究百度为什么能短时间成功做成一个大社区,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现在介绍这些,是希望大家有一个背景了解:百度空间推出前,百度已经是一个大型社区,且非常具有商业性。
所以我相信百度做社区确实起因如此。但请大家不要忘记,百度确实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公司,所以李彦宏上述比较“长远”的社区搜索目标,我们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因为百度要达到上述理想,首先就要做好社区。即,我不太关心百度将来这么做“社区搜索”,但我很关心百度现在如何做“社区”。
我在我的blog中第三次介绍这个词了:“hanging out”。Myspace之所以成功,在于为青少年所处的半封闭态的亚文化体系中,提供了一种交流模式――hanging out。而这类模式一旦建立,后加入者很难再度进入。而国内最近试图想做myspace的网站都忘记了QQ,QQ实际上早就抢占了这个市场――QQ相当于客户端的myspace,myspace相当于web端的QQ。
总之,百度空间产品,相当不错。 要说大的毛病,就是“中文域名”这点。百度空间的这个设计,我觉得纯粹是画蛇添足,小聪明之误,会给以后百度空间的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
为什么说“百度空间”具有myspace的雏形呢?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新浪博客”不也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新浪表面上也是拉名人,但他做的是名人博客,落脚点是“名人”,而普通人甚至连域名都是数字代号,或者只能无聊地抢“老徐”的沙发,所以在新浪博客那里,“名人”就是几乎全部的价值,普通人只是衬托名人的“背景板”;myspace和百度空间模式,是名人来了之后,落脚点是“普通人”,也就是说,在myspace和百度空间这里,名人只是“道具”,被普通人借用来狂欢的道具。 如果大家对上述区别还不是很能理解,可以访问老徐的博客,看看下面的留言;在访问玉米吧,看看那里网友的留言――两者的区别,就昭然若揭了。 也因此,我昨天blog说了,新浪做不好“space”,他们安心做好“blog”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推什么3.0啊,n点0估计新浪都不理解老徐的博客fans和玉米吧网友之间的差异。
这里多说一点:新浪“拉名人”博客,确实执行力非常强,全公司上下齐心,吭哧吭哧地拉了n多名人过来,而且名人架子大,估摸还挺难伺候的,所以新浪拉到现在这个规模的名人,非常不容易;但反观百度,一个编辑不用,就靠产品创新和架构创新,却几乎把中国所有排得上号的名人纳入囊中。山不动,穆罕默德动――对于space服务来说,名人压根就是个幌子,要的是fans。 说回来,所以百度贴吧的现有人气,使得“百度空间”一出来就超越了爆发点,它的爆发也就指日可待。
第一梯队:百度,QQ,新浪,三者关系用下围棋打个比喻:百度野心很大,走的是星位;QQ赚钱为先,做Q-zone要现金流,相当于飞了个小目;至于新浪,本来他不用下space这盘棋,但推出3.0来凑热闹。 第二梯队:其他所有泛blog业务公司。这些公司无论做blog,还是做space,在上述第一梯队的压力下,都充满挑战。
2,所有社区类网站都要极端关注百度的动向,因为对于这些网站来说,你可以完全不把百度看作一个搜索站点,而应看作一个社区网站 3,百度空间在目前最可能成长为中国的myspace 4,百度空间下一步的运营挑战很多,因为百度在社区方面其实一直缺乏经验 5,百度和QQ的竞争关系将会逐渐尖锐,引爆点将是百度币购买百度空间的虚拟物品 6,百度贴吧,而不是百度空间,才是真正的创新和成功 7,纯粹的BSP基本可以洗洗睡了 8,我也洗洗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