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利化生存-技术竞争情报的现状分析

 克隆娃娃 2006-08-02

李艳*

(北京城市学院竞争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83

赵新力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齐中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摘要:作为竞争情报的一个分支,技术竞争情报正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而且随着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竞争情报在其中的价值将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作为情报研究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企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试图对国外内技术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做一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技术竞争情报发展前景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竞争情报 技术情报 技术竞争情报 CTI 技术竞争情报分析 

Th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Status Quo

Li Yan

Institute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Zhao Xinl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

Qi Zhongy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s a subse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is becoming the hot topic in the domestic academia. Along with the governments advocating of enterprises to be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ing self-own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mphasized the value of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will be well realized. Hence as researchers of information study we need to delve into the area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the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um up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rea of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which the prospect of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echnological/technical/technology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CTI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相对于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而言,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CTI)对于国内多数情报界学者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陌生,是因为这一概念要比竞争情报出现得晚,各种专业出版物上与之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熟悉,是因为我国从1956年就开始科技情报工作,单从名称上看,二者好像有着说不清的联系。确实,根据我们已经拥有的近50年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经验,CTI该比CI更容易被我们情报界认同一些。但是,是否CTI就是我们的科技情报呢?如果是不同的事物,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为此,我们来了解CTI的一些基本问题。

1 技术竞争情报透视

1.1 CTI的概念

技术竞争情报是指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过程,是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企业通过对CTI进行系统、及时和准确的搜集和分析,就可以预警和理解竞争环境中的科技变迁和发展趋势,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从而在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中拔得头筹,或者对将给自身带来威胁的技术变革做出早期预警。

1.2 CTI在企业中的作用

技术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支撑,支持着市场战略的实施,影响着价值链上的每一项活动或流程。因此,CTI对于企业的影响是系统的、全方位的。CTI不仅局限于研发部门,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产品-客户细分等多项战略的制定都需要CTI的参与。

1.2.1 在外部技术监视方面

CTI可以用于监视外部环境中的行业管制、标准和法律的变化;监视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突破性技术;监视技术的新市场、新应用;监视改进的工艺和制造方法;监视目标领域中与自己从事相似研究的组织等等。有效的外部技术监视,为企业提供了对技术环境和竞争对手技术实力的正确认知,据此则可以制定和实施先发制人或防守反击的对策。

1.2.2 在研发管理方面

企业开展CTI,直接受益的是研发部门,这也是通常把CTI职能设在研发部门的主要原因。利用CTI,研发部门可以确定是追求新技术、延伸(或减少)现有技术还是改进现有技术;确定项目和产品的优先次序;改进研发项目的选择与评价,如决定是否立项、项目是否继续或终止。总之,任何一项科学的研发决策都需要CTI的支持。 

1.2.3 在战略规划方面

通过对外部技术竞争环境的监视,企业能够对自身的技术在行业环境中的定位有个正确的认识,能够识别出外部的机遇和威胁,从而做出引进技术、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或对技术威胁做出早期预警的技术战略安排。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生产制造、营销和销售、财务规划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因此,CTI是企业整个战略规划过程必要的情报输入。

1.3 CTI的沿革 

人们对技术情报的认识可以上溯到17世纪的培根时代。在他于1626年写就的《新亚特兰蒂斯》(The New Atlantis)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很小的岛国,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情报组织,来搜集和吸收世界范围的科学知识,用于国家的发展进程的故事。这个情报组织叫做所罗门之屋,其开展的工作与我们今天从事的情报活动几乎是一样的。

19世纪科技情报出现了可喜的进步,搜集和吸收别人的技术成为一种时尚。美国纺织工业的出现就是搜集和转移英国技术情报的结果。钢铁大王卡内基也承认如果没有从欧洲搜集来的技术情报就不会有他的钢铁王国。

二次世界大战中科技情报作为搜集工具和搜集对象有了长足的进展,邱吉尔首相年轻的科技情报官琼斯开创了使用电子方式搜集信息和图片的先河,并据此揭开了德国开发秘密武器的面纱[1]

二战后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科技情报机构,其中以日本最有代表性,甚至可以将其工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部分归功于政府和企业技术情报工作的开展。

日本于1958年在通产省下设立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和传递报道国外经济和科技情报,美国人将其形容为“经济方面的中央情报局”。JETRO技术情报活动的重点是欧美等国的产业技术情报。而日本的综合商社、大企业则纷纷开展技术跟踪和技术情报调查活动。截止到1963年,所有的日本跨国公司都设立了专职的科技情报部门。他们利用公开的出版物、数据库监视技术动向、识别重要的未来领域,另外还通过向海外派驻情报收集人员、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密切的联系来获得最新的技术情报。以日产汽车公司为例,它在美国密歇根州设立有400人的日产研究发展公司,从事的就是车辆方面的技术调查[2]。有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研发投入的25%是用于消化引进的技术的[3]。依靠技术情报工作,日本企业界走过了一条从最初的解剖先进产品等反求工程来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到模仿创新以至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成为今日的技术大国。日本学者Kodama称这种发展模式为技术范式转移,并认为在未来竞争中获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将技术和情报整合并熔合到产品开发过程中[3]

德国也非常重视竞争对手的技术情报。据1991年的一项调查,被调查的80家德国企业中有45家设立了正式的科技情报部门。德国汉高公司还实现了计算机化的早期预警情报,可以根据掌握的各种早期预警信号,启动特定的反击行动[3]

由于美国公司的内部研发实力相当强,因此很多公司采用的技术通常是自给自足的,CTI工作一度不被重视,对外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要落后于日本和欧洲。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央情报局前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官Jan Herring的领导下,摩托罗拉成为首个拥有正式情报部门的公司之一。该情报部门面向技术情报,在公司层面上有10位专职工作人员,公司的5个运营分部也都承担着自身的情报职能[4]。之后随着1986年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的成立,企业的CTI工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尽管速度远不如商业情报那样迅猛。

此外,荷兰、芬兰、韩国的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开展得也是有声有色。

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始于1956年。是年10月,我国第一家科技情报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成立。1958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方案》,提出了我国科技情报工作任务,并对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建立全国科技情报体系、发展专业性和地区性的科技情报机构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到了60年代初,国务院各专业部(委)和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先后建立了科技情报研究所;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事业单位也建立了科技情报机构。此时,在一些部委和部分省市还建立了行业情报网(站)和区域情报网(站)。从而在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情报系统[5]。此后,科技情报工作成为洞悉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手段,在为政府科技决策中承担着耳目、尖兵和参谋的重任。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与CTI在程序、方法上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是由于科技情报管理体制的原因,科技情报工作很少涉足市场竞争和商业运作,因此与国外从事的CTI工作相比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1.4 CTI相关概念的辨析

为了澄清CTI与竞争情报、技术情报、技术监视、科技情报的区别与联系,更准确地把握CTI的真正内涵,需要对这些与CTI相关的概念进行一下辨析。

1.4.1 CTI与竞争情报

CTI是竞争情报的一个子集,二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技术和商业竞争情报[6]

竞争情报作为CTI的上位概念,应该包括CTI(图中左边技术竞争情报部分)和商业竞争情报(Commercial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图中右边部分)两部分。CTI是对技术数据的搜集之后,利用人们的技术专长,加工组织为技术信息,之后再经过技术专家的分析,形成技术竞争情报。而商业竞争情报则是关于竞争对手、客户和市场的商业数据,如营销、销售和财务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过程。作为竞争情报,这两部分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替代对商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有目共睹,客户需求也在牵引着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因此,CTI并非高技术企业独享的珍馐美味,而是每个企业都需摄入的必备营养。

1.4.2 CTI与技术情报

从字面上理解,技术情报(Technology Intelligence,简称TI)应该是科技情报的子集,是将研究发现或者其他科学知识转化为设备、材料、产品、流程或服务的技术活动和知识。但是根据笔者对相关英文文献中对TI这一术语使用情况的考察,其含义已经与CTI没有甚为明显的差异,而且视之为CTI的同义词。

1.4.3 CTI与技术监视和预测

技术监视(technology surveillance/tracking/scanning/scouting/watching/

monitoring/vigil),即指不经过合同交易而获得外部技术知识的手段和过程。技术监视是一种有计划的技术情报搜集形式,可以视为CTI的雏形阶段。技术监视可以分为确定目标的调查和持续侦查两种类型,前者是对某一需求的集中的、密集的和限时的情报搜集,后者则是开放的、广泛的、不限时的情报搜集。

技术预测(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是确定某种材料、产品、流程、设备或服务中包含的技术成分在未来的可能进展的过程。技术预测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关注的是预测各种机器设备的未来走势,后来随着预测范围的增大,逐步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历史发展来看,可以认为CTI是由技术监视和技术预测进化而来。

1.4.4 CTI与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

如前所述,我国的科技情报(Scientific & Technical Intelligence,简称STI)工作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集信息库与思想库于一体,其目标是为上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因此STI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企业技术选择、引进、投资、合作、联盟、转移等技术战略领域的参与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只能认为它是在系统地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变化的基础上,对科技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和评价,目的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组织制定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提供参考,很少与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市场竞争相结合。而CTI则是直接为企业的商业竞争服务的,最大程度地实现技术的商业价值才是CTI所追求的目标。尽管二者都建立在外部技术监控的基础上,但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有关CTI的研究也偶尔使用STI一词,如在文献[6]中就没有区分地使用了STI和技术情报来指代CTI

2 技术竞争情报的现状

2.1 理论研究

2.1.1 研究著述

目前CTI领域仅有三部英文著作,一部是由AshtonKlavans主编,1997年出版的 Keeping abrea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ical intelligence for business ;一部是由Coburn 撰写,1999年出版的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a guide to design, analysis and action;最新的一部是由Pascal Savioz撰写,2004年出版的Technology intelligenceconcep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SMEsAshtonKlavans的书分为导论和基本概念、企业技术情报组织管理、CTI生产、CTI应用和当前商业情报问题五个部分,是比较全面的论述CTI领域各种问题的论文汇编。Coburn一书则从流程的角度较为集中地论述了企业如何收集、管理和利用外部技术以及CTI在建立战略联盟中的作用等[7]。前者对CTI的定义要比后者宽泛一些,认为竞争优势除了受竞争对手影响之外,还受到政府、客户、供应商和一般的科学进展的影响,因此将任何与竞争优势的获得相关的外部信息都纳入到CTI工作中来,而后者则将CTI限定在竞争对手信息范围内。两部著作都讨论了CTI在战略决策支持过程中的作用,而后者则对这种作用的实现过程着墨更多一些。Savioz一书则是专门探讨如何在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的专著。作者通过在瑞士中小企业进行三年的CTI实证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CTI系统实施经验,并将之推广到各种规模、类型和行业的企业,以检验实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8]。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我国企业开展CTI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004年于英国创刊的《国际技术情报和规划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是刊载技术竞争情报领域论文最集中的一种刊物,但迄今只出版了3期。其他经常刊载CTI相关主题论文的英文刊物见表1

1 经常刊载CTI相关论文的刊物

英文刊名

中文译名

出版商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

竞争情报杂志

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产品创新管理杂志

Blackwell Publishing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研究技术管理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Inc

R&D Management

研发管理

Blackwell Publishing

Scientometrics

科学计量学

Akadémiai Kiadó and Springer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

Elsevier

从会议论文来看,根据对19982004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年会会议录的检索,有关CTI的论文只有16篇,其中19983篇,19991篇,20012篇,20024篇,20034篇,20042篇,仅占全部论文总数的5%左右[9]。可见对CTI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1.2专业会议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由SCIP发起的CTI会议共举办了3届。第1届会议于1997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针对什么是CTI,企业能从CTI中获得哪些收益以及该如何开展CTI工作进行了圆桌讨论;第2届会议于1998年在美国费城召开,主题为CTI与业务流程的联系;第3届会议于2000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的Tim Budd先生做了监视和利用技术机会的基调演讲。

2004 10月由CTI领域的知名学者、加州理工学院教授Jay E. Paap发起,国际研究学会和SCIP在波士顿共同举办了2004年技术竞争情报会议,会议的四个主题分别为[10]

1) CTI 收集和分析;

2) CTI与创新联系起来,以预测技术的早期发展;

3) 组织的CTI问题,实现CTI的制度化并使其融入公司范围的商业流程;

4) CTI在产品创新中的关键角色。 

仅从召开的会议次数来看,CTI会议次数要少于CI的另外两个分支——财务竞争情报(CFI)和销售与营销情报(SMI)。这说明CTI作为科技情报和商业情报的交叉领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2.1.3 业内专家

在美国最有影响的CTI专家当属加州理工学院的Jay E. Paap教授。他已经在技术管理领域活跃了35年,是许多企业和政府组织的咨询顾问,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咨询公司,在推动CTI普及应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产业关系中心主持开设了CTI经理课程,主要包括技术信息源、技术竞争情报和技术管理、技术情报分析以及战略性使用技术情报这样几个专题[9] 

CTI领域还活跃着两支重要的研究团队。一支是以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研究所企业科学、技术和创新管理中心的Hugo Tschirky教授为核心的、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专门从事技术、创新和管理研究的团队。一支是以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IT)的Allen Porter教授为代表的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技术情报分析研究的团队。

2.1.4 主要研究领域及方法

CTI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对CTI流程中各个环节,即规划、搜集、分析、成果表达和扩散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宏观层面是指对CTI系统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这往往是通过实地研究来不断完善的。笔者将在实践探索部分对宏观层面的研究加以总结。以下仅对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作些梳理。

1CTI规划研究

规划阶段首先需要确定用户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对整个流程进行设计,确定各个环节的任务、所需资源和预期进度。所以,有效的需求分析是CTI项目成功的保证。调查显示,对CTI的需求通常表现在以下活动中:研发组合选择、研发和工程项目启动、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兼并收购、知识产权引进、智力资产开发、协作技术开发、竞争组织评估、机会和威胁预测和战略技术规划等。CTI如何为这些活动提供支持,是规划阶段要研究的问题。

2CTI搜集研究

任何策略的出台之前一定都是有征兆信号可循的。CTI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正是基于此。对这些信号进行系统、连续的搜集,即可预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2 新产品上市之前可能释放的信号[11]

2以新产品上市为例,说明了在此之前可能释放的一些信号,随着时间由远及近,释放的信号强度越来越大,但对于预测来讲,价值会越来越小。因此,在科学论文、合资、联盟、专利申请阶段乃至讨论和灰色文献阶段即获得相应的信号是搜集阶段追求的目标。这需要一定的搜集方法和技术的支持,如采用自动搜集和获取技术进行二手信息的采集以及通过调查访谈、人际网络和外部技术监控人来进行一手信息的搜集。相对于商业竞争情报而言,技术竞争情报更容易通过二手信息采集获得。因此,各种科学技术类出版物,如专利、标准、会议论文、期刊论文、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情报信息源。

3CTI分析方法研究

作为CI的子集,CTI的分析也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CI分析方法,如五种力量分析、SWOT分析、定标比超等。不过CTI领域更多的分析方法则是专用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信息计量类方法

信息计量类方法,包括文献计量、科学计量、内容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方法。由于大量的技术信息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利用文本的外在属性,如篇名、作者、所属机构、出版时间、引文特征、词频、专利号等,采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专利分析和标准分析,即可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如通过专利号将专利文献聚类后,可以发现谁是该领域的技术领先者(那些拥有该领域最多基本专利的公司即是),哪些公司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哪些公司是技术互补、存在联盟的可能性,新兴技术是否已经初露端倪等[12]。由于这是一种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所以可以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这就是文本挖掘方法。前面提到的GITAllen Porter教授领导的技术机会分析(Technology Opportunity Analysis,简称TOA)研究小组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致力于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应用专门软件,对大型科技文献数据库的主题词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各种自动分析,以发现科研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领域,识别这些领域的研究专家。Porter教授的新作Tech Mining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3]。基于技术创新过程所释放的信息能够通过书目信息搜集到,并可将这种信息解释为创新状态和前景的指示符的认识,Porter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专门开发了进行TOA分析的软件。

TOA分析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搜索 即查找相关的数据源并检索出相关领域的电子形式数据。

计数 采用TOA软件编辑、计算、排列结果。例如计算全部文摘数量、高频词、作者及其所属单位。这能够表明在相关的主题领域,谁处于非常积极的地位,与之相关的活动在时间上呈现何种分布以及某个主题正在升温还是开始变冷。

联系 采用TOA软件提供的矩阵操作来帮助识别联系,进行聚类,追踪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注视正在出现的新事物,以及识别谁是某个领域最活跃的人。

表示 把结果转换到EXCEL或者其他类型的电子表格和图形包里,用图形表示正在发生什么,绘制事件地图,对检索结果按时间片断显示事件地图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可以通过缩放操作来描绘更加详细的事件地图,以支持某一特定领域正在发生什么的讨论。

通过技术挖掘,能够回答技术经理的下列疑问:①当前的技术热点是什么?②新技术适合于哪个技术领域?③技术发展的驱动力量是什么?④哪些是与之相竞争的技术?⑤技术开发的前景如何?⑥可能的开发路径是什么?⑦各组成技术是否成熟?⑧是否与我们的兴趣相符?⑨我们的机会、优势和差距在哪里?⑩商品化的前景如何?[14]

由于这类分析只利用文献的外部特征,不涉及具体的技术内容,不要求分析人员是技术专家,所以在CTI分析中应用得非常广泛,特别是采用计算机软件实现自动分析后,效率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前CTI分析中的热点技术。

2)技术图表分析方法

图表法因其简洁、直观、信息容量大的优点而在CTI分析中常被使用。常用的技术图表包括技术描绘、技术路线图、技术生命周期/S曲线等。

①技术描绘

技术描绘(Technology Characterization)是指对某一特定的技术或其在某一具体应用领域的现在和未来属性进行系统化的描绘。

②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是为了满足一组产品的开发需求而进行备选技术的识别、选择和开发的技术规划过程。绘制技术路线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几家美国公司,如摩托罗拉开始使用技术路线图,为适应未来市场做最好的路径决定准备。早期摩托罗拉的技术路线图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兴技术路线图,一种是产品技术路线图。新兴技术路线图是一个小组的专家用以跟踪某个单项技术的。产品技术路线图是编辑的一组文件,为一个部分或一个运作小组提供关于产品线(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图景。产品技术路线图包括以下内容:业务描述、技术预测、技术路线图矩阵、质量、资源配置、专利组合、产品描述、状态报告、简表、少数派报告[15]

广义的技术路线图可以用来指示技术研发和利用的大趋势,包括政府技术路线图、行业技术路线图和企业技术路线图三种类型。图3即为一般的技术路线图的构成要素。

3 技术路线图的一般构成[16]

③技术生命周期/S曲线分析

技术生命周期是1975年由UtterbackAbernathy提出的概念,见图4。该模型描绘了创新相对于技术发展阶段的速度。对于企业来讲,技术生命周期可以用企业专利所引用专利的专利年龄的中位数来表示,用以评估企业创新的速度或科技演化的速度。如果技术生命周期较短,代表该企业是以较新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的。

4 技术生命周期模型[17]

S曲线分析使用技术生命周期的一般S形结构来刻画一项技术从构思、到进入市场/低成长、广为接受/迅速成长以至成熟和老化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通常用于技术替代分析。

3)创造性思维方法

分析过程是要将信息转化为可以之间用于决策的情报,因此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推断和预测过程,自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使用。在CTI分析中常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情景分析和六顶思考帽等[11]

①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中群体的智慧,针对特定问题让与会者畅所欲言,之后对各种想法进行分析聚类,最后得到关于所讨论问题的创造性意见,从而把握各种潜在的行动机会的方法。

②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由兰德公司开发的一种权变思维方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技术规划和预见中。与传统的基于线性趋势外推的预测所不同的是,情景分析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未来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进行估计,因此产生的预测结果会有多个。之后从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出发,向后倒推到现在的预测点,确定在这条可能的发展路径上会有哪些关键的路标,然后监视这些路标的出现情况,即可预见到未来哪种情景最可能出现。采用情景分析进行技术预测的做法称为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以区别于基于线性模型的、只能得到一种预测结果的技术预测方法。

从情景分析过程来看,它和技术路线图可以结合使用。因为情景的构造过程也就是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过程。文献[18]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图5即为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流程图,分为路线图准备、系统分析、情景投射、情景构建、时间评价和路线图绘制六个阶段。

 

 

5 技术路线图与情景规划的结合[18]

③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德波诺的一部畅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在思考问题时,需要从理性、感性、乐观、悲观、创新、整体(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来代表)六个不同的思维角度全面地考察,因此六顶思考帽方法是提高团体和个人的决策和建设性思考质量的有力工具。这六顶帽子分别是:

白帽:象征中立、客观,以事实、数据、信息或资料为焦点,是一种分析处理信息的技巧; 

红帽:象征情绪、预感、直觉,以个人感觉、价值观为焦点,强调了在抉择时感性因素的意义; 

黄帽:象征乐观、前瞻和希望,以列举真实价值为焦点,运用正面的分析,帮助人们发现机会; 

黑帽:象征冷静、反思或谨慎,以探索事物的真实性、适应性、合法性为焦点,运用负面的分析,帮助人们控制风险; 

绿帽:象征创新、改变,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焦点,从而获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蓝帽:象征整体观以及控制力,蓝帽思维以关注思维本身为焦点,帮助人们变换认知。

以上对当前常用的CTI分析方法做了一些梳理,这些方法中当前应用的热点一是计算机自动文本挖掘的应用,二是技术路线图的绘制。

4CTI成果表达和扩散研究

可视化和定制化是CTI成果表达和扩散的发展方向。例如,常用的专利分析软件BizIntSmart Chartshttp://www.)、MicropatentAurekahttp://www.)以及Search TechnologyVantagePointhttp://www.)均提供可视化的分析结果。技术地图(technology map)也是CTI成果表达的常用形式。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如不同载体类型、不同主题领域的CTI产品是CTI成果扩散的趋势。

2.2 实践探索

在企业界,应用CTI取得成功的案例不断涌现,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雪佛龙公司[6]Air化工产品公司[11]CTI实践应用方面都堪称经典。

在学术界,CTI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商学院的Prescott教授合作,对企业应用CTI的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加拿大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正在进行中的面向中小企业的CTI网络门户建设和咨询服务;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Hugo Tschirky教授指导的博士生Eckhard Lichtenthaler进行了大型跨国公司CTI开展状况的调查和CTI组织流程设计研究;Tschirky教授的另一位门生Pascal Savioz则以瑞士Straumann研究所为基地,进行CTI应用的深入调研,形成了Technology Intelligence一书中中小企业开展CTI工作的理论基础。下面对这三种有代表性的实践探索进行详细介绍。 

2技术情报矩阵[19]

STI的结果

STI输入

 

 

早期预警

战略开发

运作决策

保护

 

 

 

 

 

 

引进

 

 

 

 

 

 

提升

 

 

 

 

 

 

2.2.1 APQC“实现STI的商业效果”项目

APQCPrescott教授于2001年合作开展的“实现STI的商业效果”项目是一次关于企业应用STI的最佳实践和定标比超研究,目的是要分析企业采用STI后,将如何实现其商业价值。因此他们采用了技术情报矩阵(表2)这一能够表明STI输入和输出结果的工具来描绘二者之间的关系。

STI输入是指STI产品要输入到早期预警、战略开发和运作决策过程以发挥作用。STI的结果则是对技术的保护、引进和提升。技术保护是指要确保正在兴起的技术或者竞争对手的率先行动不会侵害公司的竞争优势。技术引进是指识别新技术的机会及相关的战略决策。包括是否和怎样在内部开发这种技术或者是否从外部购买这项技术。技术提升是指使用现有的技术创造出新产品,进入新市场以及将多种技术组合起来进行产品或市场开发。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将STI项目按作用划分为四种类型:管理技术替代、技术组合管理、商品化和打造战略方向(表3)。管理技术替代模式旨在保护现有的技术免受意料之外的技术替代的突然袭击。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利用CTI在现有技术和开发替代技术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即既参与到一个成熟的技术领域,又在新兴的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技术组合管理模式旨在随时跟踪各种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变化。CTI的作用在于对技术变迁随时做出早期预警,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引进某项关键技术。商品化模式旨在采用现有的技术开发出可行的商品,CTI的作用在于寻求技术商品化的机会,从而发掘出企业现存技术新的应用领域。营造战略方向模式旨在随时掌握正在出现的技术机遇和威胁,为战略发展方向的制定提供及时的科技情报支持,这里既包括对技术的保护、引进,也包括对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柯达(Eastman Kokak)、贝林格尔-因格海姆( Boehringer Ingelheim,制药企业)、美国国家技术移转中心(NTTC)和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作为典型分别采用了这四种模式。

3 CTI的四种工作模式[19]

模式

管理技术替代

技术组合管理

商品化

打造战略方向

描述

既参与到一个成熟的技术领域,又在新兴的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迅速调整各种技术优势

用现有技术创造出可行的产品

为紧急的战略开发过程提供及时的STI

STI输入

重点

在应用现有技术和探索替代技术之间寻求平衡

技术传递途径的早期预警

寻求技术应用机会

持续地提供正在出现的机遇和威胁

输出结果重点

保护

引进

提升现有技术

保护、引进和提升的相互结合

达到效果的标志

STI具有预见技术替代的方向和速度的能力

STI影响研发组合结构的程度

开始新业务的数量

预测和预期新兴技术、产品和事件的能力

模式的

局限性

1.将两个STI集合整合到一起需要比较高的协调成本

2.资源分配过程的策略

1.创造一个平衡的组合时需要权衡再三

2.开发一个基于信任的网络需要成本

1.企业家心态

2.当市场不存在时无法应用传统的规划技术

1STI从业者需要非常强的预期能力

2.需要经理人员的推动

这四种典型模式的发现,为企业设计自身的CTI工作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定标比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2.2 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的CTI门户项目

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为了实现CTI流程的程序化,使CTI人员的经验和最佳实践为更多的人共享,在Sirsi加拿大公司的帮助下,CISTI启动了CTI门户项目,现已完成了项目第一阶段的任务。CTI门户项目是CISTI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CTI需求而开发的,待2005年秋季项目第二阶段完成后,即可在互联网上提供CTI服务。另外它的研究和创新支持小组提供面向企业的CTI产品和服务,为依靠技术参与竞争的中小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咨询解答、数据库、月度CTI更新和面向特定用户的情报警报,从而使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在研发投入中获得好的回报,同时为他们未来的成果做好规划[20] 

2.2.3 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CTI实践

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Lichtenthaler博士考察了欧美国家制药、通讯、机械、汽车行业的26家大型跨国公司CTI的开展状况,对其发展历史、流程设计、工作方式和分析方法都进行了研究[21~24]Savioz则以瑞士Straumann研究所为样本,深入地进行了企业CTI需求、搜集、分析、报告以及管理、评估等全方位的研究,并对将Straumann研究所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企业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从中读者可以窥见瑞士企业CTI实践的全貌。

以上笔者对国外CTI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下面再来看看国内CTI研究的情况。

2.3 国内发展

根据对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http://www.cnki.net),从1994年到2004年底11年间,以技术竞争情报(CTI)为检索词,共检索出一篇文献,为清华大学苏健民所写,发表在《现代化工》1995年第1期。可见有关CTI的研究在国内还基本是个空白。不过由于我国有成熟的科技情报服务体系,有关情报、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的文章能够找到十余篇,如“论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把握竞争情报服务技术创新”、“应用科技情报信息决策产品开发方向”、“试论企业新产品开发中情报信息的作用”以及“竞争情报在技术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但都限于浅尝辄止的论述,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另外在科技情报的收集和分析方面,对于专利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研究得比较多,有近百篇论文发表。但是关于科技情报与CTI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迄今无人进行过专门研究。

文献[25]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情报需求与保障、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企业情报安全与反情报技术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技术情报分析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的 朱东华 教授因担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技术政策与评估中心资深研究员,与Allen Porter教授一起共事,所以继承了对文献数据库进行文本挖掘,以预测科技发展趋势的做法,并于2000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智能化知识采掘的高新技术监测分析技术研究”。

可见,国内的CTI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

基于以上对国内外CTI发展现状的认识,下面笔者将尝试对CTI的未来发展做些展望。

3 技术竞争情报未来发展的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CTI的理论研究将向着分析智能化和搜集人际化发展,有关CTI评估的研究也将有所进展;而在CTI的实践应用方面,CTI将成为公司核心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也会向提供CTI服务转型。

3.1  CTI理论研究的展望

3.1.1 分析智能化趋势

随着自动文本分析技术的提高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语义网络技术在文本挖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智能化的文本挖掘技术将会应用到技术文献分析中,代替目前多数基于文献计量类方法的技术文献分析,如标准分析和专利分析。更加智能化的专利分析软件和可视化工具将使绝大多数技术文本分析工作实现自动化。

3.1.2 搜集人际化趋势

CTI的搜集和分析过程中,较之商业情报更加重视二手信息,而对灰色文献和人际情报搜集则关注不够。随着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程度的加深,二手信息将因获得的普遍性而失去作为竞争利器的地位,灰色文献等一手信息会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因此,需要对CTI领域的灰色文献的特征、获取渠道以及如何与科学家、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等建立人际情报网络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3.1.3 评估研究需再接再厉 

如何评估CTI项目及其价值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美国捷利康制药的Rosenkrans博士提出可以用公司知识进步的程度、方向、对公司变革方式的影响以及对公司/部门战略价值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衡量CTI的价值[6]Provizio,一家从事竞争情报服务的公司于2003年发表了一篇白皮书,探讨了用六西格玛质量控制原则来评估CTI流程的做法,是对CTI流程评估的有益尝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CTI应用中来,有关评估的研究探索也会不断出现。

3.2  CTI实践领域的展望

3.2.1 CTI成为公司核心业务流程的一部分

作为决策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情报输入,将随着知识经济的进化日益得到公司的重视,最终会嵌入于企业文化之中,演变为公司核心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正如Rosenkrans博士在“技术情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所言,“一个成功演进的技术竞争过程将不仅利用知识构建的优势,而且会成为整个产品、服务和开发体系中创造公司知识的核心业务流程的一部分。这也包括评估外部和内部知识发展的程度和方向”[6]。组织中的个人会在日常工作中自发地使用STI,同时STI的共享成为绩效评价和奖励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2 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可以向提供CTI服务转型

我国的各级科技情报机构通常掌握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并具有多年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人才和经验,目前又都面临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因此为企业提供CTI服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战略选择。借鉴国外CTI理论和方法,总结过去提供科技情报服务的经验,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在CTI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 Scott Savitz. Wizards and Merchants of Light: An Historical Survey of 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Vol.10 No.1(1999)

[2] 包昌火等. 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分报告. 兵工情报研究报告BQB94-0279.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 1994

[3] W. Bradford Ashton, Richard A. Klavans. Keeping abrea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echnical intelligence for business. Columbus, Ohio : Battelle Press, 1997

[4] Parry M. Norling etc. Putting competitive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to work.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43 No.5(2000) p.23~28

[5] 包昌火等. 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总报告. 兵工情报研究报告BQB94-0279.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 1994

[6] 约翰·E.普赖斯科特,斯蒂芬·H.米勒主编;包昌火等译校.竞争情报应用战略.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

[7] Coburn, Mathias M..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A Guide to Design, Analysis, and A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8] Pascal Savioz.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 concep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SME‘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9]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19982003

[10] http://www.irc./courses/competitive_technical_intelligence.htm

[11] Merrill Brenner.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t Air Products: Leveraging Analysis and Collection Technique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Vol. 8 No.3 (2005) p. 6~19

[12] R.J.Watts, A.L.Porter, N.C.Newman. Innovation Forecasting Using Bibliometric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Vol. 9(4) 11–19 (1998)

[13] Porter, A.L. and Cunningham, S.W. (2005). Tech Mining: Exploit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Hoboken, N.J. : Wiley, 2005.

[14] Porter, A.L.Rzeszotarski,P. Technology Opportunities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SCIP conference 1998

[15] 刘海波. 融合技术与经营:现代企业的战略选择.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 R. Phaal, C.J.P. Farrukh and D.R. Probert.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roadmapping: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ioritisation.Int. J.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Vol. 1, No. 1, 2004

[17] Craig S. Fleisher, Babette E. Bensoussan.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2003

[18] Fernando Lizaso and Guido Reger. Linking roadmapping and scenarios as an approach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planning. Int. J.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Vol. 1, No. 1, 2004

[19] Farida Hasanali.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 guide for your journey to best-practice processes. Houston : 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 2004

[20] http://cisti-icist.nrc-cnrc./media/press/sirsi_cisti_e.htm

[21] Eckhard Lichtenthaler.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roces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1(2004) p.331~348

[22] Eckhard Lichtenthaler.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rocesses in leading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multinationals. R&D Management Vol.34 No.2(2004) p.121~135

[23] Eckhard Lichtenthaler. Coordination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rocesses: A study in technology intensive multinationals.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16 No.1(2004) p.197~221

[24] Eckhard Lichtenthaler. Third generati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rocesses. R&D Management, Vol.33, No.4(2003). p. 361~375

[25] 赵刚等.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艳,女,1971年生,北京城市学院竞争情报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 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竞争情报和情报分析。赵新力,男,1961年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国首个“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博士后工作站创立者和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齐中英,男,1957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