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战国策:中国与印度军事发展的三大比较

 昵称7579 2006-08-14
法国一家大报认为,印度远不是一个普通的地区大国,但还算不上世界强国;印度确信自己必将成为21世纪的强国之一,它不想让自己局限在“南亚”这个小圈子内。印度现在雄心勃勃,却受到发展落后的制约。(上图为印度布拉莫斯导弹编队接受检阅)

  用军事实力来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是印度历届政府不变的信条。至今,印度仍置身《核不扩散条约》之外,从而使它不受国际条约限制,全面推进战略军事力量。法国《费加罗报》刊文《与中国进行战略抗衡的印度次大陆》论述了印度雄心勃勃的军事战略。其实,从中印军事对比来看印度发展战略可能更有意义。

军事战略 印度的进取和中国的防御

  印度1947年独立时就确立了国家战略,即:确立在南亚的核心地位,控制印度洋,成为核大国,谋取“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地位。印度政府奉行积极的国防政策,保持高额军费、稳定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加强武器装备研制。1994年制定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自主防卫十年规划”,目标是到2005年国产武备的比例由30%提高到70%,另外计划以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更换三军主战装备。

  印度战略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有三个,一是提高远洋作战能力,大力发展航母舰队;二是构建远程作战能力,发展地空立体作战体系;三是扩大战略外延,在中亚、蒙古、非洲东海岸建立军事基地或监听站,拓展海外军事存在。

  在1999年公布的“核学说草案”还明确提出,要建立海基、陆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并且将准核威慑能力转化为正式的核威慑能力。因此,1990年代以来一直在作核试验。
 
   巴基斯坦虽然是印度的宿敌,但是在印度看来,来自中国的威胁尽管不是迫在眉睫,但却是战略性的和最严重的。这导致了印度在谋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同时,大力实行军事“联西”(联合西方)、“稳俄”(稳定印俄联盟)、“拉东”(拉拢东南亚国家)的战略,构筑阻遏中国的军事圈。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国家统一,这对北京制定国家和军事战略起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军事重点集中在应对台湾问题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力主要用来对付未来的台海战争。海军战略目标就是冲出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纵深的第二岛链水域,打通进入太平洋纵深广阔洋面的海上战略通道。同时南下印度洋,保卫各条航线的海运安全。

  《日本防卫白皮书》称,中国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公开发表的国防预算已连续十八年以两位数成长,以每五年金额倍增的速度增加,若继续保持15%左右的增幅,那么到2008年国防费用将大幅超过日本。解放军也配合油气资源的开发而逐步向外海扩展。白皮书还指出,解放军一向未公开具体拥有的装备情况、充实装备的进度、部队层级的编制和部队的主要运用及训练实绩等。

  而美国国防部5月发表的最新《中国军力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实际的国防经费估计是公开金额的二至三倍。报告称,解放军现代化的着眼点不仅针对台湾问题,还将介入区域外的事件。 

  由此可见,虽然印度首先需要防范的是邻国巴基斯坦,但是其雄心远涉重洋,因为巴基斯坦毕竟不足以对印度构成致命的威胁,尤其在印巴关系逐渐缓和的现在。而中国则恰好相反,虽然积极发展远洋作战能力,但是近在咫尺的台湾海峡、日本以及朝鲜半岛,均是牵制解放军部署的火药桶,加上以经济腾飞为主导的国家发展战略,解放军的军力建设始终以近边防御为主线。  

  军备自立 考验应付大战能力

  从中国和印度的军工产业角度看,两国的军备自主能力差别相当大,印度的军备明显依赖于外力,国产化能力远不如中国。这对两军所能应付大型长期战争的能力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操作、维修、供应等方面,外力型军事力量显然难以提供持续的攻击能量。(左图:印度导弹部队接受检阅

  尽管印度政府一直强调,引进技术只能是发展本国技术的垫脚石,而不应该成为离不开的拐杖,然而,印度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由于受大量军购影响,军队主战装备五花八门,受制于人。研制了近二十年的“阿琼”坦克正是如此。在最新测试中均出现故障,连发动机和火控系统也未能幸免。迄今只有五辆“阿琼”坦克正式交付印度军方,远低于合同规定的124辆。故此,印度不得不花费七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310辆T-90S型主战坦克。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对印度军事工业的评价为:受技术落后、缓慢的研发以及由官僚政治斗争和军种间经费竞争产生的随意的装备政策影响,印度的国防装备继续大量依赖进口。

  中国本来也依赖内战战利品和苏联集团的装备组建自己的国防力量,但长期以来坚持的自主国防决策,使得中国在军购的同时,也建立了自主的研发体系。获得政府大力扶持的军工企业,保证了军备的后顾无忧。
 
  中国军备研制领域覆盖了从枪支弹药到核武器、卫星、导弹,虽然歼-5到歼-8战斗机都摆脱不了俄罗斯飞机的影子,但“枭龙”、“飞豹”、“歼-10”战机已有很大改观。新型洲际导弹DF-35射程可达美国本土。
 
  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林长盛在印度试射烈火III导弹失败后评论说,中国火箭发射技术遥遥领先印度,单就火箭发动机技术而言,“烈火III相当于中国当初的东风四号,东风四号在1960年代就开始研制,到70年代成功。所以说,印度技术要和中国相差四十年。”

 对外军购 成品型的印度和零件型的中国

  中国和印度都积极谋求军事采购。但是在这方面,两国也有很大的区别。印度的军购来源明显比中国更广,这使得印度的局部战力强于中国,不过,其弊也非常明显。(右图: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战斗机

  超大规模的军购是印度军备扩张的最大特色。目前印度陆军装备的70%、空军装备的90%均来自俄罗斯。印俄两国还签署防务议定书,联合开发第五代战斗机、共同生产“布拉莫斯”巡航导弹,俄罗斯还承诺提供退役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并向印度出售米格29战斗机。

  为了减少对俄依赖程度,印度拓展了采购来源,尤其是对美国军火采购。印度和美国签署了旨在加强武器生产、采购及导弹防御的军事合作协定。最新的军购案是美国已向印度提供了六架E-2C“鹰眼”预警机和P-3C“猎户座”海上巡逻机。
 
  英国、法国也为印度提供武器装备。例如法国供应了六艘“鲉鱼”潜艇以及大批“幻影”2000H型战斗机,英国则售出“鹰”式教练机。

  而在中国方面,受制于美国和欧洲的武器禁运,中国军购对象只能依靠俄罗斯,俄产军火独占了中国武器进口市场90%的份额。而莫斯科对强邻中国本就抱有警戒之心,虽然大售军火,但不愿意出售更先进的技术或者装备。在过去十年间与中国的军品贸易一直是按照“给什么,就要什么”的原则进行。
 
  俄罗斯共向中国交付了八艘基洛级柴油动力潜艇、一个大队的最新改进型S─300防空导弹系统。从1991年至今,解放军购买了近三百架苏-27/30“侧卫”重型远程战斗机,未来装备的苏-27/30战斗机至少达到四百架。今年俄罗斯还将向中国交付两艘现代级驱逐舰。
 
  中国正在逐渐调整从俄罗斯购买的武器品种,加大防空导弹系统、航空发动机和军事运输机的订货。不过,中俄军火贸易的性质正逐渐在变化,中国越来越不愿意购买成品,而是希望购买零件自行组装。这其实是符合中国独立自主的军工战略思路的,与印度在多元化军购成品军火的道路上越走越积极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