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幻之旅——揭开意识流神秘面纱

 microwind 2006-08-21
  唯一实在的东西是那活生生的,发展中的自我。
  ——亨利.柏格森人的全部意识便是小说的主题。
  ——威廉.詹姆斯
                 
  “意识流”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在1884年出版的《论内省迅雷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给它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意识……对它自己说来,并不是以劈开成碎片的形式出现……它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它流动着。像‘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绘出来。以后我们谈到它的时候不妨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生活之流。”詹姆斯的这个定义没有涉及意识的内涵,具体的性质和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流向。
  随着精神分析学的出现,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剖析,把人的精神分为两个层次,即意识与无意识。所谓的意识,就是经过理性处理的那部分精神活动。无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即前意识(伊德)与潜意识。前意识指接近理性意识的那一部分,而潜意识或下意识,则泛指内在的,隐藏的,凌乱的,无序的,飘忽的,未经理性处理的精神活动。正常人的语言是经过理性处理的精神活动,因此有人把经过理性处理的就说活动称为意识的语言层次,把前意识与潜意识称为意识的语前层次。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人的意识的研究成果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文学意义的意识流是通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来反映现代西方社会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以及站后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危机。
  意识流小说屏弃了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以及时间与意识为中心,将一股飘忽不定的因素,流动不已的意识作为小说基本内容,可以表现作为人类普遍经验的个人精神生活和深埋于人物内心隐微的意识活动。大胆挖掘人们太脑中潜意识和为意识的广大领域,向读者展示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纷乱复杂的心理结构。
                 
  意识流这个心理学术语,在词的表意来看,意识是其理论重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从语义学上看,“意识”一词属抽象名词。“流”则具有动态意义。因而“意识流”这一术语充分体现了意识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意识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而它既生动鲜活,又富于形象。
                 
  现代小说中,意识流指的是小说的内容或题材,不是指创作技巧或作品本身。意识流作品中始终充斥着混沌,模糊的思想与浮想,将一股飘来荡去,连绵不绝的意识作为文学作品的题材。
                 
  意识流是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小说中具体描述的,反映主题思想的感性生活和心理现象。从英美意识流小说作家揭示的主题来看,意识流作家关注的主要是一直被其他流派作家忽视的人类固有精神现象和神智活动。意识流文学流派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哲学方面,二是心理学方面,三是社会因素。
                 
  一、意识流的哲学基础。
                 
  意识流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受到了唯意志论,非理性主义,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的影响。
                 
  A.唯意志论:叔本华宣扬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身体,活动和认识过程,这些都是意志的表现。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人们始终生活在孤独与痛苦之中。人类具有一种盲目的无法控制的自由意志或冲动,它构成了人的本质和世界万物之源,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叔本华还强调,人的所有意识活动和心理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它们不仅仅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是解释生活与世界的重要依据。
                 
  B.非理性主义:客观规律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惟有自我才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发展无非是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过程,而宣扬自我,扩张自我则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尼采哲学里自我意识为意识流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哲学依据。从意识流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内心独白为意识流作品的一大特点。
  尼采哲学的另一重要内涵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其认为虚无主义代表了西方所有价值与理想的合乎逻辑的最终结论。其哲学体系完全建立在历史循环论上的基础上。在尼采的哲学体系里,人类历史无限循环的过程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创造——灭亡——再创造——再灭亡。这条规律对本世纪一部分追求表现自我的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不估量的影响。
                 
  C.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这两个理论直接催化了意识流小说的诞生。法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外部的客观世界是表象,而人的主观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和生活的本质。在《创造性的进化》一书中,其将内心生活中的“绵延”和“生命冲动”视作唯一的存在。 
  “唯美最有把握,最为了解的存在是自己的存在。各种感觉,情绪,意志和思想,我的存在就分成诸如此类的各种变化,他们以自身的色彩来影响我的存在,于是我不段变化……”
                 
  按照柏格森的观点,人的情绪思想和意志犹如一股连绵不绝的动流,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这股动流包含了人在任何特定时刻内的全部意识。这便够成了人的全部存在。柏格森认为,人内心生活中的绵延过程将会无休止的继续下去。人们不能靠经验或理性而只能凭直觉来认识这种存在。其所谓的直觉是人的一种神秘而又特殊的主观感受与透视能力。在他看来,人只要借助这种本能,而不必求助理性或逻辑思维,便可认识生活的本质。
                 
  柏还提出有关心理时间的学说。这个学说是一时流小说的又一重要特点。其认为,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条直线表示的钟表时间是一种刻板,机械和人为的时间观念。只有心理时间才是真实和自然的。在柏格森看来,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与心理过程的时间。读一这个观点,柏格森曾做过如下的解释:“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是永恒。”
                 
  柏格森认为,时间并不是许多单独,孤立的分秒单位的机械组合,而是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并与意识融为一体的“具体过程”。这一材料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结构布局上的大胆革新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意识流小说里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长期以来,传统作家由于受到哲学上的唯理主义的影响和钟表时间的制约,往往采用循序渐进的直线形式或梯子形的结构来表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梯子形结构是表现传统小说主题的最恰当,最有意义的艺术形式。但这同时也成为一种限制传统小说表现力的制约因素。
                 
  二、心理学基础。
                 
  说到意识流的心理基础,就要说到其概念提出者詹姆斯和精神分析法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一)詹姆斯的心理学对意识流小说的诞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意识流小说基调构成的主要材料。其心理理论主要有:①人的意识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印象,感觉与直觉的综合体,汇成一纷乱如麻,奔腾如潮的主观生活之流。
  ②“作为心理学家,唯美提出的第一个心理事实是某种思维在不断进行之中。人的心理状态从来没有绝对相同过。它们之间只存在某种相似性而已。
  ②尽管人的意识存在着时间实在的间隔,但间隔之后的意识与先前的意识并未中断,它依然是同一自我或整个意识领域里的另一部分。詹姆斯认为。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之间,以及意识的各部分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属于同一个整体,这个共同体便是人的自我。
  “意识本身并非是许多割裂的碎片……意识并不是一段一一段地连结起来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恰如其分……我们称之为意识流。”
  ④。人的意识活动与鸟的生活方式的比较。A.人的意识流似乎也是由飞行与栖息的交替构成的,它栖息的部分包含着长期埋在人脑中的思想内容,而飞行部分则属于那种飘忽闪烁和晃动的感觉,印象与思绪。詹姆斯将意识流中的栖息部分称作“实体部分”,而飞行部分则称之为“过渡部分”。B.“我们思维的主要目的在任何时刻似乎都是要从我们刚刚有过的实体部分出发去获得另一个实体部分。过渡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把我们从一个实体的终结引渡到另另一个实体的终结去”C.詹姆斯说的“过渡部分”通常是意识流作家刻意描述的变幻多端,纷乱复杂,而且往往又是不符逻辑,不合理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流动。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则为意识流作家提供了一种创作理论和技巧。意识流文学作品中,作家经常通过读一潜意识的描写来完成其希望表达的内容。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法中,将人的心理过程之品质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意识的层次。这个层次是我们感觉得到的,并能主宰我们行为的意识。第二个是前意识。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水面漂浮变动的附近的那部分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的意识就是前意识。第三层是无意识。不自觉的,不受我们控制的广阔的无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还将人的性格分为三个部分:伊德(id),自我(ego)和超我。
  A.“伊德”是一种混沌状态或一锅沸腾的激情。它经理冲费,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意志。只有一种使本能需求按照快乐原则得到满足的原始冲动。这种欲望与冲动称为“力必度”(libido),它是隐藏在人类性本能背后的一种潜在力量,是人类保存自己繁衍自己的强大动力。
  B.“自我(ego)”承担着调节和保护“伊德”的任务,使其符合“超我”(即伦理,道德和理性)的要求。如果“伊德”盲目地释放能量,一意孤行,奋力满足自己的本能,全然不顾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的约束,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最终难免毁灭。然而,要是“超我”对“伊德”的压抑超过极限,饿“自我”又失去调节和保护能力,社会导致精神分裂。

  当前社会中,“自我”常常因负担过重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便产生了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于是就出现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意识流小说正是从这个方面入手,抓住了当前社会带给人们的不确定性,孤独感和异化感,用梦魇式的叙事方式来表达作者渴望表达的话语。
                 
  弗落伊德的另一个理论——梦的解释正好印证了上面说说。梦的解释对意识流小说家的影响非同小可。当前中国先锋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凭《尘埃落定》夺得第?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新近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一篇名叫《梦魇》的中篇小说里运用了意识流经常运用的梦的形式来表达主人公对城市的记忆。梦的解释对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与评论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第一,弗认为,人的梦是无意识的反映,也是错综复杂的精神活动的表现。人的无意识冲动正是致梦的原因。因为人在夜晚的心理活动与现实生活脱节,从而有可能倒退到原始的机制中去。做梦者平时的心理需要往往一幻觉和梦境的形式得到体现,其欲望也因此而得到满足。第二是梦幻的一向不但使人的精神世界图象化和戏剧化,而且具有深刻的意象意义。意识流作家在探索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创作活动中,从弗洛伊德的梦的哲学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三、产生的社会背景。
                 
  1887年意识流小说首先出现在法国。其开山鼻祖是一个在文坛上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这个作家的名字叫艾杜阿•;杜夏丹。其出版的《月桂书被砍掉了》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这本小说的出版没有引起当时文坛的关注。但它引起了当时英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注意。乔伊斯对《月桂树被砍掉了》大加赞赏并尝试组织种去创作小说。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也运用了大量意识流的手法。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序幕与法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始有着某种相似之处,首先用这一形式创作小说的也是一个在英国文学史上没有被怎么重视的作家。这个女作家的名字叫多萝西•;查理森,她耗尽了二十几年的工夫写就了7卷本长篇意识流巨著《人生旅程》但真正让意识流小说在英国达到颠峰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在法国则是威廉•;福克纳。
                 
  意识流小说的诞生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衰落有相当大的关系。十九世纪末,老牌资本主义日益衰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国力迅速上升,国际社会矛盾日夜尖锐。英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这些国家社会矛盾的尖锐,使得越来越多的作家感觉仍然沉浸在古典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描写中,无法揭示日益恶化的社会现实。于是不断有新的力量加入意识流小说的阵营。传统小说描写的表象,意识流小说书写的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更能表现当时社会矛盾在人们心中的反映,更加强烈地揭示了人们面对社会危机的心里病态。
  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和盛行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战后初期,经济萧条,社会机制严重损坏,各项保障制度的缺失,战争在人们的心中投下的阴影等等都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反复出现。人们在向往美好将来的同时,也在悼念过去。死去的亲人,昔日的美好记忆在战争的炮火下残存。重建新的向往是大部分人的愿望,人们在梦幻里安慰已经受伤的心去面对明天。意识流作家紧紧抓住了人们心里的阴影和梦幻,用浓墨和重彩,大胆自由地运用意识流小说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感受。在越来越作家加入的浪潮中,意识流逐渐盛行并一度出现了相当热的浪潮。
                 
  意识流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虽然它未能取代现实主义,但它丰富了小说创作世界,使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指涉对象开始由外到内。意识流在小说世界里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意识流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40年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在1940年在伦敦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对意识流小说的研究,首先把意识流小说介绍到中国。进入8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其中有些作品中就有受意识流影响的痕迹。早期的余华就曾模仿过意识流作家的手法,到目前为止意识流小说的影响仍未在其小说中消失。残雪受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其发表在《莽原》的一篇短篇小说《阿梅在太阳第下的忧思》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风格。
                 
  主要的意识流作家已经在文学领域里开辟了一块这样的新天地,作为后世的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开拓创新的精神。用我们手中的笔去描写我们身边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