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投资硅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受全球产业发展的感染:按照日本新能源计划、欧盟可再生能源白皮书、美国光伏计划等推算,2010年全球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15GW(1500万千瓦,届时仍不到全球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至2030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GW,至2040年光伏发电将达到全球发电总量的15%-20%。按此计划推算,2010-2040年,光伏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去年全球生产和安装的这种电池规模达1200兆瓦以上,比上年增长61%。
二是受产品出口的诱惑:我国太阳能电池除在缺电的边远地区有少量应用外,产品基本上出口,欧洲特别是德国太阳能发电已占到全国总量的1%,德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使得我国产品出口供不应求。
三是政策的鼓励:我国今年初正式发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承诺2010年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50MW,而2004年累计太阳能光伏装机65MW,由此计算,未来几年大陆光伏产业复合成长率将达到38%。《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与之配套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将在上网电价和分摊机制等关键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种种利好消息使大量企业开始投资可再生能源。
四是某些媒体和专家盲目煽情:笔者用硅太阳能电池在GOOGLE上搜索一下,竟然发现296000条目涉及此项内容;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太阳 AND 电池搜索,从1989-1999十年间共有474篇文章,而2000年-2005年就有590篇文章,且这些文章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片赞扬声。
五是证券市场推波助澜:2006新年伊始,无锡尚德直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无锡尚德的招股资料显示,公司2002年还处于亏损,2003年初现盈利,但2004年突然出现爆发性增长,业绩翻了20倍。“羊群效应”迅速显现,一时间,同太阳能、光伏乃至硅晶原料沾边的上市公司纷纷得到追捧,譬如天威保变(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之类在国内A股上市的类似公司股价翻番,成为上半年沪深股市疯涨的“领头羊”。
但是,对于我国企业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扩产扩能之势,笔者建议三思而后行,预计2008年左右我国硅太阳电池产业将陷入困境:
1、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虽说国际市场上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增长很快,太阳能光伏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3%,而2004年全球光伏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跳跃式发展年,比2003年增长了61.2%。但是,国外企业产能扩张速度同样很快。里昂证券的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德国市场将再次达到供需平衡,日本的光伏生产一直保持出口强势,美国的光伏生产也是自给之后略有盈余
[⑤]。那时候,我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一旦国际市场饱和,国内企业又将面临‘出口转内销’的尴尬局面。
此外,硅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风能发电的6—10倍,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如此昂贵的价格让硅太阳能产业在我国举步维艰。据测算,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4-5元/千瓦·时,如此高的价格,无论是全民分摊还是国家补贴,大面积推广使用太阳能都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2、原料的威胁迫在眉睫。
我国生产太阳电池的原材料高纯度多晶硅,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全球总产量2.4万吨,2005年超过3.1万吨;而我国多晶硅产量2004年为60吨,2005年约200吨。
[⑥]根据2005年8月份的一份报告预测,2006年或2007年之前,多晶硅材料将继续匮乏。从2004年到2005年8月,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国外供应商大幅度涨价,涨价幅度达100%以上。据悉,进口多晶硅不但价格暴涨,还需缴纳进口关税。
据了解,2005年全球制造太阳能电池所需高纯度多晶硅短缺达到24%,我国的缺口更是高达97%
[⑦]。原材料的短缺和价格飞涨,直接影响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和市场的推广应用。
另外,我国硅材料生产技术能力严重不足,尽管中国的硅原料矿藏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但国内现有的硅原料原始提炼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最高提炼水平只能达到99.5%),生产规模小,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绝大部分企业因亏损而相继停产或转产,生产能力仅为100吨/年,满足太阳能电池生产需要的硅料实际产量只有80吨,且质量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向上游环节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
3、替代技术不容忽视。
严峻的晶硅短缺使越来越多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处于停产状态,而不断上涨的晶硅价格也在一步步吞噬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利润。因此,寻找晶硅或减少对晶硅的依赖成为太阳能电池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围绕新一代光伏电池——色素增感型(dye sensitizing)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非常活跃,欧、美、日等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研发。由于这种电池成本低廉,价格仅为太阳能电池的1/5-1/10,制作相对简单,能耗低,性能稳定,环境友好,显示出强大的商业应用价值。2005年10月,马自达在东京车展上展出的概念车“
先驱 ”配备了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的玻璃车顶
[⑧]。2006年4月,日本专利厅发表了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的专利申请技术动向调查报告书,对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产业给予高度评价,日本政府预测了至2030的战略走向
[⑨]。也许替代技术的出现有可能逼迫硅太阳电池产业淡出舞台,到那时,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可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