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大片光靠大场面和大胸脯拿得了奥斯卡吗

 昵称7579 2006-09-08
这几天每天例行上网看新闻,先是看到了《夜宴》的几张剧照及其在广州放映的消息和网民的评论,然后又看到了一串《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照片(宏大排场的金色与红色和两对挤得爆出来的乳房)以及在沈阳放映的报道。我的印象是,聪明的网民们在经历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的逐级训练后,虽然多半已经有了怀疑主义的素质,但还是急着想凑到导演和制片方打开的一条门缝上先“窥”为快、先评为快;而导演们呢,则好象急不可待要夹着这两部电影去“冲奥”,好象这是拍电影的目的一样。我当然还没有看两部电影,但是,我可以做一个预言: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两部电影是不可能获得奥斯卡奖的。不仅如此,它们离奥斯卡奖还差着好几个光年的距离呢。

  奥斯卡是好莱坞自己给自己设的奖。奥斯卡奖在评比好莱坞自己的电影时有很多“远虑近忧”在里面,用英语说,是有很多politics. 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几个最重要的奖项上尤其如此。最佳影片是不是严格按照艺术水准评出来的呢?不是。几年前那部《泰坦尼克号》就故事而言是公认的烂片,却获了一大堆奖,原因是,对这种好莱坞的成功代表作(符合好莱坞的生产作业方式、在票房赚了钱),好莱坞倘若不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嘉奖,岂不等于是自我否定吗?

  但是在评最佳外语片上就不一样了。因为不涉及对美国电影业的盘算和权衡,好莱坞可以比较单纯地从艺术出发,选择出最好的电影。换言之,在最佳外语片上这一项上,好莱坞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也正因为如此,奥斯卡奖才不会完全失去其道义上的权威性(moral authority)。好莱坞的电影文化历来重商业,不鼓励细致深入的文艺片的发展,但是纵观奥斯卡评出的最佳外语片,好莱坞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是真正的好电影。与欧洲主要的电影奖一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注重的也是艺术,而且常常是艺术价值与人文、社会价值的结合(好的艺术本来就是很多东西的综合体)。


  以上均为《黄金甲》剧照

  好莱坞的电影发行商一般不会指望外国电影成为blockbuster那样的摇钱工具;而在另一方面,倘若奥斯卡的外语片评奖关系到好莱坞电影在得奖国家的盈利,那张艺谋、冯小刚等就有希望了。可惜我还没看出来这两者之间有任何对应关系。

  再回到张艺谋和冯小刚的“冲奥”新片上。从知名度、活动范围而言,张冯两位(陈凯歌就不提了,一个导演能拍出《无极》那样的东西来,应该面壁十年进行反省才对)也算是全球性的导演了,而且特别希望在西方获得认可,但是他们好像对西方人的艺术判断毫无感觉一样。他们显然还迷在“宏大的视觉盛宴”的误区,以为这个能让欧洲人和美国人惊叹和陶醉。唉,中国有句土话,叫做“话说三遍淡如水,再说三遍打驴嘴”。不就那么点视觉假象吗?看的人早就腻味得坐不住了,做的人还在那儿意犹未尽的。他们的判断与观众坐在电影院里的感受的错位也错得可以用光年计算了。

  冯小刚在一篇采访记中“莎翁”“莎翁”了好几回。冯导一遍一遍地发着“莎翁”这两个音节的时候一定有难言的膨胀感和满足感,却不知道这乃是彻底意义上的“土”,是真正的parochialism 的体现。(章小姐倒个手,跟着附庸一遍,我还能原谅。)我衷心希望冯小刚到了好莱坞不要再“莎翁”长“莎翁”短了,免得别人窃笑,也给我这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保留点自尊。

  电影的目的是讲故事,这是所有一流导演的共识。一场视觉“盛宴”,就算是享受,也不过是两小时的事。但是给我讲一个好故事,我会记一辈子。我们人人心里恐怕都埋着不少这样的电影故事,里面有几个是中国导演留给你的呢?对于中国的电影现状,我的看法是:伟大的观众,鄙俗的电影。可惜了。

  啊,对了,差点忘了那两对乳房。那样挤乳是西方妇女的做法,而且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做法了。在西方人的概念中,东方女性的乳房不是美在硕大,而是美在小巧,美在结结实实。现在《黄金甲》还没来到美国影院,但我已经能听到《纽约人》杂志、《纽约时报》的影评家在看到那两对乳房时爆发出的讥嘲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