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技术转移
|
||
2006-09-08 15:43:00.32 | ||
朱小兵 | ||
计世网 推进技术创新,目前最难的可能不是去探求未知技术的本身,而是如何为技术资源找到合理的配置机制。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又成为近来国内科技界的讨论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最近在媒体上撰文,观点鲜明地指出:“尽管我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很弱,但我国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身兼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社会角色的李国杰院士认为,“要不要强调技术转移,特别是要不要强调大学与科研机构队企业的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 李国杰院士流露出某种担忧。他在自己做曙光计算机和龙芯CPU产业化过程中体会到,“要把一项核心技术变成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除了科研单位自己去实现产业化外,似乎找不到别的技术转移途径,而且产业化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相对于大家公认十分困难的龙芯CPU研制,我们感到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更加困难。” 何谓技术转移?有学者如此定义,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联合国曾将其定义为系统知识的转移,是从产生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而李院士则更强调,所谓技术转移本质上是转移掌握某种过去未知技术的能力,使企业能自主地实现其商品化。 李院士同时也直陈企业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通病:“我国过去引进过不少技术,但引进生产线的企业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掌握该技术的能力没有转移”。因此,他进而认为“技术转移的关键是人的合作交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办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其他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很重要。 “而我国技术转移十分薄弱还表现在缺乏促进技术转移良性发展的环境,特别是人员正常交流的环境。”为此,李院士还针对促进技术转移提出了7点建议。 读罢李院士此文,大有久违的痛快淋漓之感。今年上半年以来,我有机会走访中国科学院下辖的多个研究所及其工程应用中心。每到一处,都发现几乎每个研究所都自行创办或合办了或多或少的经营实体,以试图将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几次接触之后,就形成了这样一点肤浅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科研院所走向市场的标志是有一批科技人员“下海”;今天,科研院所走向市场的标志是,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找到合适的路径。 李国杰院士的观点则直更直截了当地表明,推进技术创新,最难的不是去探求未知技术的本身,而是如何为技术资源找到合理的配置机制。 |
||
(网页编辑:水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