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胜泉--《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非常主体 2006-09-16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也逐渐随之变化,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伸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每天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跟它发生关系,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已成为每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重心上移,知识经济不仅需要人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多种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对特定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这种知识与技能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高薪职位争抢的对象。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学校先后投资建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将计算机和网络这两大信息社会的主流因素引入了课堂,这不仅在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幅提高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师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优势打破传统教学只能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面向有限的受众进行有限内容的教与学的局限,获取丰富的教学内容,实现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的多样性和传播过程的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但给每个教室都配备计算机和网络这样昂贵的设备在目前来讲难以实现,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又要考虑资金投入为大众所接受,就需要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找到结合点——价格相对低廉的手持式学习设备。手持式学习设备的突出优点是小巧、便携,一般都具有文本显示、声音(动画、音乐等)播放、辞典、益智游戏、记事、时间等功能,并提供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接口,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价值。在教学中,手持式学习设备同计算机网络一样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自主学习的需要,还为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提供了支持。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很多,但都缺乏一种推动教学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机地融入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手持式学习设备、移动互联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展的移动教育为实现人类终身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如网络学习机、手机、PDA等)更好地开展教学交互活动便成为本世纪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前沿和探讨的热点。目前,移动教育(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较早的一些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已经进行了2-3年的时间。从研究目的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目前的E-learning提供商发起,他们力求借鉴E-learning的经验,把M-learning推向市场,更多的用于企业培训;另一类则由教育机构发起,他们立足于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移动设备应用教育的可行性研究,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短信息服务,WAP教育站点的建设,与终身学习、PBL和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研究。

虽然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它的发展非常迅猛。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广,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欧洲委员会资助了数个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电话和PDA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LL)从语言学习入手,开发出了适用于外语学习的移动学习模块;英国Kingston大学进行了评价短信息服务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加拿大FSU大学的Kori M. Inkpen 在深入调研手持移动设备参与教学活动后指出,移动教育的优势在于移动性、参与性和可用性……,通过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将移动设备应用于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支持服务是非常受欢迎和有效的,研究所体现出的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但应用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正是在我国深化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项目,目的在于将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这一技术因素有效地、灵活地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便捷获取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本研究主要以人本主义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层次整合理论、语言发展关键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把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作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英语听说交流能力及动手创新能力等。

二、项目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理论、方法研究方面的学术优势以及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方面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拟与诺亚舟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关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项目研究目标旨在将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及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当中,研究通过低廉成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出一套在手持式学习环境下创新的“教学的理论、模式、技术与方法”,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保证学生考试成绩有提高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英语听说交流能力及动手创新意识与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图1-1所示,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提高文化素养并塑造完美人格;
(2)从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够流畅的与国际友人交流,能够了解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逐渐开拓国际视野;
(3)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创新,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
(5)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艺术元素的感悟、赏析与评价能力,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


图1-1项目培养的目标


1、深厚的人文底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学习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个人气质的熏陶、个性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长期来看,更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因此更有必要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一种熏陶渐染式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完成,不仅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应养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因此本项目以阅读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发挥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技术载体优势,提供给学生随时随地倾听经典音乐,阅读经典文章的机会和条件,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性格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作用。

2、开放的国际视野

全球化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它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的思维并理解不同的文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因此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必须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能够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对话是件令人羡慕的事,因为很多人学的都是“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英语学习的失败既反映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方向性错误,更揭示出一种交际式英语应用环境的缺乏。

本项目在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小学低年级这一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通过手持式网络学习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交际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多听、多读、多说的机会,逐渐培养他们开放的心态、英语式的思维方式,并为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打下基础。

3、扎实的知识体系

有人曾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全面,欠缺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被应试教育的表象所迷惑,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很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和反复操练获得的只是静止的、割裂的、没有生命力的专门用于考试的知识,能力之所以上不去,真正原因还在于基础不扎实。

钟启泉先生也曾前瞻性地提出:“在信息社会中扎实的、富于创造性的知识教育显得越发重要。” 因为扎实的知识体系是创造和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知识,真正进入创造和应用阶段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一种灵活的、动态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知识观,让其逐渐建立起一个扎实的、完整的、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

4、前卫的信息素养

随着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每天面对爆炸式增长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人们若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将逐渐被时代所抛弃。同时,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迫使人们在不断从各类信息中获取有用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要具备利用各种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都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即成为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

年轻一代肩负着时代发展的重任,为了让其为迎接未来信息社会的生活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更有必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能力、鉴赏能力、生成能力以及免疫能力。本项目从日常教学和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活动,逐渐了解和熟悉信息社会的时代特质,形成并发展一种信息文化,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5、高雅的艺术品位

艺术品位中蕴涵着人们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进行的努力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实践所达到的一定艺术鉴赏水平,内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可外化为文学、美术、音乐等元素并流溢于人的精神世界,直接影响着人的言行。艺术对于人成长的益处不言而喻:不但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生活情趣、鉴赏能力、道德情操,还可以开拓人的创新思维,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艺术修养都会让你终身受益。人的艺术修养是可以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而且全面的艺术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小就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值得指出的是,文化艺术密不可分,艺术修养应以文化教养为基础。为了培养会听音乐的耳朵、能发现美的眼睛、灵活操作的手指以及具有创新潜质的大脑,单纯、机械地培养方式势必会流于形式。因此如若构建一个文化、绘画、音乐三者有机结合的“文艺”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达到提高文化教养和艺术修养的目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新,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信息时代健康人格所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素质,也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并有利地凸现了本研究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项目实施的角度来讲,本项目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达到“好、快、多、强、乐” 的效果。如图1-2所示:


图1-2 实验班的预期学习效果


好:学科知识学得好,实验班学生的整体考试成绩比同年级非实验班的学生要好,也好于同等级别学校的非实验班;
快:接受能力快,思维敏捷,学生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学得快,可以提前达到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灵活运用;
多:实验班学生比其它班学生知识面多、宽、广,接受的信息量大,参与课堂的机会多、参与测试的机会多、参与实践解决问题的机会多、学生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
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思维品质、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强,综合能力强,动手与实践能力强、显性的能力和隐性的能力都强;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体验快乐学习;实验班学生精神面貌与非实验班相比,课堂氛围好,参与性强,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基本理论观点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以及语言关键期理论之上,从当今中国儿童智力发展实际特征和信息社会新型学习方式出发,充分利用技术的手段,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语言的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有下面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促进多元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视人的发展为带动科技、经济等社会因素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不仅体现了人类在认识自身潜能和价值的道路上所取得巨大进步,更为人类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心理学教授罗杰斯(C.R.Rogers)作为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曾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理论虽然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仍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一、在教学观念上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二、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三、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诱发、引导学生而非灌输,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理想、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

之所以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基础,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种智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这一观点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年研究,他明确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类的智能类型可分成8种,分别是: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相对于过去在智力发展中狭隘地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他的8种智能更准确地描绘了人类智力的面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方法和评价产生了广泛的冲击,在全球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教育指导思想与科学依据,为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各种“切入点”。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保证在基础知识体系相对扎实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要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恰如其分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其内涵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用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如下图1-3):


图1-3 教学结构的转变


这两种教学结构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要素: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教师:
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交流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
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媒体:
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
教学内容基本由教材决定,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所用技术有多先进,用了多长时间,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从而推动传统教学结构的变革,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3、重视语言发展关键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语言学习规律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规律有所不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一般来说会逐渐增强,但惟独语言学习除外,尤其是语言的听说方面,我们年龄越大,学习能力越差,一般过了三十岁后,想学会一门外语或者是方言(如广东话)都会觉得很困难。这是因为,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存在一个成长的关键期,就像人的成长一样,青春期最为关键,比如人的身高,如果在青春期营养不够,到成年后无论如何补钙也未见得有效果。因此,要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就需要牢牢抓住这一关键期,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尤其是听说)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及时使儿童的语言神经中枢精细化。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期,学习语言就会事半而功倍,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则会事倍而功半。根据J.K.Chambers、K.Stromswold、Johnson和Newport等人对大量语言获得案例的研究(包括众多母语学习和的第二语言学习案例,其中既有正常儿童也有失聪者),我们可以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5~20%。所以本项目就是要在小学低年级就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机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交流表达的环境,并对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听说训练,突破英语听说关。

4、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的护身符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资源库的容量越来越大,更新速度也在成倍增长,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方便地从中获取所需信息,也可轻松地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传播所需要的信息。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不但可以适时做出决策调整,更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财富,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升,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与信息能够发挥决定作用的关键所在。显然,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类生存于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护身符。毋庸置疑,作为新世纪国家建设主要后备人才的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工程,若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信息时代所要求人们具备的信息素养并非仅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还包括更为深刻的内涵——信息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这是影响和决定人们思维的与信息时代特质紧密结合的潜在因素。信息文化承载着信息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折射出人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所留下的光辉足迹。青少年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力军,只有在信息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培养信息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素养的培养要遵循以建立信息观念为先导、丰富信息知识为基础、提高信息能力为核心、养成信息文化意识与思维为关键的原则,采用全面而系统的培养模式。

四、项目研究内容

在充分把握信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合理分析现有教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基础上,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本项目提出了培养学生知能并重、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从深厚的人文底蕴、开放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体系、前卫的信息素养以及高雅的艺术品位五个方面对整体目标进行了细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好、快、多、强、乐”的更为具体的目标。如何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技术优势来实现以上目标,是本项目重点要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对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旨在根据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功能,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找到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构建起适用于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学生获益做理论性和经验性的铺垫。

最简易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由诺亚舟网络学习机(人手一台)、一台联网计算机(公用)以及资源网站构成。网络学习机作为应用终端可以支持文本显示、声音(动画)播放、课堂录音、跟读对比、习题解答与反馈、辞典、益智游戏等功能;网络学习机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轻松下载资源网站上提供的动漫英语学习资源、英语同步教材、九门(英语、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课程及考试资料、全国各地名校名师所做的教学课件等大量丰富的资源。功能的强大、资源的多样使得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各学科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络学习机可作为便携式阅读器,能满足学生对听读材料的个性化选择和趣味性要求;可作为情景创设的工具,提供音乐、动画、文字,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并加强对听说读写的训练;可利用同步教材资源来辅助教学内容的教与学,在落实课标的基础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可作为自主化练习与考试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不同的习题内容自我检测;可作为动手创作的工具,利用Nflash软件动手制作自己的动漫,既强化了信息技能又渗透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本身具有很多技术优势:学情通报系统、学习轨迹记录和智能分析系统、可视化设计工具、多媒体特效邮件等,在教学中不但可以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好帮手,还可在辅助教师教、进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最大的局限在于网络学习机的屏幕较小,如果用于公开演示或者交流的话,需要投影设备等其他技术手段来辅助。

根据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理念与特点,所构建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应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2)教学目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设计的。在此,“教学目的”有别于针对具体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反映的是教学模式设计者的教学思想,如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或是以掌握概念为目的。(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就其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实验法、验证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自上(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培训、教学专家提供指导意见、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而下(实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小组检测效果)的研究方法,其指导思想是由总课题组与学科专家、经验丰富的实验校骨干教师一起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与便利条件,并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事先设计出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再把设计的各种模式在个别实验学校中进行实验,从实验的效果和老师操作便利程度两方面来确定设计出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对于各个教学模式的归纳和总结,可概括出普遍适用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环境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也就是该学科的教学模式。研究过程如图1-4所示。


图1-4 基于手持式学习系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构建


2、语文读、写渗透教学研究

语文读、写渗透教学研究旨在探索课堂教学中渗透读、写的切入点,通过拓展阅读(强调阅读经典)和随堂练笔帮助学生深化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起丰富的创作素材并逐渐培养其写作能力,从更高层面上落实课标。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

随着电视等图形图像传媒业的不断扩张和发展,一些年轻人成了所谓的“读图一族”,对诗歌诗词、文章小说等文字的感悟力逐步下降,人文素养的培养令人担忧。更令人忧虑的是,传统语文教学花大量时间把课文作为知识来单纯讲授,将课文学习、阅读和写作人为地分开,机械训练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更忽视了语文教学所承担的传承文化的重任,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本项目旨在打破这种人为的不合理的划分,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统一与联系,将拓展阅读和写作渗透到课文学习中,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拓展阅读和写作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技巧性,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精选拓展材料和设置写作题目。具体而言,对于拓展阅读,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阅读背景性知识材料,例如作家的生平事迹、文中涉及的介绍性知识的补充材料等,扩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多读一些围绕课文主题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同类文章,同时渗透经典作品阅读,达到深化课文主题、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手法的目的。之所以注重让小学生阅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它赋予我们一种面对当今社会的经验、价值衡量的尺度和美的范例,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对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至于随堂练笔,目的在于把专门的写作训练常规化,鼓励学生情感的真实外露,提高其写作能力。目前很多小学生一碰到写作文就苦不堪言,因为他们无话可写,这跟平时没有写作积累有很大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都会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再通过拓展阅读的铺垫,学生在情感积淀和材料的积累方面都有了准备,这时由教师来设置一个合适的题目,引导学生将内心的表达欲望顺理成章地外化为文字,无论字数的多少,都会饱含着真实的情感,带有一定的写作技巧,这种能力正是语文教学所要着重培养的。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在写作上肯定会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

通过长期的读、写渗透教学,每一学期实验班的学生会比非实验班的学生多读、多写上百篇文章和片段,这种读写方式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学生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英语多维立体互动学习研究

英语多维立体互动学习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英语学习资源,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环境,激发学生多感官投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中达到学习和综合运用英语的目的。英语多维立体互动学习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即是在课堂内,遵循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成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机会与效率。

我国英语教学多年来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听说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既有重视语法、词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的偏差,也有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单一,脱离语言运用环境,不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分析为中心,违背语言学习规律,而且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学生难以获得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目前我国小学英语多为大班级教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能够和教师对话的时间很短,学生练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因而听说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本研究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次英语教学探索的指导思想,抓住低龄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着力探索以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小学低年级基于多媒体资源支持的、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英语多维立体互动学习法。

众所周知,儿童对动画、动漫情有独钟,如果让学生像爱看动画片一样爱上学英语将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突破。因此,本研究提倡从儿童的偏爱出发,打破传统英语学习的枯燥乏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找到一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英语的时机和方法,全面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讲,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网站上所提供的大量内容广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与各学习主题相关的多媒体动漫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自主听读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采用动漫的方法来学英语,通过图像、声音、文字三位一体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听读,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具有大量的有声音和文字的英语信息输入量,有体裁及内容广泛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信息输入量。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种情景和设计各种活动来加强课堂互动,调动起学生应用英语的兴趣:看完动漫英语故事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来练习对话;提供一幅动漫让学生用英语配以文字表达;也可以根据英语故事来设计制作一幅动漫作品……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以促进学生多感官参与为目的,全方位激发大脑活力,达到兴趣高、理解快、记得牢的目标,实现听说读写译全面突破。

根据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本项目旨在总结出一套可以增进英语课堂互动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多维立体互动学习法,让实验班的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获得英语能力的提升。

4、学科教学中美学整合研究

学科教学中美学整合研究作为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研究体系中的子系统渗透于研究及应用过程。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为在学科教学中注入美学元素提供了载体和技术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主体背景,旨在现代教育技术中传播艺术人文精神。

美学是艺术的代名词,艺术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如果学科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孩子,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艺术的渗透是教学的必经之路,各类现代艺术形式均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体设计教学情境,在各个环节中形成多维立体互动的学习环境。对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将结合中小学学生特点与学科具体教学内容注入和谐的艺术元素并实现“文艺”渗透教学策略的研究。寻求学科教学与艺术之间交叉体的思路是完美整合的体现,这个交叉体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显性与隐性的美学元素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操练、进行认知与表现力的训练,形成学科与美育、学生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之间的行为互动与相互渗透。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具有动画、音乐、文字三维呈现的技术优势,本项目拟利用此优势,在学科教学和艺术教学当中,让实验班的学生和教师借助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逐渐将艺术的元素(音乐、美术、表演等)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并在艺术课堂当中渗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看一幅图片或者听一段音乐,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或者让学生根据一幅图片或者动漫的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和文字;或者听着一段音乐想象并画出一幅图,配以文字说明。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学科教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结合点,总结出一系列学科教学与美学整合的教学策略,体现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漫)四位一体的训练,在科学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对学科教学中美学整合研究应该基于对学生美育的正面引导并抵制负面思潮。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静态与动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多元艺术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中水乳交融,建构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乐园。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空间艺术等艺术门类有机的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营造多维、多元的学习情景,具体表现为将音乐、美术等具体艺术形式顺应学生心理活动发生顺序的普遍共性,让学生快乐积极的学习,让色彩与音符的美丽伴随孩子们的学习体验,充分享受学习中的“乐”,给孩子们一个“美”的世界。教育工作者时刻不能忘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情有爱的鲜活生命,在信息化数字教育遍地开花的时代大潮下更应以艺术素质促进学科教学,无论是作为一种补充、一种融合、一种情境都是必要的,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多元发展的深层次整合,学科教学中美学整合研究将体现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过程。

5、信息文化中的认知及行为养成研究

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形成社会,并在改造自然中不断进化。现代的人类,无论是在生理结构还是在心理、智力结构上,都与先人们有着显著的不同,这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同样在改造人类,人类社会发展必然导致人类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在我们现代人想当然的事情,恐怕古代最具智慧的人做梦也无法想象,每一时代的基本特征,都鲜明地烙在这个时代的人脑中。同样,信息时代同样会对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观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方式都会打上“信息”的标签。信息技术不仅会对人类的经济基础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而且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桑新民教授就曾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促使我们传统社会的“读、写、算”三大文化基石发生巨大的裂变。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文化的丰富,年轻一代的认知结构需要深深刻上信息化的烙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思维到行为都需要对信息文化具有适应能力,就如写一封简历首先想到的是打开word,而不是拿起笔一样。青少年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主人,更应从小培养对信息文化、数码文化的认知能力以及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信息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青少年却最为偏爱电子游戏。游戏的魅力或在于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有趣;或在于紧张刺激,通过比赛竞争获得成就感。教育如若不占领这一领域,不去加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青少年就会终日沉迷于网吧或者电子游戏厅,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职,更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因此可以利用儿童的偏爱和兴趣以及游戏的优势,为其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本项目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定期举办数码动漫设计的网络培训,推动数码动漫创意设计和竞赛,比如益智性教育游戏设计、经典作品的数码解读、数码连环画制作、数码音乐设计……,让学生从小能够适应数字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培养信息文化中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操作技能不强的特点,工具软件的选用不宜太难,因此可以利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提供的NFlash MX,这款动漫制作软件操作简单,几乎会用鼠标就会做动漫。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担当竞赛的策划者,给学生制定创作的要求和标准。学生可以凭个人的实力自主完成,也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小组协作完成。

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意外化的过程。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定会有所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每个学生都能够制作出一定数量的作品,这不但能让他们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其保持积极的创作欲望提供持久的动力的同时,提高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强化了信息技术的掌握,促进了信息文化的理解及行为的养成,为其适应将来数码时代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也会定时收集比较好的动漫作品作为过程性成果,在课题资源网站上展示和共享。

6、教育信息生态的研究

所谓教育信息生态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和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在一定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它继承了生态系统的特质,强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和谐整体。一个健康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介入,教育信息生态也随着生态中的新工具、新问题、新需求等的出现而不断演化。

当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介入到学校教育系统中时,必然会引起原有教育信息系统中各要素的不适应,出现诸多问题。如何将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有机地融入到这个系统当中,发挥其最大功用,是本项目着力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探索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进入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应用规律,找出问题和困难所在,并探讨出解决方案,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具体分析应用环节的各种问题,提出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优化和改进建议,使其更有利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
解决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与学校现有教学设备:网络、投影、互动平台等的互联互通问题,针对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出完整的技术方案,构建功能更为强大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每一个教育机构信息生态都是一个系统,包括了人、教学实践活动和技术,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彼此相连,而且必然需要为一个统一的核心目标服务——可以以“价值”来描述。教育信息生态的核心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人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切本源,在信息化实施和进化的过程中,要一切有利于促进人的信息化的发展来展开,需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的观点,这是手持式设备进入学科教学中的基础性的指导理念。

7、移动学习的模式与方法研究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是指依托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移动教学服务器和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PDA、手持电脑)等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来实现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移动学习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与有线的在线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信息因人的流动而流动,人可以不依赖于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了真正的随时随地传递信息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电脑上网,还可以用手机、PDA和智能电话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移动学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烈的现实需求,它既适用于那些没有电脑的学习者,又适用于不停移动的学习者。换句话说,它为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习者以及大城市具有学习愿望的移动劳动者提供了学习的条件。

网络学习机是一种理想的移动学习工具,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拿在手上、放到背包里,学习者可以随时利用手持式设备所存储的资源开展学习。同时,学习者又可以将手持式设备与资源网站互联,轻松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使得手持式设备在支持移动学习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因此,本项目拟利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潜力,让其优势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套完善的移动学习系统是顺利开展移动学习的有力保证。一般的移动学习系统包括三个部分:移动教育网、教学服务器和移动终端设备。移动教育网提供移动学习资源的上传和下载;教学服务器与互联网相连,用于存放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应的服务程序;手持式设备作为移动终端,用于接收和呈现学习资源,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本项目会根据实验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构建方案,协助学校逐步完善移动学习系统。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虽然可以支持移动学习,但如何有效支持却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项目拟开展基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探索出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移动学习策略和方法。
手持式设备所承载的知识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关键,没有充足的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资源,移动学习将无从谈起,对支持移动学习的知识资源库开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资源可以是课程材料、科普知识、童话小说、经典名著……呈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具体何种资源采用何种呈现形式,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

采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开展移动学习的效果如何,需要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对实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获得一定的数据支持,并根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调整,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而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移动学习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以及便利、可携带、易获得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缺点。比如手持移动设备的交互条件有限,荧屏太小,信息处理欠快捷,储存能力有限等。本研究将结合网络学习机的实际特点,探索移动学习与数字学习(E-learning)、远程学习(d-learning)、传统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移动学习不会取代以往的学习方式,也不可能取代,而是要与以往的学习方式并存和互补。于是,探索何种学习环境下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之间的主次关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8、多种技术环境并存的混合式学习研究

多种技术环境并存的混合式学习主要是从整个课程展开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设计一些涵盖整个课程范围的需要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活动。它所反映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集中体现在一节课上,也并非是一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而是随着课程的展开,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自始至终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多个环节。开展多种技术环境并存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更有利于信息技术平滑地、和谐地进入课程教学领域,从而有利于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与结合点,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提供更为有利的参考。

本研究中的多种技术环境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环境、手持式网络学习环境也包括由传统教学手段构成的普通教室环境。多种技术环境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手持式学习环境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图书馆、寝室等能上网的地方均可发生,学生可以上网进入资源网站进行自学,实现学习的电子化,还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同步课堂,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络教与学,实现教学的电子化,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普通教室是教师集中讲授的最好场所,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从教师的讲授和书本上获取知识来学习。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是以学习任务和活动为驱动的,都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研究提倡从整个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设计一些涵盖整个课程范围的具有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Blending Learning的精神,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普通教室环境拓展到网络环境和手持式学习环境,在设计上要强调学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手持式设备等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本研究拟以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切入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方位地探索技术与课程教学的Blending point(结合点或混合点)。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采用学科教师和课题组指导人员互相合作进行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方法,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每个实验教师都可以看成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者、实践者和探索者,贯彻“教师即研究者、创新者和实践者”的理念,促使学科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反思与进一步优化,用适当的教与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建构理论来对教学经验作出抽象化的、理论化的提升,并结合教学实际效果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使得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理解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自身的教学信息素养,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模式的创新,灵活处理各种课堂教学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在国内还属首创,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很大的尝试性,教师对于理念、技术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偏差,所以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需要积极参与到实验当中去,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和教师,并及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对教学实验中所提供的事实进行观察总结,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和实验教师共同努力提炼出适合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再以点带面,在实验学校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利用。

2、设计性研究方法

设计性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的教育设计。设计性研究采用了“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设计性研究的目的不只是改进实践,它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设计性研究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景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需要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景中考察设计方案中各个要素的实施情况,尽量使设计最优化。

3、准实验研究

研究过程主要以准实验研究为主。由于研究主要在实验学校展开,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在学校现有的自然分班的情况下,选定实验班和平行班,实验教师固定,主要的自变量为实验教师在有手持式设备的多媒体教室和普通教室中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因变量为学生学习效果(成绩、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假设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之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通过连续的多个学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进行实验,最后通过测验和调查等方法检验效果。

六、研究计划

1、课题实施与组织

课题实施流程示意图与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总课题组根据实验学校选择的子课题,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定期下发课题学习光盘,通过光盘上学习材料与案例指导实验开展
..总课题组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研讨会,不定期开展区域性公开课研讨
..各省市课题组根据情况不定期举办地区研讨会
..各实验区、实验学校之间组织参观、交流
..充分发挥课题管理网站的作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2、子课题清单及资源建设清单

(1)子课题清单

本课题拟设立以下子课题,各实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子课题进行研究。

1、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英语口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品德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英语口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英语口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2、学科教学中美学整合研究

文科教学中的美学整合研究
理科教学中的美学整合研究
美学整合教学的学科教学效果研究
美学整合教学的美学教学效果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辅助音乐教育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辅助绘画教育研究
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美学原理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辅助德育研究

3、信息文化中认知及行为养成研究

利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学生信息认知行为培养研究
动漫创作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动漫创作与传统文化渗透培养模式研究
数码动漫的认知心理研究
中小学生对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适应性研究

4、教育信息生态的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融入学校信息生态中的规律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融入学校信息生态的困难与问题研究
手持式系统在学校应用中的优化研究
制定有效的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实现设备的互联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研究

5、多种技术环境并存的混合式学习研究

手持式设备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手持式设备在普通教室中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手持式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基于手持式设备的移动学习研究
以课程为对象的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研究

6、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教学管理、支持系统与评价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课堂管理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支持的知识库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7、手持式网络学习资源设计

手持式网络学习资源教学设计原则研究
探究式手持式网络学习专题结构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资源的管理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语文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英语阅读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英语口语、听力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数学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小学品德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语文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英语阅读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英语口语、听力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数学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历史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思想品德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地理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生物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物理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化学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语文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英语阅读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英语口语、听力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数学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历史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地理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生物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物理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高中化学资源教学设计模板开发
各学科手持式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详见资源建设清单)

8、移动学习的模式与方法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支持移动学习的模式研究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支持移动学习的效果评价
适用不同年龄的移动学习资源库的系统构成研究

9、手持式学习设备在课外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设计相关使用学习机促进知识与兴趣爱好的学习

动漫大赛:定期举办数码动画设计大赛
数码连环画:用数码讲解故事
亲子共读:学生与父母共度中英文经典
同学伴侣:同伴利用学习机协作学习
随走随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渗透
我行我秀(创意表达):用数码动漫表现创意
移动像册:编辑制作数码相册
探究数码动漫世界:网络探究数码动漫的原理与知识
经典解读:用动漫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典籍
美的历程:用动画解释美的文化
音乐随想:根据音乐,表达意境

(2)资源建设清单

1、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英语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英语同步基础知识交际性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小学英语同步基础知识拓展性训练内容设计研究
小学英语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英语同步基础知识交际性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英语同步基础知识拓展性训练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英语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英语同步基础知识交际性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英语同步基础知识拓展性训练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英语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重点,从语音、词汇、语法、功能、重难点、话题、测试等角度,分年级(1-12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2、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语文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语文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同步基础知识拓展性内容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同步基础知识拓展性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语文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语文同步基础知识拓展性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语文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重点,从拼音、识字写字、语法、学课文、阅读、听说训练、写作、情感培养等角度,分年级(1-12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完善;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3、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数学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数学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数学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数学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数学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数学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数学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数学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点,从基本概念、公式、原理详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规律总结、探究拓展等角度,分年级(1-12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4、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物理教学内容研究

初中物理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物理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物理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物理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物理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物理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点,从物理现象、原理详解、实验验证、典型例题、随堂练习、探究拓展等角度,分年级(7-12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5、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化学教学内容研究

初中化学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化学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化学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化学同步基础知识探究性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化学同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化学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点,从物理性质、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随堂练习、探究拓展等角度,分年级(7-12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6、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历史教学内容研究

初中历史同步基础知识巩固记忆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历史同步基础知识拓展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历史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历史同步基础知识巩固记忆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历史同步基础知识拓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历史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体系,分年级(7-12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7、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地理教学内容研究

初中地理同步基础知识巩固记忆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地理同步基础知识拓展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地理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地理同步基础知识巩固记忆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地理同步基础知识拓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地理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体系,分年级(7、8、10、11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8、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生物教学内容研究

初中生物同步基础知识巩固记忆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生物同步基础知识拓展内容设计研究
初中生物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生物同步基础知识巩固记忆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生物同步基础知识拓展内容设计研究
高中生物同步教材辅导与评价测试内容设计研究
说明: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体系,分年级(7、8、10、11年级,每年级作为一个子课题)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9、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研究

说明:包括品德与生活(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三至六年级)、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高中)。根据教材同步教学的知识体系,分年级编写教学辅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发展;要求内容与教材同步,循序渐进,系统地编写内容。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10、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研究

说明:根据新课标要求,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符合相应年级学生发展特点,便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参与课题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教研组或老师个人。

3、支持系统

要顺利开展以上八方面内容的研究,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课题组和实验学校都需要做相应的准备工作。实验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班的实验环境:实验班内要配备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设备;每个参与实验的学生都要配有一台诺亚舟网络学习机;需要给实验班提供公共网络教室。总课题组将会为实验学校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网络系统支持和服务:

(1)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由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按照比市场零售价格优惠的价格提供,主要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下载功能,还具有学情通报系统、学习轨迹记录和智能分析系统、可视化设计工具、多媒体特效邮件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支持。

(2)课题工作网站:课题组工作网站主要是作为联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项目组、实验学校和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的一个合作互动平台,以及外界了解本项目的一个窗口。主要用于提供此项目开展的背景资料,公布实验活动组织和安排方面的信息,展示实验各个阶段的成果;提供论坛的功能,来支持课题组内部的讨论与交流。

项目支持网站提供了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项目的活动公告、课题介绍、学习资料、活动掠影、优秀论文、优秀课例、教学资源、常见问题和在线培训等内容,是总课题组和实验教师信息互动的一个窗口,也是实验开展全过程的见证。

(3)诺亚舟教育资源网:资源网站作为支持教学的重要平台,其作用是提供各个版本同步教材,配套电子试题,经典电子书籍,经典音乐,娱乐动画,智力游戏等的下载链接。学生可以利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一键下载”功能轻松地从此网站上获取所有资源,也可以手动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4)教育技术通讯网站

《教育技术通讯》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教育技术学术在线杂志,主要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重点介绍教育技术领域内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具有学术性、创新性、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和交流性,重点在于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提供一个便捷的交流思想、展示工作成果的园地。


教育技术通讯网站之首页


(5)知识媒体实验室blog

知识媒体实验室blog为课题组成员、实验老师记录实验感悟、交流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这上面,大家可以方便的记录下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从而为促进课题组成员与实验教师的交流,为教师反思结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快速而广泛的途径。


知识媒体实验室blog首页 中学资源blog首页


(6)、每月发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电子杂志

为了能够使实验学校及时、方便的获得更多、更新的学习材料,课题组每月都精心编辑电子杂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按月发放给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包括理论大观、应用实践、培训讲稿、资源中心、技术园地、实验学校风采几个栏目:

...理论大观:主要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技术、方法;

...应用实践:展示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交流学校、教师对学校、班级较好的管理方法;

...资源中心:提供各种形式的优秀资源样例,供教师使用、交流、参照;

...技术园地:呈现各种对资源制作、课件开发、以及日常信息技术生活能够提供很大帮助的小技巧;

...实验学校风采:实验学校展示自身的一个平台,也是认识其它实验学校、学习其它学校优秀经验的很好空间。


光盘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 10月刊首页


(7)、教师在线培训支持系统

为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提升信息技能,课题组通过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根据他们的需要组织建设用于远程在线培训的4A网络教学平台并设计制作一系列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课程。其中4A网络教学平台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适应学习理论,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支持,使得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教学,也使得网上教学从简单的教学信息发布变成一个充满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图书馆、笔记、学习过程跟踪等,都在4A网络教学平台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4A平台首页 4A平台教师界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系列网络课程》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我国当代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是关注信息化教学的中小学教师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此课程包括以下几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媒体素材处理与集成、网络班的管理、几何画板教师教程、Flash实例教程等。

(8)新课程学科资源网群

学科资源网站,旨在使资源的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以学科资源为核心,建设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它是一个方便实用的学科资源互动式园地,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与学的桥梁。在学的方面,学科网站群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并且能够与教师、同学进行很好的交流。本系统由北京师科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照比市场零售价格优惠的价格提供。


学科资源网站之小学英语网之首页 学科资源网站之中学物理网之首页


(9)研究性学习系统:研究性学习系统是对教师、学生、资源、媒体的有效整合,支持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它重在为师生创设一种协作探究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为探究、协作提供多种支持,它能实现资源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小组协作、文件共享等功能,除此之外,本系统的一大特点就是提供多种方式的评价功能。本系统由北京师科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照比市场零售价格优惠的价格提供。

(10)课堂互动教学平台

课堂互动教学平台(Vclass)是适合中小学使用的课堂互动教学平台。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该平台可以为其提供一门课程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授课,师生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布置作业、做作业、出试卷、考试和存放资源等,电子成长记录袋用于记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信息。学情分析系统的智能软件将会给出智能分析论断,根据此论断,联系日常的评价,学生能大概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本系统由北京师科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照比市场零售价格优惠的价格提供。


Vclass教学平台首页 Vclass教学平台学生主控界面


4、典型教学环境
每个学生一台网络学习机,教室配一台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设备,每个教室可以选配备三四台电脑供学生课内外使用,有稳定的网络服务器,通过网络将资源下载到本地服务器上,在服务器上安装学科资源网站,再通过服务器共享资源和管理学习过程。



5、课题指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实验学校的指导力度,使实验得以顺利的进行,本课题将联合中央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各地区优秀特级教师,组成联合的总课题组,总课题组结构如下:

顾问:

王晓芜:中央电教馆副馆长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许 东:诺亚舟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课题指导:陈庆贵
中央电教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主任

总课题组组长: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博士、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副组长:
郑 炜:新诺亚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建君:诺亚舟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刘 军: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硕士,项目协调管理人
张汝春:诺亚舟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成 员:
孙众、庄秀丽、吴娟、张文兰、王光生(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博士);
赵凤玲、江晓明、陈莉、孙迪、谢非、田竞、曹晓静、叶金花、吴燕华、刘东君、张晋梅(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硕士);

上述课题组成员划分成如下四方面课题指导小组,长期深入教学一线跟踪与指导,分别负责教学指导、技术支持、教师培训、事务工作处理等工作,并组织各地老师作为子课题的项目成员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6、具体工作计划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推动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时间为5年:2005.12~2010.12,下表列出主要的阶段性工作。


课题开展时间与具体工作内容:

2005.12-2006.2:课题准备阶段

调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根据调查报告,查阅文献,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组的成立与管理、实验学校的申报规定、实验学校的管理、实验网站的框架搭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的编委组成。项目相关文件、培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训人员的选定,初步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确定子课题。

2006.2-2006.7:课题实验阶段

选定部分实验区的个别实验班,提出实验班的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化意见。
开展实验所需的培训: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介绍及使用等。
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总结经验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下发子课题目录,学校申报子课题项目,进行子课题的研究。
召开项目开题会议,第一批实验子课题立项、批复。
制作手持式网络系统支持的课件模板。继续完善课题管理体系。实验网站内容体系以及架构的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内容体系的调整,以适应学校需求。
根据项目进行情况,修改已有的培训资料,使其更有利于课题的开展。
召开成果交流会,参与实验的教师与教学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与参与教师、课题组指导人员一起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做准备。

2006.8-2007.8:课题局部推广阶段

局部推广项目的实施,完善已有模式,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初步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几种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使用网络学习机的技术方案。
建立、完善子课题支持服务体系,做好各地子课题的支持、指导和服务的工作。
完善与实验配套的教学软件,形成稳定的教学软件系列。根据实验进展情况,调整网站和通讯的部分内容,使之更有利于交流和实验的进行。
指导教师制作手持式网络系统支持的、适合进行实验的学科、年级的课件。
探索课题评价方式方法。
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课题管理制度。
召开成果交流会,参与实验的教师与教学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与参与教师、课题组指导人员一起总结经验,为大规模推广做准备。

2007.9-2009.12:课题大规模推广阶段

大规模推广实验,继续完善已有模式与方法,探索研究新的模式与方法。
制作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支持的、各学科、年级的课件。
各实验学校随时收集实验成果,水平较高的由总课题组组织联系结集出版。
在诺亚舟公司的配合下,建立起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
总课题组到全国各地子课题学校检查和指导课题工作的开展。
召开成果交流会,参与实验的教师与教学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与参与教师、课题组指导人员一起总结经验,推动研究的深入。
完善课题效果评价方式。

2010.1-2010.12:课题结题阶段

各实验学校形成子课题结题研究报告汇总到总课题组,总课题组给各学校结题。
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收集实验成果,评价实验效果。
总结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形成实验结题报告,项目验收。


七、课题联系方式
●课题申报及协调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总课题组办公室
联系人:马萍 赵凤玲 电话:010-62134687 邮箱:ma.maping@gmail.com; funny_zhao@163.com
网址:http://aplei.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甲10号银海大厦南区712室 邮编:100081

●教学指导、课件开发与技术支持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总课题组
诺亚舟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联系人:田竞 电话:0755-82043183 邮箱:tingns@163.com; tingbnu@163.com;
网址:http://www.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西路天安数码城天安科技创业园B座10楼 邮编:518048

●诺亚舟网络学习机产品服务

诺亚舟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课题项目部
联系人:李晶 电话:0755-82043244 邮箱:snoopy-lijing@163.com
网址:http://www.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西路天安数码城天安科技创业园B座10楼 邮编:518048



详细内容请访问课题组网站 http://aple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