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以特有的魅力被人们奉为最完美的神话。这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它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敢于拼搏,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一再铸就辉煌。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敢于胜利。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依然光彩耀后人。
福建人民对红军长征作出了伟大贡献。当时福建苏区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红军长征,倾其所有,竭尽全力,献出白米、粮草、布匹、草鞋、斗篷、军衣、军被和后勤人力,还献出了无数英雄儿女的鲜血和生命。福建子弟兵占长征红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近3万人。他们来自我省近30个县市,其中闽西的长汀、上杭、永定、龙岩、连城、武平和宁化、建宁等县为最多。福建人民尤其是长汀为首的苏区各县市人民对红军的长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而长汀县中复村是长征中出发时间最早、距离最远的出发点,是长征的“零公里”处,可以说是“长征出发第一村”。那么,现今的八闽儿女更应牢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发扬长征精神,全面推进海西建设。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紧紧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全面分析形势,深刻剖析省情,科学把握规律,坚持开拓创新,集中集体智慧,为福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定的个性化战略目标。海西建设是我省在新世纪的形势下所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长征’。它的提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西建设既有挑战,又极富机会。福建处于一个严密的包围圈中。长三角、珠三角南北合围,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冲击,广东、浙江的邻近夹击包抄,而台湾问题的长期悬而未决,台海风云变幻莫测,因而在机会中又蕴藏着诸多难以掌控的挑战和暗流。如此,所形成的四面夹击使福建处于一个封闭的包围圈中。相比之下,香港、澳门之于广东是莫大的开放发展机会;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又使福建处于被动的追赶境地;江西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又处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中间地带,具有极好的桥梁嫁接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使福建化解这种四面夹击的困境成为可能,从而变挑战为机会,在新的利益关系和竞争合作中,赢取突围的机会,赢得主动。
海峡西岸正春风,八闽儿女竞风流。随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福建进入“十一五”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充分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是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支持和期望。而福建本身的发展平台建设,更为海西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11.28”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搭建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平台,“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搭建项目成果转化平台,“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构筑资本运作平台。四大平台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展现福建发展的独特魅力,显示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潜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精神给予福建人民不尽的精神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八闽儿女不断缔造新的辉煌。“人心齐、泰山移”!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大力发扬长征精神,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和坚定的必胜信念,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拓展新作为,实现新跨越,从而实现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突围。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把握我省优劣势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准确定位,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团结协力,艰苦奋斗,在夹缝中求突破,敢于取得海西建设“新长征”的伟大胜利。尤其是对于台湾,应充分发挥“五缘”优势,促“六求”实效,使“五缘”“六求”成功无缝结合,以产生最大的核聚效应。这是海西建设成功突围的关键。如此,海西星火将燎原神州,辉映寰宇。
我们坚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必将激励八闽儿女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奋勇前进,自强不息,实现新的成就,锻造新的辉煌。海西崛起,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