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fe Growing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第一季)

 七里 2006-10-08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第一季)

啊!我想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

————————————————————————————————

编者:以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陆续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其中还包括了少量由于篇幅限制而未在杂志公布的材料,按计划将有100个片段陆续推出,也希望有更多老师共同参与,共同发表。

————————————————————————————————

马丁.加德纳是一位在美国科普界叱咤风云几十年的人物,他的一些科普名著,如《啊哈!灵机一动》(Aha!Insight),被翻译成十几国的语言在全世界流传。马丁.加德纳最大的本领,就是把严肃的话题变成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片段或小游戏,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评价说:“数学题材到了他手里,能变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让人爱不释手的文章。”

无论所学东西多么重要实用,对学生而言,兴趣始终是激发出自主学习潜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来许多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已经不如前几年了,这也难怪,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里电脑已如普通电器一样进入到家庭中,网吧也随处可见,在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种种消遣,无疑比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的目标,但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变得更生动多彩,何不向马丁.加德纳学习一下呢?被许多人认为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尚且能于游戏中学习,何况是有着更多综合性、更强发散性的信息技术学科呢。

《啊!我想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是向马丁.加德纳的敬礼,这里没有整堂课设计的介绍,只有一系列的片段素材,这些素材中,有些是作者本人的尝试,有些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创意重新设计而成、有些来自互联网的讨论,所有片段素材都可以灵活地安插到具体的课程中去,凡是引用或改编的素材都会注明出处,以便感兴趣的朋友能进一步加以考察。当然,更大的希望是,读者们能不仅仅满足于阅读,而是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奉献出来,利用这个系列栏目进行互动交流,共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有任何好主意或建议,都可用电子邮件联系专栏编者(kaikai_rabbit AT sina.com)或栏目编辑(tougao4 AT nettime.net.cn)。

第一期 令人费解的人工智能

计算机程序设计师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曾对电脑人工智能的未来非常乐观,然而近十多年来,在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思维方面的研究,进展却相当缓慢。哲学界对所谓“强人工智能”,即认为计算机能够实现真正的心灵运动,普遍持怀疑态度。而即便是“弱人工智能”,即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模拟人类智能,也面临诸多困难。下面三个小故事也许说明,让一个很像真人的机器陪伴自己工作、学习、娱乐,恐怕还是非常遥远的未来时代的事情。

[有智慧的金鱼]

制作一个有智慧的机器人恐怕是太难了,但难道制作一条有智慧的金鱼就简单吗?

Kaikai用电脑程序设计了一个鱼池,于是鱼池出现了;Kaikai用程序给鱼池注满水,泛起波浪,于是就有了泛着波浪的鱼池;Kaikai用程序制作了一条可爱的小金鱼,它一会儿游往东,一会儿游往西,游累了就休息。于是Kaikai宣称:“我创造了一条智慧的金鱼。”

有一天,Kaikai对金鱼说:“现在,我要你犯个错误,比如跳到池子外。”金鱼没有一点犹豫就跳到了池子外面,金鱼遵循了命令。然而,究竟是金鱼在犯错误,还是Kaikai在犯错误呢?

[工程师、机器人与水]

随着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不少人开始担心,是否未来某一天,计算机或智能机器人会强大到反过来统治这个世界呢?

对此,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
◇除非违背第1条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
◇除非违背第1或第2条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三大定律给人们带来一些心理安慰,不过假设未来世界的所有机器人都严格遵守机器人三大定律,人类是否就一定平安无事呢?看看下面的故事。

工程师Kaikai不幸被困迷宫,迷宫里有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唯一需要寻找的就是水,水散布在迷宫各处,工程师每天要花许多精力搜集水。所以,Kaikai发明了一种机器R2,它有强大的记忆和分析能力,牢固异常且动力强大。R2的任务是在迷宫里寻找水并把水带回。一个重要的问题是,R2的正常工作也需加注一定量的水,Kaikai对R2预设了看似合理的程序,即首先保证R2自己有能够正常工作的水,然后将其余水带回。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Kaikai可以悠闲地享用由R2带回的水,可是迷宫里水的总量在减少,机器发现,近处的水量只能保证它正常运转到稍远处水源,而无法直接将水带回。于是它开始搜寻远处有更多水量的水源。尽管R2仍然忠实地为工程师寻找水,然而是否会有一天,R2只能为了保证其自身的正常工作,而永远奔忙于寻找水的路途中,却再也无法将一滴水带给Kaikai。由于Kaikai的记忆、分析和行动能力都不及机器,他所面临的后果将是什么呢?

[Call me a taxi]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关于和机器人对话的小故事,这里稍加以改编。

Kaikai和机器人R2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可是Kaikai发现自己迷路了,倒霉的是,这个城市的地图恰巧未储存到机器人的资料库中。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直接叫辆出租车。

Kaikai:Please call me a taxi.(请给我叫辆出租车。)
R2:You are a taxi.(你就是一辆出租车。)
Kaikai:Please call me a taxi.
R2:You are a taxi.
Kaikai:……

计算机经常会误解人的对话,想想看,原因都有哪些呢?

[参考答案]

有智慧的金鱼

这条由程序控制的金鱼还远远没达到真正有智能的境界。原因很简单,它不会做命令之外的事情。可是这里有个逻辑上的悖论: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命令(比如程序设计),试图让某个对象去执行命令之外的事情呢?这是一个可以引出许多讨论的问题。

工程师、机器人与水

尽管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中规定,机器人必须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执行命令,但让机器正确地分辨“伤害人”与“不伤害人”的界限,本身就是很大的困难。此故事中,只要水源的分布以及机器的储水量和耗水量符合一定的规律,那么机器就会先于工程师找到并且消耗掉迷宫中所有的水。然而机器并未背叛工程师,因为机器只是严格按工程师的程序指令行事。对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假设各种条件组合,如各个水源与工程师之间的距离、水源的储水量、机器的最大储水量、机器运行每公里的耗水量等等。对于单个水源,设计一个计算机程序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还是容易的,但要是考虑多个水源的分布情况,程序恐怕会比想像复杂得多。

Call me a taxi

计算机程序经常会误读人类的语言,原因是多样的,如文化背景的缺乏、知识关联度的局限、对事件前因后果缺少了解,对语言双关含义理解上的困难等等(从专业角度讲,就是计算机无法对海量的蕴涵和不蕴涵关系进行计算,而人类理解语言并不是依靠“计算”能力)。希望大家展开讨论,看看还有哪些对话计算机很难理解的呢?

————————————————————————————————

第二期 编码与通讯

[不拎起电话的通讯?]

在不拎起电话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通讯吗?想想看这是怎么做到的。

考虑一下,当拨好对方电话号码后,要么是对方拎起电话接听了,要么就是反复的长拨号音响起而无人接听,要么就是忙音。造成忙音的原因多数是电话占线,可要是总是忙音,那就会想到,是不是对方电话没搁好呀。

实际上,在电话很长时间没搁好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反馈出一种比拨号音短而比忙音稍长的信号声,为简化问题,姑且也把这种信号声称为忙音。

既然有“忙”和“不忙”两种信号,那么只要双方约定好时间,进行通讯就成为可能,假设一下,在两分钟里: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代表含义
忙 忙 今天老师布置了好多作业,没法去看电影了
忙 不忙 等做完作业,就去看电影
不忙 忙 等看完电影,再去做作业
不忙 不忙 不代表任何意义

严格规定时间是必要的,假设甲方负责拨号,乙方专门负责搁起或挂好电话,时间上要稍有错开,否则,当甲方拨号时,乙方若恰巧做搁电话的动作,电话就会被接通,实验就失败了。有趣的是,拨号的甲方实际上是信息的接受者。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种预先设定的信号含义,传递的信息量是否很有限呢?理论上说,既然电脑里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二进制ASCII码来表示,那么用这种不接通电话的通讯方式,传递一部小说都是可能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

还有人会提出,似乎上述方式只能实现单向的信息传输。实际上,只要合理地进行约定,双方相互通讯也可以实现。当然,要首先约定好大家都认可的信息组合,比如,设置好诸如“信息终止位”、“回复请求位”等等。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实际上所做的,正是类似的事情。

这里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将“不忙 不忙”的组合,设置为“不代表任何意义”呢。

顺便提醒一下,对于上面所说的办法,要高度保密,否则电信公司可能会少收许多电话费呦。

[海岸民兵]

One if by land,and two if bysea,
And I on the opposite shore will be.
......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前,民兵中流传的一首诗,描述的是教堂屋顶上的灯笼--非常重要的信号--一个灯笼指英军从陆地进攻,两个灯笼指英军从海上进攻。

《计算机文化》(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June Jamrich Parsons / Dan Oja)一书,把这个问题和电脑问题相关联起来,书中指出,如何来表示这样的情报:一部分英军从陆地上进攻,另一部分从海上进攻。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用三个灯笼。不过从计算机编码的理论上说,一个灯笼可以有两种状态:“暗或者亮”,而两个灯笼就可以表示四种情况:“暗和暗,暗和亮,亮和暗,亮和亮”,所以也许不需要用到这第三个灯笼。

不过现实总是比理论更复杂,因为既不能用“灯笼暗”来表示英军从海上进攻,也不能以此表示英军从陆地进攻,倘若如此,就无法表达出“太平无事”的信息了,毕竟英军不“总是”在进攻的。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夜里在远处无法很明确地区分“暗和亮”、“亮和暗”这两种状态。
引入更多思考,则问题会更加复杂,比如海边的大风使某灯笼无法点亮,那该怎么办,这样的意外总不能完全避免。若三个灯笼全亮表示海陆的协同进攻,可是大风将其中一盏灯吹灭,那么民兵可能就会被从陆地上来的英军包围。

其实,很容易就能解决上面所有的问题,只要为灯笼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灯罩即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假设灯笼被意外熄灭,则灯笼所传达的含义就是“信号故障”。
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唱片是用凹坑来表示0和1的数据的,然而,0或1两种状态,难道只是用“有凹坑”和“无凹坑”来表达的吗?再重复一下前面的话:现实总是比理论更复杂。有兴趣的话,不妨用搜索引擎查一下相关资料。

[给外星人的信]

怎么给外星人写信呢?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非常重要的通讯理论问题。因为假如地球人只能通过无线电波而不是第三类接触(指直接的接触)与外星人建立联系的话,那么立刻会遇到语言交流上的问题,并且语言的翻译会变得极其困难,原因是缺乏两者都可接触的媒介,比如“stone--自然界真正的石头--石头”。

美国国家航太总署(NASA)是最早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机构之一,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寻找一些宇宙中所共有的媒介,比如碳的分子式,圆周率等,以这些关键媒介为根据,然后再慢慢扩展语言交流的范围。然而在此之前更严峻的问题是,如何使地球发向太空的无线电波看起来蕴涵着深意,而不只是杂乱的干扰信号。

用带有规律的周期性信号,是比较容易想到的办法,但自然界本身也会发送有规律的周期性信号,比如脉冲星。所以,不仅要发送周期性信号,还要使信号变得有意义。著名的7 X 11方案描绘了用无线电来传送图象的方法,这是一幅由7列11行格子组成阵列,使用0或者1两种符号就可以在上面画图:

1 2 3 4 5 6 7
1 0 0 1 1 1 0 0
2 0 0 0 1 0 0 0
3 1 0 0 1 0 0 1
4 0 1 1 1 1 1 0
5 0 0 0 1 0 0 0
6 0 0 0 1 0 0 0
7 0 0 1 1 1 0 0
8 0 0 1 0 1 0 0
9 0 1 0 0 0 1 0
10 0 1 0 0 0 1 0
11 1 1 0 0 0 1 1

这样从逐行逐列的发送信号,并且保持一定的周期性,就可以希望接收者能读懂其中的含义。可是,为什么是7列乘11行呢?尽管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格子阵列,但也并非是随心所欲的。

请考虑以下问题:对于以下三种画图纸:7行11列,8行12列,9行12列,选择哪一种传送信息最合理呢?


[参考答案]

不拎起电话的通讯?

“不忙 不忙”的组合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的,因为很可能只是因为接电话者不在场而不代表任何含义。要使得不拎起电话就能够通讯并且保证较多信息传输的正确性,就必须充分利用能产生出变化的组合,仅此一点就能够引发出更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海岸民兵

唱片凹坑问题,可到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使用“光盘”、“CD”、“凹坑”、“前沿”、“后沿”等关键字的合理组合,便可寻找到答案。

给外星人的信

7行11列总共77格,8行12列总共96格,9行12列总共108格,其中只有77存在7乘11的唯一因式分解。由于信号是逐个发出的,为了让对方产生出二维阵列的联想,7行11列是这三种方案中最合适的。实际上,给外星人发信号还有其他的办法,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展开讨论和实验的主题。

————————————————————————————————

第三期 关于信息

“信息”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相对于轻易就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许多信息技术学科教材都倾向于用实际的事例来描绘所谓“信息”,早晨的天气预报、路口的红绿灯、汽车的报站、报纸上的新闻等等,实在可以举出太多的例子。然而“信息”这个词语,真是是那么容易就能被理解的吗?

[原始人和苹果]

信息技术一定是有了电脑和网络以后才出现的吗?想象以下的场景。

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Kaikai(总得有个代号吧)偶然吃下一个红苹果,味道很不错,然后又偶然吃下一只红辣椒,当然是辣得够戗。Kaikai是个很热心的原始人,所以他又摘了两个苹果和两只辣椒,回到部落里。
Kaikai碰到了原始人Meimei1(当然也是个代号) ,他拿了一个苹果和一只辣椒,指着苹果砸砸嘴,指着辣椒吐吐舌头。要知道,当时语言还没发明呢。不过Meimei1很聪明,她把苹果吃了,把红辣椒放着当摆设,因为她想,这一定是让人辣得吐舌头的东西哪。

Kaikai又碰到了原始人Meimei2,他又拿了一个苹果和一只辣椒,指着苹果砸砸嘴,指着辣椒吐吐舌头。
于是Meimei2吃下了那只辣椒,当然被辣得够戗。她想,Kaikai为什么要骗她呢,这辣椒明明是辣得让人咂嘴啊。

Kaikai带给Meimei1和Meimei2是完全相同的信息,然而结果却完全不同。Kaikai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原始时代的信息技术专家呢?你也能帮他来想一想吗?(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扑克牌魔术]

打扑克前一般要理牌和分牌,经常见到过各种扑克比赛,但见过理牌和分牌的比赛吗?

找两付扑克牌,再找两位参赛者,要求他们比赛理牌和分牌,看谁的速度更快。

假如有参赛者提出,究竟该用哪种规则来理牌和分牌,那就让他自己看着办好了。

实际上,如果是玩“钓鱼”的话,只要找出四张不同花色的7,任务就完成了。原来,要在所谓理牌和分牌的比赛中获胜,手指运动的速度不是关键,关键是选择扑克游戏的种类。不同的扑克游戏,实际上依赖于不同的规则,而游戏规则充分体现出“信息”的灵活性。举个例子,方块J在拱猪游戏中意味着什么呢?拿到方块J,可能意味着会被扣去100分,如果恰巧还拿到梅花10,扣分就还要加倍。然而不用担心,拱猪以分数低者为胜。

拓展一下思路,假设大自然也是一个巨大的牌局,那就能发现更多“信息”和游戏规则,如:DNA信息与生物进化、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行星状态(质量和速度)与运行轨迹等等。某些信息似乎从不轻易昭示于人,如违反常理的黑洞内部以及永远测不准的量子微粒。

扑克牌魔术师都是善于使用隐含信息的高手,有一种简单的魔术,是把红桃A、梅花3、方块4、黑桃5、红桃6、梅花7、黑桃9各取2张共14张牌打乱后叠起背面朝上,观众任意抽出一张并记住花色和数字,然后插回到这叠牌中。此过程中魔术师不可能看到这究竟是什么牌。然而即便是让观众打乱叠牌的次序,只要所有的牌面朝上摊开在桌子上后,魔术师还是能非常容易地找出观众所抽的那张牌。这是为什么呢?(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宇宙中最后一个程序]

炎炎夏日回到家,要么开一罐冰镇可乐爽一下,要么泡一壶热茶解暑,实际上,喝茶更能解渴。

然而,倒了一杯冰镇可乐,又冲了一杯热茶,却不去喝,结果会怎样呢?很简单,冰可乐会变热,热茶会变冷,最后,两种饮料的温度都会相同。考虑冷和热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信息,那也就意味着,信息最终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中。保存冷和热这两种信息的最好的方法,是继续使用冰箱和火炉,这就意味着,必须投入能量来维系信息。能否用保温瓶来保温(冷)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很有效,但分子运动最终还是会抹平所有的温度差异。实际上,电脑磁盘的作用和保温瓶的作用非常相似。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封闭系统内部任何温度差都将最终消失,从而导致可供使用的能量的消失。想象这样一个可怕场景,在遥远的未来,宇宙里最后一个太阳也熄灭了,宇宙中所有地方的温度都变得一样,于是任何物理或化学变化都不再发生,宇宙犹如死灰一般走向灭亡,这就是倍受批评但逻辑上看似合理的“宇宙热寂说”。

那么,有没有拯救宇宙的办法呢?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设想出一个占用很少能量但可运转很长时间的计算机程序,当宇宙走向死亡的漫长过程中,这个程序坚持不懈地进行分析和运算,试图找出逆转“热寂”的方法。在耗尽所有能量的最后时刻之前,计算机程序终于取得突破,它发现了拯救宇宙的秘密,于是,新一轮宇宙大爆炸又开始了。

这个能够拯救宇宙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就算是阿西莫夫本人也一定说不明白。但所谓的“宇宙热寂说”一定有些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究竟哪里有问题呢?(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参考答案]

原始人和苹果

假设将表情、手势或简单的声调等都当作原始的“信息技术”。那么从更宽泛的角度看,语言、文字乃至以后的印刷术的发明,便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把信息交流看做是游戏和规则建立。但若要问先有游戏还是先有游戏规则,其实等同于追究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原始人和苹果的故事中,Kaikai不可能预先和其他人建立起游戏规则,所以合理的策略是,一边尝试一边建立规则:假设部落中大多数人都以咂嘴来表示辣,那么Kaikai就应该将这个动作记录下来并逐渐影响周围其他人,按同样的规则来理解咂嘴动作。对此问题可以有许多扩展讨论的空间,如分析部落首领或巫师在建立规则以及信息传承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扑克牌魔术

无论是红桃A、梅花3、黑桃5、红桃6、梅花7还是黑桃9,都是上下不对称的,魔术师只要在观众所抽出牌插回到原来堆叠的牌列时,隐蔽地颠倒一下牌的上下位置,就能在所有牌摊开时快速地找回被抽出的那一张牌。至于那张方块4,用简单的排除法也能找回来。

宇宙中最后一个程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在局部的孤立系统中被验证,但目前还没有理由简单地将这个定律无限地推导应用在宇宙这样的宏观对象上。许多物理学家(如著名的霍金)试图改变普通人头脑中关于宇宙发端和毁灭的传统观念,因为在那种极端情况下,时间和空间的形态都与现在大不相同。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定意识到,在宇宙的发展中,信息与物质、能量一起,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信息的不确定性作用,使得逆转宇宙热寂成为可能。
只要不相信所谓的”命中注定“,就必须相信不确定性是存在的。否则这个世界就会运转得有如钟表一般机械,而不是呈现出今天的丰富多彩。而只要是相信不确定性,就必须面对许多“意料之外”的事。阿西莫夫的宇宙最后的程序一定进行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运算,而既然是意料之外,那就意味着,尽管宇宙将被拯救,但秘密却永远成为秘密。

————————————————————————————————

第四期 程序设计与逻辑陷阱

一位教计算机程序的老师抱怨道:在课堂里用到的例子,要么是逻辑的,要么是数学的。
计算机程序正是依靠逻辑和数学才得以运作,再加之计算机特有的超级耐心与海量存储能力,使其在处理涉及逻辑和数学相关的问题上尤其显出优势。然而要小心,有时即便是看似简单的逻辑或数学问题,不恰当的(未必是错误的)的程序也可能把事情搞糟。

[床头的四本书]

Kaikai的床头总是堆着几本书,他有在睡前看书的习惯,但每晚只抽其中的一本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床头柜上总共叠了四本书,最下面的那本,是平均6天才看一次,其上一本,是平均3天看一次,再上面一本,是平均2天看一次,那么最上面的一本书,多少天才看一次呢?请编写程序解决此问题。

许多熟悉编程的朋友都觉得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不仅要涉及数组和循环语句,还有着难缠的不确定性,因为Kaikai可能连着几晚都看同一本书,然后又在其后连续几天都把这本书搁在一边。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身处险境的007]

毫无疑问,007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神奇的特工的代号,下面这个问题将使007身处极端危险的境地,并成为对这位世界著名特工体力和智力的双重考验。

某次危险的行动中,007不幸被困于一间密室中,与他一起被困的是一个定时炸弹,炸弹上显示了一条一英尺长的红色光柱,这根光柱随时间流逝均匀地缩短着(导演也许觉得,用导火索太老土,用LED数字倒计时又太滥了),当光柱全部消失时,炸弹就会爆炸。

对于这种新型炸弹,007毫无拆解能力。他发现密室有两扇门:A和B。当光柱剩下一半前,他一直在努力打开A号门,但他失败了,当光柱剩下1/4前,他努力打开B号门,但又失败了。随着光柱每次减半,007就来回在门A和门B前徘徊,显然,他的动作速度必须越来越快才行。问题是,当最后的爆炸来临前,007在A号门还是B号门前。

如果以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的思路来考虑此问题,那么一定会感觉相当困惑,因为光柱不断减半的过程似乎永远没个尽头。然而让人感觉非常意外的是,计算机程序居然很快能计算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当然,不要太相信这个答案),为什么呢?(参考答案在本期找)

[参考答案]

床头的四本书

最上面的那本书,Kaikai从来不看,是用来挡灰的。这可不是脑筋急转弯,编程解决只需一行代码:print 1-1/2-1/3-1/6,结果是0,实际上也许心算更快,但若尝试用常规的程序设计思路来解决问题,则反而会把问题搞复杂。

身处险境的007

由于程序精度所限,将数字连续除以2后终会成为0,这个过程并不长,如以python或basic语言默认的精度为例,第1075次光柱减半之前,是007的最后逃命机会,此时他正在A号门前。光柱最后的长度为4.94065645841247E-324英尺。不过可以确信,导演及编剧一定会让007在最后一次尝试中获得成功,否则就不可能再拍摄续集了。马丁.加德纳在其《数学悖论奇景》一书中给出多个类似的但更复杂的超级任务,有兴趣的朋友可阅读参考。

————————————————————————————————

第五期 玩转搜索引擎

[百变电脑]

有一个特别的DIY族,他们喜欢在电脑机箱上做足文章,比如,把电脑的外观设计成酒桶的模样。想知道更多的电脑改造创意吗?用搜索引擎找找看吧,可如何设定搜索关键字呢?用“电脑改装”还是“机箱DIY”作为关键字虽然也能找到不少资料,可似乎还不够有趣。
组织几个小组开展一场比赛如何,规则是,使用任意名词搭配“电脑 改装”这个词语,以此为关键字在搜索引擎进行查找。看谁找到的最多,谁找到的最奇妙。以下是一些不成功的例子:
药瓶 电脑 改造 洋娃娃 电脑 改造 西瓜 电脑 改造
不过,当输入“南瓜 电脑 改造”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台南瓜模样的电脑。本期参考答案里记录了一些奇妙电脑机箱,当然,读者能找到得一定更多。

[宇宙的终极答案]

在Google搜索引擎里输入“What is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什么是人生、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Google会告诉你,答案是42。不用奇怪,这个答案源自道格拉斯.亚当斯的著名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当人们询问一台超级电脑关于人生、宇宙以及所有事情的终极答案时,电脑的回答就是42。道格拉斯.亚当斯闪念间的一个数字成为Google里的一个幽默彩蛋,可见拟子的生存发展力量。然而有读者问,拟子是什么呢,那就再Google一下吧。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创造一些类似有趣问题的答案(无论是严肃的还是幽默的),例如,在Google中输入:

"随时随地心情愉快的秘密"

注意,短语外加上英文的双引号,假如显示的结果是0个记录,就说明这个关键字还没被使用过,倘若如此,创作者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了——写一篇包含"随时随地心情愉快的秘密"关键字的文章(至于是念咒语还是龇牙咧嘴,那就随便了),最后,找一个人气比较足的论坛或者Blog,把文章贴上去,耐心等待搜索引擎的自动搜索机器人(搜索蜘蛛)找上门就行了。

想知道最有水平的老师是谁?那就找一个著名的搜索引擎,输入"最有水平的老师",看看结果是什么吧,别忘记在短语外加上英文的双引号。

[Google游戏]

《55种Google娱乐》(55 Ways To Have Fun With Google)是一本有趣的著作(但似乎尚未有中译版本),正如书中作者自己所说:“不仅是娱乐,而且可以学到了其他许多东西,如探索人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成为一个更好的资料搜索者”。在这里选取几个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的实验或活动。

我是谁:许多网络用户都曾在Google中搜索过自己的名字,但更有趣的是,在名字后加上一个“是”或“is”,比如,名字叫Sarah的,不妨搜索一下“Sarah is”,如果名字叫陈凯,就搜索“陈凯是”,若要精确一些,可以在关键字外加上英文的双引号,若要趣味一些,就把搜索出来的所有资料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试一下自己的名字吧,有时结果会非常出人意料。

关键字竞赛:比较两个含义对立的关键字,哪一个词语能搜索到更多的资料呢?例如,输入“战争”或者“和平”,结果“战争”胜利了(查询战争获得的结果更多)。当然,有很多可尝试的词语,如光明对黑暗、古典对流行、希望对失望等等。

六度空间:六度空间理论认为,通过不超过6个人的介绍,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相互认识。搜索引擎可以将这个过程很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了更容易操控,游戏可在一个受约束的环境中进行,如演艺圈。随便举两个演员的名字,看能通过多少部影视剧或舞台演出,就能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起联系。

短语填空:说出一句有意义的话,然后将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字去掉,让Google来填空。比如,生活中最美好的( ),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 ),最痛苦的事情( ),永恒的主题是( )等等,上面这些例子难度并不高,试试下面这个例子:

( )越多,( )越精彩。

当然会有很多结果,哪个结果排名最前呢?参考答案在本期中找。

[参考答案]
百变电脑

在互连网上,实在可以找到太多的创意电脑外观设计,有做成苹果模样的、做成老式手提箱模样的、做成书架模样的、做成机器人模样的、做成奶牛模样的、甚至有人把电脑机箱做成鱼缸的,不仅仅是象鱼缸,而且是真的能养鱼。有趣的例子实在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Google游戏

合理的在关键字中加入通配符,可以提高搜索的效率,最常用的通配符是星号(“*”,代替一连串字符)和问号(“?”,代替一个字符),不过用好通配符也还有不少讲究,这里篇幅有限,还是麻烦读者自己Google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