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还是“教愚”? | 博客网

 tyt 2006-10-13

教育还是“教愚”?

 

中国历来昏官多。如果别的部门昏官多一些倒没什么,可是,教育部门如果昏官多了,必然影响到学校、影响到教育、影响到学生、影响的祖国的未来,我想这个 “多米诺效应”恐怕不是危言耸听吧?这样一来,教育岂不成了“教愚”?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高官屡屡“语不惊人死不休”。

1、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指责: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困难孩子上学,有痛心疾首的,也有愤怒指责的,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王旭明认为,这样的报导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

评论:对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表示同情也好,痛心疾首或愤怒指责也好,呼吁援助也好,这怎么成了“无知”?怎么成了对国家政策的“漠视”?按照教育部的意思,是不是对上不起学的孩子痛斥、反对援助才是“有知”、才是对国家政策的“重视”?王旭明可是代表国家发表上述言论的呀!唉!

2、教育部说: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包括建立了“奖、减、贷、助、免”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但是对这样一个完整体系,媒体的宣传还不够,仍有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

 

评论:中央政府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这是不假,但是,这些钱都花在穷孩子身上了吗?没有去年8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就严厉点名批评了海南、天津等八省市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几年来几乎毫无作为,特别是海南、天津竟“一个子没贷出去!”今年827日《中国青年报》报导,截至当时,云南省2005学年近两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约有8000万元贷款未按期发放;这意味着该省约两万名贫困生没有及时得到资助。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和民众难道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呼吁去揭露吗?

3、面对上学贵,教育部语出惊人:“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评论:第一,上大学比喻成逛市场,那么,好的大学就是超市,差的大学就是“地摊儿”。教育部一语中的:市场的商家是要赚消费者钱的,看来,中国办教育的目的也是要赚钱,难怪上学如此昂贵。第二,教育部懂得一点儿起码得逻辑常识吗?“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这话最起码应该这样说:如果钱多,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钱少,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如果没钱,你只能像《暴风骤雨》里的 “赵光腚”,光着屁股了!教育部一句话,又让我们回到了万恶的旧社会。

4、 教育部表示,国家出台奖、减、贷、助、免这样一个大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是一批的,在这样的政策下受助、受惠的也是一整批,却很少有媒体报导哪一个学生的典型是靠国家助学体系成才成长起来的,反而是哪个学生怎么困难的报导随时可以看到。

评论:首先,教育部在说谎。对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其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很多媒体都在大加报道,从官方网站,到央视,这样的报道如雷贯耳。决不是教育部说的“却很少有媒体报导哪一个学生的典型是靠国家助学体系成才成长起来的”,实际上,老百姓对国家的好政策是感恩戴德的。其次,对关于贫困学生的报道,教育部似乎很反感,并持批判态度。由于教育的高收费,确实造成一些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并且发生了贫困农民夫妻为学费丧命为女上学,劳作母亲累死猪圈旁供儿上大学,三轮车夫累死在街头之类悲惨事情。报道这些事件,让社会更多的关注贫困子女上学,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5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针对当时十分敏感的高等教育收费问题表态说:“高校收费政策尽管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羊城晚报》2004911

评论:第一,中国高等教育收费是 “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吗?在“合理”的前面连续用了“基本上”和“比较”两个限制词,对于如此严肃的话题,教育部却在和公众玩文字游戏,可见其玩世不恭的态度。那么高校收费到底合理不合理?(《中国青年报》2006 514)刊登文章说:“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疯狂上涨了25倍,加之教育乱收费至少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公众的教育负担是相当沉重的。世界上学费开支最贵的是日本,大学生平均年支出为8930英镑。但考虑到日本人均GDP为中国的31倍,日本人的8930英镑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而中国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却超万元,中国大学生每年的支出相当于日本大学生的3倍,稳居全球第一”。请问教育部:中国竞争力排在全球第54位,而大学收费却高居榜首,这究竟是“合理”,还是讽刺?中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炫耀“稳居第一”的呢?

6、在中国,几乎各级教育部门、所有的学校异口同声地疾呼经费不足,想方设法向国家伸手、向学生伸手、向社会伸手。我们真得不知道,除了国家巨额投资、还有政策内的高收费、政策外的乱收费、违规违纪克扣教育经费,学校怎么还这样穷?

评论:教育部曾经派出了5.6万个检查组到各地去查,据说战果颇丰,清退违规乱收费13.2亿多元,还撤职或免职了794名校长,按教育部的行话说是“教育乱收费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 国家审计署曾对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表明,43个县地方政府及财政、税务、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挤占、挪用、滞留各类教育资金4.45亿元( 2004年第1号审计公报)。截留教育经费的县区比率竟然高达86%,最后,由此造成的窟窿当然由学生及其家长们来买单了。

7、每个大学都怨气冲天,认为一是学校经费低,二是教师待遇低。据北大校长坦言,中央曾静拨付数百亿元用于北大学校的设施建设。很多大学都不遗余力地搞基础建设,争先恐后的斥巨资盖大楼,为的是中国的教育赶上世界先进。至于教师的待遇,大学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北大有位著名“学者”说,“中国现代化的标志就是北大的教授都开上轿车、都有自己的别墅”。

评论:最恬不知耻的莫过于中国的教育了。在中国,大学的占地面积、学校的大楼在世界都不是落后的,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都阔气的多;教师的待遇太低?这要看跟谁比,如果非要与发达国家比,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没有哪一个行业的正式待遇会比发达国家高,当然出了非法收入以外。再说,中国的教育界有世界品牌吗?有德高望重的教授吗?有人捧回“诺贝尔”奖吗?人民可以让教授们开上轿车、住上别墅,可是教授们为人民做了什么?

82006年中国竞争力比上一年在世界排名下降,甚至比印度落后11名。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中国比印度差,并不是差在“GDP”上,不是差在高楼大厦上,而是差在软指标上,根本是差在人才上。

评论:这是抽向中国教育的一记耳光。我曾经撰文,在目前中国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下,耽误的不仅仅是现在,而且是牺牲民族的将来。教育就是培养人才,难道中国的教育不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吗?把教育推向了市场,也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推向了市场。把民族的希望置于“等价交换”的框架内,不知道中国决策者们是出于什么考虑?难道真得不怕留下“千古遗恨”!

9、“教师是神圣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诚实的人们几乎把人类最美好的形容和最美好的祝愿都献给了教师,甚至在“五一”劳动节之外又安排了中国特色的“教师节”。

评论:毋庸讳言,人民教师绝大部分是好的,但是,也不可否认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正在滑坡,除了学校充满了“铜臭”味儿以外,一些教师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今年“教师节”刚刚过去,淮安涟水县陈师镇中学初一(2)班虚岁15岁的学生陈龙龙(化名)死在自家床上。据其家人称,他是在遭到老师两次毒打后,一时想不开而服毒自杀。 924日,央视《中国法治报道》播出《野蛮教师当堂施暴被打学生坠楼身亡》,920日下午,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二中竟发生了令人发指的一幕,该校的一位历史教师,不仅在课堂上用钢筋殴打学生,还亲手把被打得学生从四楼扔了下去!这些报道都是个例,但是其折射出了教育界疏于管理的深层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