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六度分割理论

 marslhx 2006-10-23
最近因为写论文的关系,需要看一些社会学和市场营销学中关于SOCIAL NETWORK的文献。在看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概念在被引入网络虚拟空间并引导所谓Web2.0理论的过程中有点没说清楚。今天写一点我看来的东西,和我对这个东西的理解。

六度分割理论在1960年代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概念的核心是,在美国社会,任何两个随机选取的个体可以在五到六步的间接关系联系起来。

谬误一:他的理论并没有说地球上任意两个人都可以由至少六步间接关系连接。

原理一:有及少数的人具有大多数人不具有的庞大连接网。当我们在讨论五步还是六步的时候,这里隐含的可能是巨大的心理距离。(Milgram noted that “when we speak of five intermediaries, we are talking about an enormou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tarting and the target points)

谬误二: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们的距离有多近,它可能还意味着的是很遥远的心理距离。

原理二:这种连接是微妙复杂,整个网络是很难精确描述,并由初始节点控制的。

原理三:建立对话的条件是和性别,种族,价值观,社会地位等因素直接相关的。不相似个体之间交流,会由于cognitive dissonance产生交流低效。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Ronald Burt将这种现象解释为"Structual hole"(结构洞).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喜欢和自己有相似特性的人共居在一起。

原理四:小的群落会经常性的和与之隔离的小群落建立捷径连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随机的个体可能被有限步的关系连接起来。

原理五:Granovetter 的强弱连接理论指出,对于消息的传播,弱连接会比强连接更为有效。我觉得这个理论有个问题。他是从消息传播的整体效果上来看的。考察的时候并没有将两个群体各自的传播效率做一个衡量。从效果上来衡量,弱连接的数量当然比强连接多的多。只要有20%的弱连接有效,就能和80%的强连接有效起到一样的效果。(假定80/20 弱/强)

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我认为Social network与计算机网络类似,对与单个节点,可以由心理距离和节点带宽,可并发连接数三个因素来衡量。

  • 心理距离决定了两个独立节点之间现在,将来,建立连接的可能性。当然,也可以看成节点和群体之间建立连接的可能性。

  • 节点带宽分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上行带宽大的人好比中央服务器,在SOCIAL NETWORK中具有中央的信息枢纽地位,比如KESO,安校是这样的大部头服务器。个人的总带宽(上,下)是有限的,这取决于你的能力,地位以及现在所处网络中的地位。

   下行带宽=并发连接数*别人给你分配的平均下行带宽(是不是有点象BT下载?)

   也就是说你的网络中地位越重要,别人分给你的带宽越多,建立的有效连接越多,你   得到的信息越多。你的节点由此被越多的节点知道。

  • 并发连接数:取决于你对网络的贡献。你的贡献越多,受众越多,并发连接就越多。(当然,还要同时考虑你有没有别人的上行流量)

总结:你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未来的移动方向,取决于心理距离,节点带宽和连接数三个因素。要实现自己的意义,要先找到和自己心理距离最短的那个群落,然后调整自己与其它大带宽服务器的距离,努力充实自己实力(上行,下行),然后广交朋友(连接数)。(大白话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