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代表价格之一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9月25日跌破60美元/桶。如果按照一个月跟踪法的游戏规则,中国国家发改委必须遵从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在10月25日之前宣布调低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分析人士也称,从2005年5月23日迄今,汽油只降过一次出厂价,再不降价可能又要闹革命了。
旧制依成品定价 涨多跌少 据《工商时报》报道,外表蹒跚的发改委不是没有看到问题,早在1988年之前,世界原油还处于低油价时代,中国成品油的零售价格是采取政府的“指导价”;2000年和200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两度加以改进,才有实施至今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系参照新加坡、纽约与鹿特丹等三地的市场价格,如果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按月变动幅度超过8%时,发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采取加计运费后制定出国内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国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两大集团再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订最终的零售价格。 从2005年3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每吨三百元开始,到2006年5月24日的每吨汽、柴油与航空煤油提高五百元的14个月中,汽油价格每吨共计上涨1450元,平均每天上涨三元左右。 因此,中国国家发改委于10月18日再次邀集了地方发改委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国有石油巨头,以及首度上阵的上海石油交易所等相关单位齐聚成都,召开为期两天的内部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中国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 从出席会议的卡司,不难看出发改委的重视程度,不仅国家能源办、发改委能源局、发改委价格司等石油主管部门官员全数出席外,各家石油公司也都派遣副总裁以上级别的高级干部与会,上海石油交易所总裁也是首次受邀参加。 新机制以原油价格为重点 新油价机制的基本思考模式是中国成品油价仍参照纽约、鹿特丹与新加坡等三地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但不再以成品油价作为参考依据,而是改以原油价格作为参考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石油交易所所拟定的一份方案中,上石所的油价也将列入参考范围,且权重为15%至20%,可被视为新机制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至于中国新的能源价格政策到底如何?据了解,原油成本法是最为成熟的新成品油定价候选机制之一,这一机制综合考虑了国际原油价格、中国炼油成本、合理利润等之后,而制订出的成品油价格;上述机制结合2006年3月发改委出炉的“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征收特别收益金”,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型行业的补贴制度,以及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等综合配套方案,被视为中国更臻完善的成品油价格机制。 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巨头更认为,新机制的推动最佳时机就是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也表示,以原油价格为参考依据,可以从源头解决炼化企业的亏损问题,对于中石化这样炼制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是个好办法。 东方油气网分析师杨宏指出,未来实施“实时定价法则”的核心,要看实施的频率如何,虽然不会像过去往往比国际市场迟滞一个月之久,但也肯定不会天天报新价。 油价天天变 承受度受考验 董秀成也强调,实时定价最好、最快的是隔日一次,就是政府公布基准价格后,再搭配一定的浮动空间进行限制,最终达到与国际市场接轨,并稳定国内油品市场的目标。 在发改委的积极运作下,中国成油品贴近市场的愿望似乎已经近了,但在油品炼化厂商引颈期的同时,中国民众能否接受比“每周一变”更频繁的“隔日一变”油价?恐怕仍在未定之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