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糖产品及其替代品的市场变化趋势

 book123 2006-10-30
传统糖产品及其替代品的市场变化趋势 </FONT></TD></TR>

<TR>

<TD align=middle background=image/leftnew2.gif height=26>发布时间:2006-08-02 08:16:03 作者: 信息来源:金融界   字体:<A href="javascript:doZoom(16)"></A> <A href="javascript:doZoom(14)"></A> <A href="javascript:doZoom(12)"></A></TD></TR>

<TR>

<TD class=tdlast id=zoom vAlign=top height=500 name="zoom">

<P>  我国食糖生产和消费政策,一直提倡以蔗糖为主,淀粉糖为辅,特别是在食糖供应不足,年进口100-200万吨的年代。国家曾大力扶植和推广淀粉糖。淀粉糖是以谷物、薯类等农产品为原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玉米,也可用大米,它是运用生物技术经过水解、转化而生产的。我国蔗糖仍占食糖消费主导,九十年代曾经由国家投资,建立了几个万吨级的淀粉糖企业,但淀粉糖始终发展不起来,经常是年产量不到蔗糖总量的1/10。一直到“九五”后期,由于淀粉糖行业的技术进步,酸法逐步淘汰被酶法取代。效率和质量提高,物料消耗下降;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10万吨级企业的出现;建设投入大幅下降;体制改革深化,因此淀粉糖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出现了单价低于蔗糖的新情况,淀粉糖市场逐渐扩大,成为食糖市场的重要补充。1999年时我国淀粉糖产量还不到60万吨,到2000年我国淀粉糖产量达到了100万吨,2001年达到了140万吨,2002年达到了200万吨,2003年达到了300万吨,2004年已经达到了347万吨,2005年我国淀粉糖生产26大类产品,产量420万吨,消耗玉米714万吨,居世界第二。 </P>

<P>  淀粉糖与蔗糖的比例在我国的平衡点可能是46左右,淀粉糖可能最终能够占到糖总量的四成左右,消费量最终能到600万吨到700万吨之间。06年淀粉糖在蔗糖高价位的刺激下,仍将取得高速发展,预计仍将有30%左右的增幅,产量可能增加100万吨,届时产量预计在520万吨以上。在目前的态势下将进一步挤压蔗糖的市场空间,但是,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淀粉糖也将会遇到其它甜味剂的强力挑战。 </P>

<P>  从中糖协获悉,截至20066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656.9万吨(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726.1万吨),累计销糖率74.5%(上制糖期同期79.1%),其中,销售甘蔗糖580.3万吨(上制糖期同期668.5万吨),销糖率72.5%(上制糖期同期78%),销售甜菜糖76.6万吨(上制糖期同期57.6万吨),销糖率94.9%(上制糖期同期95.5%)。进入沙龙向期货专家提问>>> </P>

<P>  我国今年上半年的蔗糖消费量及产销率都成下滑态势,销售量下滑69.2万吨,产销率降低4.60个百分点。尽管目前看蔗糖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一个相对高位区。如果不能在中秋节前迎来一轮惯常的消费高峰,仍维持目前的态势,随着下半年九月底甜菜生产期的首先临近,那么新糖上市后的销售压力将劲增。我们无意对糖的价位更多关注,只是今年有一些厂扩充了产能,还有前几年一些地区已停产的糖厂准备恢复生产;我们更多关注整个行业在普遍提升了原料采购价的基础上,06/07榨季的盈利预期恐怕并不是想像的那么乐观,南北甘蔗和甜菜产糖量都有可能较上个生产期有所增长,目前所表露的态势并不很乐观。 </P>

<P>  工业用糖占总量的比例从2000/2001年度的74.73%增长到2004/2005年度的77.17%,平均年递增仅为8%左右。我们来看一组食品工业“十五”期间的数据:工业产值:以“九五”时期2000年实现工业产值8368.87亿元为基数,至2005年为20344.83亿元,“十五”时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已达到了20%。 </P>

<P>  因为家庭糖消费仍主要是以蔗糖为主,而工业用糖的增长率8%并没有跟上行业的增长率20%,说明在工业应用上淀粉糖及一些其它甜味剂大量替代了蔗糖。2000年到2004年,糖果生产增加了70%,糕点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淀粉糖中的高麦芽糖浆相关的许多性能要优于砂糖或绵糖,复配使用的各类应用技术已相当成熟,这里不再一一详述,而一旦食品企业改用淀粉糖,则替代过程往往是不可逆的。而随着近来淀粉糖浆喷雾干燥制粉技术的逐步成熟,固态淀粉糖产品将在家庭消费方面也占据一己之地。 </P>

<P>  淀粉糖产量在未来突破六百万吨大关后,会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增长阶段,增长速度将大大趋缓。而未来蔗糖与淀粉糖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共同受到具有高甜度、低热值、安全性良好低成本的高性价比新型甜味剂的冲击。 </P>

<P>  我国2005年玉米数据:产量1.39亿吨,种植面积2636万公顷。据此测算的玉米平均亩产量为352kg;再根据2005年我国淀粉糖生产26大类产品,2005年淀粉糖产量已经达到430万吨(玉米淀粉糖占85%为365万吨,玉米消费量为620万吨),可以分两步推算出我国玉米的平均每亩产糖数据为0.207吨/亩。我国甜菜和甘蔗的平均亩产糖2005年数据为甜菜:0.35吨/亩,甘蔗:0.53吨/亩。如果单从土地对糖的产出看那么应该看到用玉米产糖并不占有优势,甘蔗在三种作物中占据明显优势,从现有全球的糖产品的原料上也可看出,甘蔗糖占据明显优势。需要说明采用相类似算法,美国的玉米平均亩产淀粉糖数据为0.371吨/亩,说明在玉米单产和淀粉糖加工技术上都要领先我国。 </P>

<P>  那么,怎么解释近六年来的淀粉糖高速发展呢,随着酸法彻底淘汰,双酶法技术不断成熟及大型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淀粉糖出糖率提高,加工成本降低。淀粉糖的价格相对蔗糖近些年一直保持着一定的价差,使淀粉糖具备竞争优势,整个行业能够获得一个较满意的利润率,扩张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随着05年开始的糖价上扬,淀粉糖仍会在今年取得快速发展。 </P>

<P>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淀粉糖行业的集中度要强于蔗糖行业,淀粉糖企业规模化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效益,百万吨级的企业将会出现。淀粉糖的生产原料(玉米和大米)较于蔗糖的原料(甘蔗和甜菜)更于控制,而不用局限于季节性生产和原料数量,能够完全依据市场进行生产调节,淀粉糖的生产更据灵活性和控制性,当然不受季节限制也在需要时可以开足马力全负荷生产加工,行业产能能够充分发挥。而我国蔗糖业(甘蔗和甜菜)的产能因原料特性只能季节性生产,而加工期的长短由原料量的多少决定,生产有上限不可能突破原料的存贮期;且企业不能完全决定加工原料的数量,原料区和生产加工企业要在一个合适的半径中。这些特点让我们看到对于淀粉糖和蔗糖两个目前最主要的甜味剂行业,在设备利用率、生产弹性、产区布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淀粉糖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当然淀粉糖目前也存在着产品以液体糖浆为主,运输不如固态的蔗糖那么方便等不利因素。 </P>

<P>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以上存在的局面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最重要最首要的因素就是成本,那么有哪些因素会促成成本的变化,产品成本中原料成本是决定性因素,有一些因素已显露成本将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P>

<P>  随着石油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全球能源趋紧,巴西不断将原本用于制糖的甘蔗,转而生产酒精来制造乙醇汽油,使糖价跟随原油步伐一同上涨。但为什么巴西不因糖价的上涨而继续生产糖呢?因果关系应该是石油紧缺,而造成了糖可能的紧缺。而能源危机的加重,使生物质的生产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视的高度,不仅是糖业,还有油脂业,大宗农产品可能全部被牵涉进来,农产品的生产格局会因此产生巨变。糖价的上扬已提升了甘蔗和甜菜的采购价,因淀粉糖生产并不是玉米的最主要深加工渠道,淀粉和饲料产业是玉米消耗大户。所以玉米的价位并不像蔗糖原料那么敏感的受糖价影响,受全球玉米深加工逐步向生产乙醇方面倾斜,玉米价格预计会出现大幅上涨,这从玉米的远期期货价格已能看出端倪。如果美国玉米价格果真像某些分析人士预测的在未来两年出现翻番情况,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淀粉糖的加工成本也会大幅上升。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一下淀粉糖和蔗糖之外的其它甜味剂,那些具有高甜度、低热值、安全性好、成本低的高性价比甜味剂会脱颖而出。 </P>

<P>  长期看蔗糖和淀粉糖可能会逐步缩减其在整个甜味剂中的所占比例。而淀粉糖在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看到,玉米目前的亩产糖能力是比不过甘蔗的。只是目前玉米的价位较低,使淀粉糖具备了一定优势,但是,糖料农作物(甘蔗和甜菜)的价位已先行上扬后,若玉米价格也大幅上扬的话;单从土地的产出上考虑,淀粉糖并不具备明显突出优势。淀粉糖行业若再大幅扩张也具备一定的风险。 </P>

<P>  目前甜味剂市场仍以糖精钠和甜蜜素为主,2005年我国糖精钠的内销量为3574吨(按甜度500折砂糖178.7万吨);2005年甜蜜素出口数量:18919.2吨,全年生产量在6万吨左右,则国内的消耗量为4.11万吨(估算值),按甜度50折砂糖205.5万吨;其它同类甜味剂(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菊苷、三氯蔗糖等)大概折成相同甜度的砂糖的量在120万吨(估算),蔗糖仍占据着绝对地位,淀粉糖次之。甜蜜素与糖精钠目前在我国是受到限制的合成甜味剂,将来肯定将逐步淘汰。安赛蜜和阿斯巴甜也存在一定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种甜味剂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在众多的要求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能量值尽可能的低(满足健康要求)、口感好(满足口感要求)、价位比较合适(满足人们的消费水平),一些企业倾向于使用复合型甜味剂。 </P>

<P>  高倍甜味剂甜度比较高、体积小、用量小、有一定的不良后味,糖醇甜度比较低、有一定的体积、有些能掩盖高倍甜味剂的不良后味;现在的高倍甜味剂多为阿斯巴甜、蛋白糖、安塞蜜、纽甜、三氯蔗糖,糖醇一般是赤藓糖醇、木糖醇、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山梨醇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淀粉糖和蔗糖混合使用的效果也不错,有关不同种类甜味剂的复配应用技术已较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氯蔗糖应该是现在最有前景的高倍甜味剂,其折算成相同甜度的售价仅为砂糖的一半左右,各项性能指标优异。不过随着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效的甜味剂会出现,只是关乎人类身体健康,它的推出基本是采用药物的程序,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观测期以确保食用安全。 </P>

<P>  纯天然的蔗糖与淀粉糖,应该是安全无毒的。但现代社会因肥胖问题而引发的糖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看到甜味作为人类的美好感受之一,是不容放弃的。 </P>

<P>  那么安全的无热量的甜味剂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只是现在的替代品仍存在一些不足,或在食用安全上,或在价位上,或在添加后的品味上。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附合人类要求且成本低廉的安全甜味剂是会迟早出现的。合成类甜味剂需要承担的主要风险是其食用安全性,其未来增长是潜力无限的,但是风险与收益共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