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李筌注
〔李筌曰:計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計,神加德宮,以斷主客成敗。故孫子論 兵,亦以〈計〉為篇首。〕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繫於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輕行者也。〕 故經之以五,效之以計,以索其情。 〔李筌曰:謂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計遠近,而求物情以應敵。〕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 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 〔李筌曰:危,亡也。以道理眾,人自化之,得其同用,可亡之有!〕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順逆,兵勝也。 〔李筌曰:應天順人,因時制敵。〕 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 〔李筌曰:得形勢之地,有死生之勢。〕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李筌曰:此五者,為將之德,故師有丈人之稱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李筌曰:曲,部曲也。制,節度也。官,爵賞也。道,路也。主,掌也。用者,軍資用 也。皆師之常法,而將所治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效之以計,以索其情。 曰:主孰賢? 〔李筌曰:孰,實也。有道之主,必有智能之將。范增辭楚,陳平歸漢,即其義也。〕 將孰能?天地孰得? 〔李筌曰: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李筌曰: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勢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李筌曰:謀因事勢。〕 兵者,詭道也。 〔李筌曰:軍不厭詐。〕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李筌曰:言己實用師,外示之怯也。漢將陳豨反,連兵匈奴,高祖遺使十輩視之,皆言 可擊。復遺敬,報曰:『匈奴不可擊。』上問其故。對曰:『夫兩國相制,宜矜誇其長。 今臣往,徒見贏老。此必能而示之不能,臣以為不可擊也。』高祖怒曰:『齊虜以口舌得 官,今妄沮吾眾!』械婁敬于廣武,以三十萬眾,至自登,高祖為匈奴所圍,七日乏食。 此師外示之以怯之義也。〕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李筌曰:令敵失備也。漢將韓信虜魏王豹,初陳舟欲渡臨晉,乃潛師浮木甖,從夏陽襲 安邑,而魏失備也。耿弇之征張步,亦先攻臨淄,皆示遠勢也。〕 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李筌曰:敵貪利必亂也。秦王姚興征禿髮[人辱]檀,悉驅部內牛羊,散放於野,縱秦人 虜掠。秦人得利,既無行列,[人辱]檀陰分十將,掩而擊之,大敗秦人,斬首七千餘級。 亂而取之之義也。〕 實而備之, 〔李筌曰:備敵之實。蜀將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將呂蒙襲其後,乃多留備兵守荊州 。蒙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撤去備兵,遂為蒙所取,而荊州沒吳。則其義也。〕 強而避之, 〔李筌曰:量力也。楚子伐隨,隨之臣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 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不從。隨師敗 績,隨侯逸。攻強之敗也。〕 怒而橈之; 〔李筌曰:將之多怒者,權必易亂,性不堅也。漢相陳平謀撓楚,權以太牢具進楚使,驚 曰:『是亞父使邪?乃項王使邪?』此怒(而)撓之者也。〕 (卑而驕之) 〔李筌曰:幣重而言甘,其志不小。後趙石勒稱臣於王浚,左右欲擊之,浚曰:『石公來 ,欲奉我耳。敢言擊者斬!』設饗禮以待之。勤乃驅牛羊數萬頭,聲言上禮,實以填諸街 巷,使浚兵不得發。乃入薊城,擒浚於廳,斬之而并燕。卑而驕之,則其義也。〕 (佚而勞之) 〔李筌曰:敵佚而我勞之者,善功也。吳伐楚,公子光問計於伍子胥。子胥曰:『可為三 師以肄焉。我一師至,彼必盡眾而出;彼出我歸。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 繼之,必大克。』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吳矣。〕 (親而離之) 〔李筌曰: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攻也。昔秦伐趙,秦相應侯間於趙王曰:『我惟懼 趙用括耳,廉頗易與也。』趙王然之,乃用括代頗,為秦所坑卒四十萬於長平。則其義也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李筌曰:擊懈怠,襲空虛。〕 此兵家之勝,不可預傳也。 〔李筌曰:無備不意,攻之必勝,此兵之要,祕而不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 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李筌曰:夫戰者,決勝廟堂,然後與人爭利,凡伐叛懷遠,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皆物 情之所出,中外離心,如商周之師者,是為未戰而廟算勝,太一遁早置算之法,因六十算 已上為多算,六十算已下為少算;客多算臨少算,主人敗,客少算臨多算,主人勝。此皆 勝敗易見矣。〕
〔李筌曰:先定計,然後修戰具,是以〈戰〉次〈計〉之篇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李筌曰:馳車,戰車也;革車,輕車也;帶甲,步卒。車一兩,駕以駟馬,步卒七十人 ,計千駟之軍,帶甲七萬,馬四千匹。孫子約以軍資之數,以十萬為率,則百萬可知也。 〕 千里而饋糧, 〔李筌曰:道理縣遠。〕 則外內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費日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李筌曰:夫軍出於外,則帑藏竭於內;舉千金者,言多費也。千里之外贏糧,則二十人 奉一人也。〕 其用戰: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屈力,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李筌曰:十萬眾舉,日費千金,非唯頓挫於外,亦財殫於內,是以聖人無暴師也。隋大 業初,煬帝重兵好征,力屈鴈門之下,兵挫遼水之上。疏河引准,轉輸彌廣,出師萬里, 國用不足。於是楊玄感、李密乘其弊而起,縱蘇威、高熲,豈能為之謀也?〕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 〔李筌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其無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李筌曰:春秋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李筌曰: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也。〕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再載; 〔李筌曰:籍,書也;不再籍書,恐人勞怨生也。秦發關中之卒,是以有陳、吳之難也。 軍出,度遠近饋之,軍入(人)載糧迎之,謂之三載。越境則館穀於敵,無三載之義也。 〕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李筌曰:具我戎器,因效之食,雖出師千里,無匱乏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李筌曰:兵役數起,而賦斂重。〕 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李筌曰:夫近運必有貨易,百姓徇財殫產而從之,竭也。〕 財竭則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六。 〔李筌曰:兵久不止,男女怨曠,困於輸輓丘役,力屈財殫,而百星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用:破車疲馬,甲冑矢弩,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七。 〔李筌曰:丘,大也。此數器者,皆軍之所須。言遠近之費,公家之物,十損於七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上艸下忌][上艸下干]一石,當吾二十石 。 故殺敵者,怒也; 〔李筌曰:怒者,軍威也。〕 取敵者,貨也。 〔李筌曰:利者,益軍實也。〕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 〔李筌曰:重賞而勸進也。〕 而更其旌旗; 〔李筌曰:令(惡)色與吾同。〕 車雜而乘之, 〔李筌曰:夫降虜之旌旗,必更其色,而雜其事,車乃可用也。〕 卒共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李筌曰:後漢光武破銅馬賊於南陽,虜眾數萬,各配部曲,然人心未安。光武令各歸本 營,乃輕行其間以勞之。相謂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於是漢益振 。則其義也。〕 故兵貴速,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李筌曰:將有殺伐之權,威欲卻敵,人命所繫,國家安危,在於此矣。〕
〔李筌曰:合陳為戰,圍城曰攻,以此篇次〈戰〉之下。〕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李筌曰:不貴殺也。韓信虜魏王豹,擒夏說,斬成安君,此為破國者。及用廣武君計, 北首燕路,遺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燕從風而靡,則全國也。〕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李筌曰:百人已上為卒。〕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李筌曰:百人已下為伍。〕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李筌曰:以計勝敵也。〕 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 〔李筌曰:伐其始謀也。後漢冠恂圍高峻,峻遺謀臣皇甫文謁恂,辭禮不屈。恂斬之,報 峻曰:『軍師無禮,已斬之。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即日開壁而降。諸將曰:『敢 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心腹,其取謀者。留之則文得其計, 殺之則峻亡其膽,所謂上兵伐謀。』諸將曰:『非所知也。』〕 其次伐交, 〔李筌曰:伐其始交也,蘇秦約六國不事秦,而秦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山東也。〕 其次伐兵, 〔李筌曰:臨敵對陳,兵之下也。〕 其下攻城。 〔李筌曰:夫王師出境,敵則開壁送款,舉櫬轅門,百姓怡悅,攻之上也。若頓兵堅城之 下,師老卒惰,攻守勢殊,客主力倍,以此攻之為下也。〕 攻城之法:修櫓、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李筌曰:櫓,楯也,以蒙首而趨城下。轒轀者,四輪車也,其下藏兵數十人,填隍推之 ,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壞也。器械,飛樓、雲梯、板屋、木幔之類也。距闉者,土木山 乘城也。東魏高歡之圍晉州,侯景之攻臺城,則其器也。役約三月,恐兵久而人疲也。〕 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李筌曰:將怒而不待攻城,而使士卒肉薄登城,如蟻之所附牆,為木石所殺之者,三有 一焉,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李筌曰:以計屈敵,非戰之屈者。晉將郭准圍麴城,蜀將姜維來救。准趨牛頭山,斷維 糧道及歸路,維大震,不戰而遁,麴城遂降。則不戰而屈之義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李筌曰:以計取之。後漢酇候臧宮圍妖賊於原武,連月不拔,士卒疾癘。東海王謂宮曰 :『今擁兵圍必死之虜,非計也。宜撤圍聞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長足擒也。』 從之而拔原武。魏攻壺關,亦其義也。〕 破人之國而非久也, 〔李筌曰:以術毀人國,不久而斃。隋文問僕射高熲伐陳之策,熲曰:『江外田收,與中 國不同。伺彼農時,我正暇豫,徹兵掩襲,彼釋農守禦,候其聚兵,我便解退。再三若此 ,彼農事疲矣。又南方地卑,舍悉茅竹,倉庫儲積,悉依其間,密使行人因風縱火,候其 營立更為之。』行其謀,陳始病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李筌曰:以全勝之計爭天下,是以不頓收利也。〕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五則攻之, 〔李筌曰:五則攻之,攻守勢殊也。〕 倍則分之, 〔李筌曰:夫兵者倍於敵,則分半為奇;我眾彼寡,動而難制。苻堅至淝水,不分而敗; 王僧辯至張公洲,分而勝也。〕 敵則能戰之, 〔李筌曰:主客力敵,惟善者戰。〕 少則能守之, 〔李筌曰:量力不如,則堅壁不出挫其鋒,待其氣懈,而出奇擊之。齊將田單守即墨,燒 牛尾即殺騎劫,則其義也。〕 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李筌曰:小敵不量力而堅戰者,必為大敵所擒也。漢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眾,對十萬 之軍,而見歿匈奴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強, 〔李筌曰:輔,猶助也。將才足,則兵必強。〕 輔隙則國弱。 〔李筌曰:隙,缺也。將才不備,兵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是謂縻軍。 〔李筌曰:縻,絆也。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驥足,無馳騁也。楚將龍且逐韓信而敗 ,是不知其進;秦將苻融揮軍少卻而敗,是不知其退。〕 不知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矣。 〔李筌曰:任將不以其人也。燕將慕容評出,軍所在,因山泉賣樵水,貪鄙積貨,為三軍 帥,不知其政也。〕 不知三軍之任,而同三軍之權,則軍士疑矣。 軍士既惑既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李筌曰:引,奪也。兵,權道也,不可謬而使處。趙上卿蘭相如言:『趙括徒能讀其父 書,然未知合變;王今以名使括,如膠柱鼓瑟。』此則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趙 王不從,果有長平之敗,諸侯之難至也。〕 故知勝有五: 〔李筌曰:謂下五事也。〕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勝。 〔李筌曰:料人事逆順,然後以太一遁甲算三門遇奇五將無關格,迫脅主客之計者,必勝 也。〕 知眾寡之用,勝。 〔李筌曰:量力也。〕 上下同欲,勝。 〔李筌曰:觀士卒心,上下同欲,如報私仇者勝。〕 以虞待不虞,勝。 〔李筌曰:有備預也。〕 將能而君不御,勝。 〔李筌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勝;真將軍也。吳伐楚,吳公子光夫概王至,請擊楚 子常,不許。夫概曰:『所謂見義而行,不待命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 ,先擊子常,敗之。審此,則將能而君不能御也。晉宣帝拒諸葛於五丈原,天子使辛毗仗 節軍門曰:『敢問戰者斬。』亮聞笑曰:『苟能制吾,豈千里請戰!假言天子不許,示武 於眾,此是不能之將。』〕 此五者,勝之道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李筌曰:量力而拒敵,有何危殆乎?〕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李筌曰:自以己強,而不料敵,則勝負未定。秦主苻堅以百萬之眾南伐,或謂曰:『彼 有人焉,謝安、桓沖,江表偉才,不可輕之。』堅曰:『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 可斷江水,何難之有!』後果敗績,則其義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李筌曰:是謂狂寇,不敗何待也。〕
〔李筌曰:形謂主客、攻守、八陳、五營、陰陽、向背之形。〕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李筌曰:夫善用兵者:守則深壁,多具軍食,善其教練;攻其城,則尚橦棚、雲梯、土 山、地道;陳則在山川、丘陵,背孤向虛,從疑擊間,善戰者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 不可勝也。夫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 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此數者以為可勝也。〕 故善者,能為不可勝, 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 而不可為也。 不可勝,守; 可勝,攻也。 〔李筌曰:夫善用兵者,守則高壘堅壁也;攻則橦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左川澤,右 丘陵,背孤向虛,從疑擊間,識辨五令以節眾,(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 。無此數者,以為可勝也。杜牧曰: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李筌曰:《天一遁甲經》云:『九天之上,可以陳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常以直 符加時干,後一所臨宮為九天,後二所臨宮為九地。地者靜而利藏,天者運而利動。故魏 武不明二遁,以九地為山川,九天為天時也。夫以天一太一之遁幽微,知而用之,故全也 。經云知(之)三避五魁,然獨處能知三五,橫行天下。以此法出,不拘諸咎則其義也。 〕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李筌曰:知不出眾知,非善也。韓信破趙,未餐而出井陘,曰:『破趙會食。』時諸將 嘸然,佯應曰:『諾。』乃背水陳。趙乘壁望見,皆大笑,言漢將不便兵也。乃破趙,食 ;斬成安君。此則眾所不知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李筌曰:爭鋒力戰,天下易見,故非善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李筌曰:易見聞也。以為攻戰勝,而天下不曰善也。夫智能之將,人所莫測,為之深謀 ,故孫武曰:『難知如陰也。』〕 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李筌曰:勝敵而天下不知,何智名之有?〕 故其勝不殆, 〔李筌曰:百戰百勝,有何疑貳也。此筌以忒字為貳也。〕 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李筌曰:置勝於已敗之師,何忒焉?師老卒惰,法令不一,謂已敗也。〕 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李筌曰: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秦軍敗趙,先據北山者勝;守師伐 燕,過大峴而勝。皆得其地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李筌曰:計與不計也。是以薛公知黥布之必敗,田豐知魏武之必勝,是其義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李筌曰:以順討逆,不伐無罪之國,軍至無虜掠,不伐樹木、污井灶,所過山川、城社 、陵祠,必滌而除之,不習亡國之事,謂之道法也。軍嚴肅,有死無犯,賞罰信義立,將 若此者,能勝敵之敗政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 〔李筌曰:既度有情,則量敵而禦之。〕 度生量,量生數, 〔李筌曰:量敵遠近強弱,須備士卒軍資之數而勝也。〕 數生稱, 〔李筌曰:分數既定賢智之多少,得賢者重,失賢者輕,如韓信之楚漢也。須知輕重、別 賢愚而稱之錙銖則強。〕 稱生勝。 〔李筌曰:稱知輕重,勝敗之數可知也。〕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 〔李筌曰:二十兩為鎰。銖之於鎰,輕重異位;勝敗之數,亦復如之。〕 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李筌曰:八尺曰仞,言其勢也。杜預伐吳,言兵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自解。則其 義也。〕
〔李筌曰:陳以形成,如決建瓴之勢,故以是篇次之。〕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術是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將鳴一金,舉一旌,而三軍盡應;號令既定,如寡焉。〕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 〔李筌曰:當敵為正,傍出為奇。將三軍無奇兵,未可與人爭利。漢吳王濞擁兵入大梁, 吳將田伯祿說吳王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准而 上,收准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不從。遂為周亞夫所敗。此則有正 無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實虛是也。 〔李筌曰:碬實卵虛,以實擊虛,其勢易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李筌曰:戰無其詐,難以勝敵。〕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 〔李筌曰:動靜也。〕 無竭如河海。 〔李筌曰:通流不絕。〕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李筌曰:奇變日月四時,虧盈寒暑不停。〕 聲不過五, 〔李筌曰:宮、商、角、徵、羽也。〕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李筌曰:變入八音,奏樂之曲,不可盡聽。〕 色不過五, 〔李筌曰:青、黃、赤、白、黑也。〕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 〔李筌曰:酸、辛、鹹、甘、苦也。〕 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李筌曰:五味之變,庖宰鼎飪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李筌曰:邀截掩襲,萬途之勢,不可窮盡也。〕 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李筌曰:奇正相依而生,如環團圓,不可窮端倪也。〕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李筌曰:柔勢可以轉剛,況於兵者乎?彈射之所以中飛鳥者,善於疾而有節制。〕 故善戰者,其勢險, 〔李筌曰:險,猶疾也。〕 其節短: 〔李筌曰:短,近也。〕 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李筌曰:弩不疾則不遠,矢不近則不中。勢尚疾,節務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李筌曰:紛紜而鬥,示如可亂;建旌有部,鳴金有節,是以不可亂也。渾沌,合雜也; 形圓,無向背也;示敵可敗而不可敗者,號令齊整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李筌曰:恃治之整,不撫其下而多怨,其亂必生。秦并天下,銷兵焚書,以列國為郡縣 ,而秦自稱始皇,都關中,以為至萬代有之。至胡亥矜驕,陳勝、吳廣乘弊而起,所謂亂 生於治也。以勇陵人,為敵所敗。秦王苻堅鼓行伐晉,勇也;及其敗,聞風聲鶴唳,以為 晉軍,是其怯也,所謂怯生於勇也。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陵齊於黃池,陵越於會稽, 是其疆也;為越所敗,城門不守,兵圍王宮,殺夫差而并其國,所謂弱生於彊也。〕 治亂,術也; 〔李筌曰:歷數也。百六之災,陰陽之數,不由人興,時所會也。〕 勇怯,勢也; 〔李筌曰:夫兵得其勢,則怯者勇;失其勢,則勇者怯。兵法無定,惟因勢而成也。〕 強弱,形也。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李筌曰:善誘敵者,軍或彊,能進退其敵也。晉人伐齊,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 而疏陳之,輿曳柴從之。齊人登山而望晉師,見旌旗揚塵,謂其眾而夜遁。則晉弱齊為彊 也。齊伐魏,將田忌用孫臏謀,減灶而趨大梁。魏將龐涓逐之,曰:『齊虜(魯)何其怯 也!入吾境亡者半矣。』及馬,為齊人所敗,殺龐涓,虜魏太子而旋。形以弱,而敵從之 也。〕 予之,敵必取之。 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李筌曰:後漢大司馬鄧禹之攻赤眉也,赤眉佯北,棄輜重而遁;車皆載土,覆之以豆。 禹軍乏食,競趨之,不為行列。赤眉伏兵奄至擊之,禹大敗。則其義也。〕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而任勢。 〔李筌曰:得勢而戰,人怯者能勇,故能擇其所能任之。夫勇者可戰,謹慎者可守,智者 可說,無棄物也。〕 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李筌曰:任勢御眾,當如此也。〕 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李筌曰:蒯通以為阪上走丸,言其易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故次其篇。〕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 〔李筌曰:力有餘也。〕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李筌曰:力不足也。《太一遁甲》云:『彼來攻我,則我為主,彼為客。主易客難也。 』是太一遁甲言其定計之義。故知勞佚事不同,先後勢異。〕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李筌曰:故能致人之勞,不致人之佚也。〕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李筌曰:以利誘之,敵則自遠而至也。趙將李牧誘匈奴,則其義也。〕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李筌曰:害其所急,彼必釋我而自固也。魏人寇趙邯鄲,先師於齊。齊將田忌欲救趙, 孫臏曰:『夫解紛者不控捲,救鬥者不博撠;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解爾。今二國相 持,輕銳竭於外,疲老殆於內,我襲其虛,彼必解圍而奔命,所謂一舉存趙而弊魏也。』 後魏果釋趙而奔大梁,遭齊人於馬陵,魏師敗績。〕 故敵佚能勞之, 〔李筌曰:攻其不意,使敵疲於奔命。〕 飽能飢之者, 〔李筌曰:焚其積聚,芟其禾苗,絕其糧道。〕 (安能動之) 〔李筌曰:出其所必趜,擊其所不意,攻其所必(不)愛,使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趨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李筌曰:出敵無備,從孤擊虛,何人之有!〕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李筌曰:無虞易取。〕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李筌曰:善攻者,器械多也;東魏高歡攻鄴是也。善守,謹備也;周韋孝寬守晉州是也 。〕 微乎微乎,故能隱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為敵司命。 〔李筌曰:言二遁用兵之奇正,攻守微妙,不可形於言說也。微妙神乎,敵之死生,懸形 於我,故曰司命。〕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 〔李筌曰:進者襲空虛懈怠;退者必輜重在先,行遠而大軍始退,是以不可追。後趙王石 勒兵在葛陂,苦雨,欲班師于鄴,懼晉人躡其後。用張賓計,令輜重先行,遠而不可及也 。此筌以速字為遠者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李筌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 〔李筌曰:拒境自守也。若入敵境,則用天一遁甲真入閉六戊之法,以刀畫地為營也。〕 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李筌曰:乖,異也。設奇異而疑之,是以敵不可得與我戰。漢上谷太守李廣縱馬御鞍( 安),疑也。〕 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 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 者寡矣。 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 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李筌曰:陳兵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彼疑,則謂眾離而備我也。〕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 〔李筌曰:知戰之地,則舟車步騎之所便也。魏武以北土未案,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 爭彊,是以有黃蓋之敗。吳王濞驅吳楚之眾,奔馳於梁鄭之間,此不知戰地日者。故《太 一遁甲》曰:『計法三門五將,主客成敗則可知也。於是千里會戰而勝。』〕 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李筌曰:越,過也。不知戰地及戰日,兵雖過人,安能知其勝敗乎?〕 故曰:勝,可擅也;敵雖眾,可無鬥也。故積之而知動靜之理, 〔李筌曰:用兵者取勝之兵法可制。《太一遁甲》五將之計,以定關格掩迫之數,得失可 知也。〕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李筌曰:候望雲氣、風鳥、人情,則動靜可知也。王莽時,王尋征昆陽,有雲氣如壞山 ,當營而墜,去地數丈,而光武知其必敗。梁王僧辯營上有如堤之氣,侯景知其必勝。風 鳥,貪豺(豺)之類也。此筌以作字為候字者也。〕 計之而知得失之策, 〔李筌曰:夫破陳奇,或偃旗鼓,形之以弱敵;或虛列灶火旛幟;形之以彊。投之以死, 致之以生,是以死生因地而成。韓信下井陘,劉裕過大峴,則其義也。〕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李筌曰:角,量也。量其力精勇,則虛實可知也。〕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 〔李筌曰:形敵之妙,入於無形,間不可窺,智不可謀,是謂形也。〕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李筌曰:錯,置也。設形險之勢,因士卒之勇,而取勝焉。軍事尚密,非眾人之所知也 。〕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李筌曰:戰勝,人知之;制勝之法幽密,人莫知。〕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李筌曰:不復前謀以取勝,隨宜制變。〕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 勝。 〔李筌曰:不因敵之勢,吾何以制哉?夫輕兵不能持久,守之必敗;重兵挑之必勝。〕 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李筌曰:能知此道,謂之神兵也。〕 五行無恒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李筌曰:五行者,休囚王相遞相勝也。四時者,寒暑往來無常定也。日月者,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百刻者,春秋二分則日夜均,夏至之日畫六十刻、夜四十刻,冬至 之日晝四十刻、夜六十刻,長短不均也。月初為朔,八日為上弦,十五日為望,二十四日 為下弦,三十日為晦,則死生義也。孫子以為五行、四時、日月盈縮無常,況於兵之形變 ,安常定也?〕
〔李筌曰:爭者,趨利也。虛實定,乃可與人爭利。〕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李筌曰:受君命也。遵廟勝之算,恭行天罰。〕 合軍聚眾, 交和而舍, 〔李筌曰:交間和雜也。合軍之後,疆弱勇怯,長短向背,間雜而仵之,力相兼,後合諸 營壘與敵爭之。〕 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李筌曰:故迂其途,示不速進,後人發,先人至也。軍兵若此,以患為利者。〕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李筌曰:夫軍者,將善則利,不善則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李筌曰:輜重行遲。〕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李筌曰:委棄輜重,則軍資闕也。〕 是故,絭甲而趨利,則日夜不處, 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 〔李筌曰:一日行一百二十里,則為倍道兼行;行若如此,則勁健者先到,疲者後至。軍 健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餘悉在後,以此遇敵,何三將軍不擒哉?魏武逐劉 備,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諸葛亮以彊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言無力也。是以有赤壁之敗。龐 涓追孫臏,死於馬陵,亦其義也。〕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法以半至。 〔李筌曰:百里則十人一人至,五十里十人五人至,挫軍之威,不至擒也。言道近不至疲 。〕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無死亡。〕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李筌曰:無輜重者,闕所供也。袁紹有十萬之眾,魏武用荀攸計,焚燒紹輜重,而敗紹 於官渡。無糧食者,雖有金城,不重於食也。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故漢赤 眉百萬眾無食,而君臣面縛宜陽。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後戰。無委積者,財乏闕也。漢 高祖無關中,光武無河內,魏武無兗州,軍北身遁,豈能復振也?〕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李筌曰:豫,備也。知敵之情,必備其交矣。〕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易》曰: 『即鹿無虞。』則其義也。〕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李筌曰:以詭詐乘其利動;或合或分,以為變化之形。〕 故其疾如風, 〔李筌曰:進退也。其來無跡,其退至疾也。〕 其徐如林; 〔李筌曰:整陳而行。〕 侵掠如火, 〔李筌曰:如火燎原無遺草。〕 不動如山; 〔李筌曰:駐軍(車)也。〕 難知如陰, 〔李筌曰:其勢不測如陰,不能睹萬象。〕 動如雷霆; 〔李筌曰:盛怒也。〕 指向分眾, 〔李筌曰:抄掠必分兵為數道,懼不虞也。〕 廓地分利; 〔李筌曰:得敵地必分守利害。〕 懸權而動, 〔李筌曰:權,量秤也。敵輕重與吾有銖鎰之別,則動。夫先動為客,後動為主,客難而 主易。太一遁甲定計之算,明動易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李筌曰:迂直道路。勞佚餒寒,生於道路。〕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 旌旗,夜戰多鼓金。 〔李筌曰:火鼓,夜之所視聽;旌旗,晝之所指揮。〕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李筌曰:鼓進鐸退,旌嘗而旗罰;耳聽金鼓,目視旗旗,故不亂也。勇怯不能進退者, 由旗鼓正也。〕 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 〔李筌曰:奪氣,奪其銳勇。齊伐魯,戰於長勺。齊人一鼓,公將戰。曹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乃戰,齊師敗續。公問其故。劌曰:『夫戰,勇氣也。一 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奪三軍之氣也。〕 將軍可奪心。 〔李筌曰:怒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疏,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 〔李筌曰:氣者,軍之氣勇。〕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李筌曰:伺敵之變,因而乘之。〕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李筌曰:客主之勢。〕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餌兵勿食, 〔李筌曰:秦人毒涇上流。〕 窮寇勿迫,銳卒勿攻; 〔李筌曰:避彊氣也。〕 背丘勿迎, 〔李筌曰:地勢也。〕 佯北勿從, 〔李筌杜牧曰:恐有伏兵也。〕 圍師遺闕, 歸師勿遏, 〔李筌曰:士卒思歸,志不可遏也。〕 此用眾之法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 〔李筌曰:地無泉井畜牧采(來)樵之處為絕地,不可留也。〕 衢地合交, 〔李筌曰:四通曰衢,結諸侯之交地也。〕 覆地無舍, 〔李筌曰:地下曰圮,行必水淹也。〕 圍地則謀, 〔李筌曰:因地能通。〕 死地則戰。 〔李筌曰:置兵於必死之地,人自為私鬥,韓信破趙,此是也。〕 途有所不由, 〔李筌曰:道有險狹,懼其邀伏,不可由也。〕 軍有所不擊, 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爭, 君令有所不行。 〔李筌曰:苟便於事,不拘君命。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干是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李筌曰:謂上之九事也。〕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李筌曰:害彼利此之慮。〕 雜於利,故務可伸; 雜於害,故患可解也。 〔李筌曰:智者為利害之事,必合於道,不至於極。〕 是故,屈諸侯以害, 〔李筌曰:害其政也。〕 役諸侯以業, 〔李筌曰:煩其農也。〕 趨諸侯以利。 〔李筌曰:誘之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李筌曰:預備不可闕也。〕 故將有五危: 〔李筌張預曰:下五事也。〕 必死可殺, 〔李筌曰:勇而無謀也。〕 必生可虜, 〔李筌曰:疑怯可虜也。〕 忿速可侮, 〔李筌曰:急疾之人,性剛而可侮致也。太宗教宋老生而平霍邑。〕 潔廉可辱, 愛民可煩。 〔李筌曰:攻其所愛,必卷甲而救;愛其人,乃可以計疲。〕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 〔李筌曰:軍,我,敵,彼也。相其依止,則勝敗之數,彼我之勢可知也。絕山,守險也 ;谷近水草。夫列營壘,必先分卒守隘,縱畜牧,收樵採而後寧。〕 視生處高, 〔李筌曰:向陽曰生,在山曰高。生高之地可居也。〕 戰降無登: 〔李筌曰:敵自高而下,我無登而取之。〕 此處山之軍也。敵若絕水,必遠水; 〔李筌曰:引敵使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 〔李筌曰:韓信殺龍且於濰水,夫概敗楚子於清發是也。〕 欲戰,無附水而迎客; 〔李筌曰:附水迎客,敵必不得渡而與我戰。〕 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 〔李筌曰:恐溉我也。智白灌趙襄子,光武潰王尋,迎水處高乃敗之。〕 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交軍斥澤之中,依水草而背眾樹: 〔李筌曰:急過不得,戰必依水背樹。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於右,是以背之。前死,致敵之地;後生,我自處。〕 此處陸上之軍也。凡四軍之利, 〔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澤、平陸也。〕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於風后,而滅四方,故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 是謂必勝,軍無百疾。 〔李筌曰:夫人處卑下必癘疾,惟高陽之地可居也。〕 陵丘隄防,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李筌曰:恐水暴漲。〕 絕澗遇: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李筌曰:善用兵者,致敵之受害之地也。〕 軍旁有險阻、草莽、葭葦、小林、翳澮,可伏匿者,謹復索之,姦之所處也。 〔李筌曰:以下恐效之可奇伏誘詐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李筌曰:居易(勿)之地,致人之利。〕 眾樹動者,來也; 眾草多障者,疑也。 鳥起者,伏也; 〔李筌曰:藏兵曰伏。〕 獸駭者,覆也。 〔李筌曰:不意而至曰覆。〕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採樵者也; 〔李筌曰:煙塵之候,晉師伐齊,曳柴從之。齊人登山,望而畏其眾,乃夜遁。薪來即其 義也。此筌以樵採二字為薪來字。〕 少而往來者,營軍者也。辭卑而備益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居側者,陣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李筌曰:無質盟之約請和者,必有謀於人。田單詐騎劫,紀信誑項羽,即其義也。〕 奔走陣兵者,期也; 〔李筌曰:戰有期及將用,是以奔走之。〕 半進者,誘也。 〔李筌曰:散於前不一,欲以誘我。〕 杖而立者,飢也; 〔李筌曰:困不能齊。〕 汲役先飲者,渴也; 〔李筌曰:汲未至先飲者,士卒之渴。〕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李筌曰:士卒難用也。〕 鳥集者,虛也。 〔李筌曰:城上有烏,師其遁也。〕 夜呼者,恐也; 〔李筌曰:士卒怯而將懦,故驚恐相呼。〕 軍擾者,將不重也; 〔李筌曰:將無威重則軍擾。〕 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軍無懸甀者、不返其舍者, 窮寇也。 〔李筌曰:殺其馬而食肉,故曰軍無糧也。不返舍者,窮迫不及灶也。〕 諄諄翕翕,徐言人者,失其眾者也; 〔李筌曰:諄諄翕翕,竊語貌。士卒之心恐,上則私語而言,是失眾也。〕 數賞者,窘也; 〔李筌曰:窘則數賞以勸進。〕 數罰者,困也。 〔李筌曰:困則數罰以勵士。〕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李筌曰:先輕後畏,是勇而無剛者,不精之甚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李筌曰:徐前而疾後曰委謝。〕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李筌曰:是軍必有奇伏,須謹察之。〕 兵非多益, 無武進, 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李筌曰:兵眾武,用力均,惟得人者勝也。〕 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專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 〔李筌曰:文,仁恩;武,威則。〕 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 相得也。
〔李筌曰:軍出之後,必有地形變動。〕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李筌曰:先之以待敵。〕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 不利。 〔李筌曰:往不宜返曰挂。〕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 出而擊之,利。 〔李筌曰:支者,兩俱不利,如挂之形,故各分其勢。〕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李筌曰:盈,平也。敵先守隘,我去之。趙不守井陘之口,韓信下之;陳豨不守漳水, 高祖下之是也。〕 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勿從也,引而去之。 〔李筌曰:若險阻之地,不可後於人。〕 遠形曰: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李筌曰:力敵而挑,則利未可知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此地形之勢也。將不知者以敗。〕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 ,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李筌曰:不量力也。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計,則可矣。〕 卒強吏弱,曰弛。 吏強卒弱,曰陷。 〔李筌曰:陷,敗也。卒弱不一,則難以為戰,是以強陷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李筌曰:將為敵所怒,不料強弱,驅士卒如命者,必崩壞。〕 將弱不嚴,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亂。 〔李筌曰:將或有一於此,亂之道也。〕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李筌曰:軍敗曰北,不料敵也。〕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 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 可也。 〔李筌曰:得戰勝之道,必可戰也;失戰勝之道,必無戰可也。立主人者,發其行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李筌曰:進退皆保人,非為身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居死地。 〔李筌曰:若撫之如此,得其死力也。故楚子一言,三軍之士皆如挾纊也。〕 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李筌曰:雖厚愛人,不令如驕子者,有勃逆之心,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 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李筌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李筌曰:人事、天時、地利三者同知,則百戰百勝。〕
〔李筌曰:勝效之地有九,故次〈地形〉之下。〕
孫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覆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戰其地者,為散。 〔李筌曰: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利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 〔李筌曰:輕於退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 〔李筌曰:此阨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爭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 諸侯之地三屬,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 〔李筌曰:對敵之旁,有一國為之屬,先往而通之,得其眾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 〔李筌曰:堅志也。白起攻楚,樂毅伐齊,皆為重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覆。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 〔李筌曰:舉動難也。〕 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 〔李筌曰:阻山背水食盡,利速不利緩也。〕 是故,散地則無戰, 〔李筌曰:恐走散地。〕 輕地則無止, 〔李筌曰:恐逃。〕 爭地則無攻, 〔李筌曰:敵先居地險,不可攻。〕 交地則無絕, 〔李筌曰:不可絕間也。〕 衢地則合交, 〔李筌曰:結行也。〕 重地則掠, 〔李筌曰:深入敵境,不可非義失人心也。漢高祖入秦,無犯婦女,無取寶貨,得人心如 此。筌以掠字為無掠字。〕 覆地則行, 〔李筌曰:不可為溝隍,宜急去之。〕 圍地則謀, 〔李筌曰:智者不困。〕 死地則戰。 〔李筌曰:殊死戰,不求生矣。〕 所謂古善戰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待,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 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李筌曰:設變以疑之。救左則擊其右,惶亂不暇計。〕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李筌曰:撓之令見利乃動,不亂則止。〕 敢問:敵眾以整,將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李筌曰:孫子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祕要也。所愛,謂敵所便愛也。或財帛子女,吾先困 辱之,則敵進退皆聽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李筌曰:不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