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和慈善家 ——比尔?盖茨

 mysky820 2006-11-17
天才和慈善家 ——比尔•盖茨
作者:文/林志芳     发布时间:2004-11-18 20:18:00   点击:290  责任编辑:keyatai

世界上最会花钱的人
                                         
――记比尔·盖茨     /莫克李群
     
 世界上钱最多的人是谁?比尔·盖茨。
      
世界上捐钱最多的人是谁?还是比尔·盖茨――盖茨只给他的孩子留下2%的遗产,其余全部回馈社会。
      
说比尔·盖茨“富可敌国”一点也不夸张。有人想出计算盖茨财富的几种方法:每秒赚250美元,即每天赚2160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假如他掉在地上500美元,他才懒得捡,因为要花他4秒钟,4秒钟他能赚多一倍;假如盖茨是个国家,他是世界上第37富有的国家……
      
人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是微软帝国的“开国之君”,却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世上最大的基金会的创始人。
      
有句西方俏皮话说得好:“一百块钱,那是张嚓嚓响的票子;十亿块钱,那是一个1后面加九个0的数字!”稳坐世界富豪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的盖茨,发了大财之后怎么花,很多人替他操心,他自己在很长时间内却根本没放在心上。
      
盖茨并不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出差不坐头等舱,平时不开豪华车,常常身穿T恤衫,背一个双肩包,出现在微软帝国在某个国家的总部。他的朋友雷伯恩说:“他哪像美国最阔的人啊,竟然没有随从,好像是闲逛一样,对我说:‘喂,我们一起去吃热狗吧。’”他之所以拼命工作,苦心经营,挣到天文数字那么多的钱,除了让他从思维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另一个动机,是用更多的钱来证明自己的本事。他可没有想到,花钱也要本事,正如他后来有一次很感慨地说:“有效的花钱,与起初挣到这笔钱相比,几乎是同样困难。”什么困难?花钱还不容易,不外乎消费和投资吧?可盖茨花钱,高就高在:他大把大把地将钱花在捐献上。

                                 
非洲之行改变了微软大帝

      
自打盖茨与朋友创办微软起,无数要求捐款的信件就雪片般飞来,其数量增长幅度与微软的发展速度、与盖茨的名气增长成正比。起初,盖茨一概置之不理。他虽不算小气,但繁忙事务耗尽精力,他根本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
      
盖茨的父母十分难堪。父亲老盖茨是当地退休律师,母亲玛丽也是有头有脸的社会活动家,觉的颜面无光,苦劝他回馈社会。盖茨却听不进去。有时不耐烦的回嘴:“我为社会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我这个企业成功!”
      
从盖茨的角度来看,未必没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回馈社会的方式,从事高科技事业,不就给人类造福?微软公司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推动了美国和全球经济的活跃,让更多的人有了施展才干的天地,这难道不是对社会的贡献?但老盖茨知道,社会对强者的要求更高。他心急如焚,亲自出马帮他打理回信捐款的事务。
      
促进盖茨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妻子梅琳达·盖茨功劳最大。1993年秋天,正在热恋中的两人一起去非洲旅行。本来是轻松度假,没想到当地人的生活图景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梅琳达更震惊得难以自持。梅琳达后来回忆说:“我们一路上用目光搜寻走路的妇女,她们是否穿着鞋?――没有,她们全是赤脚。”
      1994
年元旦,盖茨和梅琳达举行婚礼,盖茨的母亲同一年死于癌症。他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原来埋在如山事务底下的许多事情进入视野,其中就包括慈善事业。他建立其资金总额达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自任首席执行官,梅琳达任总裁,老盖茨担任共同主席之一。1998年,正在盖茨面临众多官司又陷入心灵煎熬时,他读到《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又受到深深的触动。这篇文章勾勒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收入、健康保健和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全球90%的疾病发生在贫困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只有10%保健资源。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已经接近或超过80岁,却有27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低于50岁。28亿的人喝不到纯净的水,20亿人甚至的不到像青霉素这样最普通的医药治疗……盖茨感叹之余,扪心自问:“我能干什么?”
      
求援信越来越多,老盖茨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应接不暇。他对儿子说,应该建立基金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慈善工作。梅琳达支持,这一次比尔·盖茨欣然应诺。以前那个被讥讽为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开始“挥金如土”地大笔捐赠了。

                                     
慈善排行榜上的金牌基金会

      
基金会成立之初,重点是向学校和图书馆赠送电脑。在纪念盖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捐赠给华盛顿大学1000万美元,建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玛丽·盖茨奖学金;又捐献了100万给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1998年后,基金会的重点转向卫生保健领域。几年来盖茨不断地向他的基金会,以及其他慈善机构大掏腰包:1999年,捐出50亿美元――那年他的财富总额是850亿美元,他捐出了十七分之一;2000年,捐出20亿美元……20001月,他将原来重点为改善全球卫生保健状况的盖茨基金会,以及侧重普及现代科技的盖茨学习基金会这两个机构,合并成一个庞然大物: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以下简称“盖茨夫妇基金会”)。资金总值达到242亿美元,成为当今世界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这个坐落在西雅图联合湖湖畔一幢旧建筑里的基金会,业务分布于四个领域:一,全球保健;二,教育;三,图书馆和使用公共信息;四,美国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的发展。其中“全球保健”是盖茨夫妇基金会投入金钱和人力最多的项目,最能体现他们的初衷。盖茨指出:“我们全球保健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我们和发展中世界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的‘过分不平等’”。
      
此外,盖茨夫妇基金会另一个主要领域,是“织网”――“图书馆和使用公共信息”项目,主旨是普及电脑网络,跨越贫国与富国民众之间的“数字鸿沟”。
      
1999111日至20001031日这一年之间,盖茨夫妇基金会的捐款项目多达60个,捐款总额高达144亿美元,比“山姆大叔”――美国政府,还多出了3亿美元。据美国《慈善纪事》半月刊2002年初公布的资料,受经济困难、股市崩盘等因素影响,2001年美国私人慈善捐献总金额为46亿美元,比上一年110亿减少了一半多,但在美国前十名最大数额私人捐献名单中,盖茨仍然高举榜首。

                                   
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盖茨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并不在于他捐献的金额,更重要的是,他为慈善事业带来了新理念,开创了新方向。美国人向社会捐赠财富有其传统,洛克菲勒家族、卡内基家族和福特家族等奠定了基本模式,也遗留悠久的弊端。马克•道威《美国基金会研究史》指出,大多数捐款人都是资助交响乐、歌剧院、博物馆和“富人将在那儿寿终正寝的医院”。而盖茨则更想雪中送炭。进入他视野的主要是地球村的另一头,最贫困国家和地区的那些素不相识的母亲和少年儿童。
      2000
11月,在西雅图举行“帮助第三世界使用电脑”研讨会,盖茨却与这个会议的主题唱反调,使大家目瞪口呆:“世界上最贫困的8亿人口最需要的是医疗保健,而不是手提电脑!”英国《观察家报》形容说:“其震撼程度,不亚于教皇宣布否定罗马天主教。”
      
但盖茨有他的道理,他说,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他不相信电脑能满足全球贫困民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那些天真地以为发展中国家可以从电子商务中得到好处的人,根本不知道每天收入只有1美元、缺水少电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这些人所想的,只是如何用这1美元保命而已。”
      
自从盖茨造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之后,他有了新的感悟:非洲儿童的死亡具有的悲剧色彩并不少于美洲儿童的死亡。今后,基金会将增加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捐款,主要用于提供药品和改善医疗保健条件。
      
就在这次研讨会前两个月,盖茨飞抵印度了解贫民生活。他访问了一家小儿麻痹症治疗中心,亲自为30名病童喂药。20013月,盖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作了一个尖锐而又贴切的比较:“如果一架飞机在印度坠毁,400人全都死去,这听起来很有‘新闻价值’。但事实上,在同一天,相当于乘满20架波音747的孩子死于本可预防的疾病,而挽救他们生命的费用还不足飞机价值的百分之一。这没什么‘报道价值’,但这每天都在发生……”
      
因此,盖茨夫妇基金会致力于改善贫困人口的卫生保健和生活状况,其主要捐赠对象都是有关慈善机构,如治疗艾滋病、疟疾和肺结核病的组织。20016月,联合国在纽约召开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会议前一周,盖茨夫妇基金会宣布将捐赠1亿美元。除此之外,盖茨“不能容忍贫困国家母亲怀孕和分娩时的死亡率是美国的200倍”,所以,该项夫妇基金会努力减低贫困国家中母亲的死亡率。他还在74个国家推广使用儿童疫苗:莫桑比克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活不到五岁,基金会便在那里资助一项地区计划,培训卫生工作者,为孩子们注射疫苗,预防破伤风、白喉、百日咳和乙型肝炎等;盖茨夫妇基金会还花了几笔大钱来资助研制防治艾滋病和疟疾的有效疫苗。

                                     
对慈善事业来一番改造

      
盖茨投入慈善事业的同时也在改革慈善事业。他凭自己特别灵光的生意头脑,运用杠杆原理,形成了一种方式节俭、目的明确、收益倍增的新型慈善模式。
      
熟悉盖茨的思想方式和经营方法的人都会发现,他搞慈善的策略与市场竞争策略相似。在二十几岁时,他用发放软件许可证的方式,促成了广阔的个人电脑新市场,使微软成为巨无霸;在三十几岁时,他运用微软在操作系统中具有的强大优势,猛烈冲击竞争对手,巩固微软的领先地位;四十几岁时,他运用同样的策略,使自己慷慨解囊发挥最大效益。盖茨并不是掏出钱就完事大吉,随后不闻不问,或像一具木偶,对专家俯首听命。相反,他直接参与基金会各项事务,亲自签署每一项重大捐赠。因为事务繁忙,盖茨不能像梅琳达那样四处旅行,掌握许多第一手资料,但他利用全家休假时间,狼吞虎咽地大量阅读各种医学文章和研究报告,并利用一切机会向专家请教咨询。
      
盖茨夫妇基金会的捐赠要讲“效益”,基金会把收益者当作“生意合伙人”看待。一个最常见的做法是:要求有关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拿出至少同样金额的捐赠;在向一个新的申请者提供捐助之前,他们要求对方证明自己将来能够自立,并且监督要求收益人达到既定的目标,否则免谈,或者得不到进一步捐赠。
      
这种做法受到一些慈善界人士的指责。在他们看来,“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捐赠就应该无条件。但盖茨的企业家经历使他深深知道,引进企业讲效益的机制,才能将单纯的为失血者输血改为帮他自己造血,这才是更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命运的帮助。
      1998
年,盖茨基金会出资1亿美元,建立一个项目,促进向贫困国家运送新疫苗。次年,盖茨宣布,捐资7.5亿元建立一个更大的疫苗基金,其金额之高使人印象深刻。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与其规模相比,它的组成方式更为重要。为了避免因囿于基金会的局限而孤陋寡闻,与其他五六个有关组织的类似工作重复,这个疫苗基金和疫苗与免疫全球联盟(GAVI)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给予GAVI财政资助。许多在过去十几年间各自为战的组织和个人开始共同工作,疫苗基金有如磁铁一般,吸引了大量捐赠者。现在它的资金总额已翻到了12亿美元。

                                        
零头给儿女,大头给社会

      
美国《财富》杂志在评选“20世纪企业家”时,从数以万计的人中遴选出四位候选人:亨利•福特,小艾尔弗雷德•斯隆,小托马斯•沃森,比尔•盖茨。
      
桂冠最终戴到福特的头上,但福特正是盖茨的偶像,盖茨的办公室里就挂着福特的照片。福特说过:“我将为大众造一种汽车……它价格低廉,所有工薪阶层的人都有能力买一辆。”而盖茨年轻时的梦想是:“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两个梦着眼的都是让每个普通人能拥有和享受。盖茨从事捐献,也受到福特建立基金会的极大启发。
      
《财富》对“落选”的盖茨给以高度的评价:“盖茨根本就没有掉进钱眼不能自拔。他已经说了,他打算把自己的财富赠送给世人。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捐助了170亿美元(当时的金额)的盖茨夫妇基金会,不仅是全美实力最雄厚的基金会,也使全世界所有基金会望尘莫及。他使20世纪最优秀的人物之一”。
      
盖茨确实打算把自己的财富都赠送给世人。19998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老盖茨宣布儿子要捐出按照当时计算所拥有的1000多亿美元财产,帮助全球遭受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病人,只留给他的孩子每人1000万美元。尽管给孩子留下的已经是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但是毕竟只是他全部财产的零头,而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几都将通过一生的努力捐出去。后来盖茨又公布了遗嘱:除了给自己3个孩子每人留下1000万美元和价值1亿美元的家族住宅外,其余98%的财产将全部留给以他和他妻子命名的基金会。如今,盖茨已先后为慈善事业捐赠了256亿美元。
      
有人说,盖茨不仅是一个富翁,更是一个绅士,一个精神贵族。盖茨在今年7月第九次访华之时,将1000万美元捐赠给中国百所计算机教室,首批分别建立在北京、河北、陕西、云南和西藏5所学校的5间计算机教室向师生开放。此前,盖茨和夫人共同创建的慈善基金会向中国捐赠4000万美元,并与中国卫生部合作,为中国西部12个贫穷省区的3500万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盖茨昭示世人,一个人能够攀登到多高的山峰。
                                                            
选自《传记文学》2004年第八期
                          
                                       
   天才和慈善家
                           
——比尔•盖茨          /林志芳
      
我们知道比尔•盖茨(WilliamH.Gates),首先是因为他是全球首富,是他传奇般的企业家生涯;然而我们崇拜比尔•盖茨,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绝顶的才智,更是因为他无比慷慨的慈善之举。
      
“为富不仁”曾经根深蒂固地烙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但实际上,为富者不一定不仁,如福特,如卡内基,如盖茨。他们的慷慨之举和对世界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盖茨的成长之路一直为人们所羡慕,他的才能和勇气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比尔-盖茨于19551028日在西雅图出生,父亲(WilliamH.Gates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WayInternational的主席。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盖茨和梅琳达(MelindaFrenchGates)于199411日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
      
盖茨无疑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天才。在他读中学时就发现了自己在软件方面有着极大的兴趣,他13岁就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盖茨于1973考进了哈佛大学。在那里认识了史蒂夫·鲍尔默(也就是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并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盖茨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为了实现他的宏伟计划退学离开了哈佛。和他的好友PaulAllen创建的微软公司。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盖茨的兴趣广泛,他不但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突破,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先后出版了两本书,1995年出版的《TheRoadAhead(未来之路),曾经连续七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1999,盖茨撰写了《未来时速》一书,以25种语言出版。这两本书获益不错,但盖茨把两本书的全部收入捐献给了非赢利组织以支持利用科技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另外,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有兴趣。
      
这就是比尔·盖茨,一个天才和慈善家。我想,受他感动的不止是受他捐赠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