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金”之后是“绿金”

 yuheliu 2006-12-06
“黑金”之后是“绿金”
作者:汤锡麟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者: 亦云  类别:新闻扫描  日期: 2006-12-06  今日/总浏览: 125/125

  今年以来,国际现货和期货市场玉米价格一路上扬,进入11月份更是轻松突破200美元/吨,创出十年来的新高。业内人士分析: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激情释放的背后,除了全球供需趋紧以及投机资金借机炒作双重因素的影响外,生物能源是诱发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因。  



  “绿金”概念的支撑点  



  据美国媒体报道,“农田作物有可能逐渐取代石油成为获得从燃料到塑料的物质来源,‘黑金’也许会被‘绿金’所取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石油价格的飙升使燃料乙醇步入成品油市场,在替代汽油供应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玉米的生物燃油概念给市场以极大的想像空间。从美国的情况看,2002年乙醇加工消耗玉米为2529万吨,到2006年消耗玉米已达5460万吨,占到全美玉米产量的20%%。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全球2/3的化工品生产都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即便是农产品能代替1/10的原料供应量,生化行业的规模也将由目前的300亿美元扩大到1500亿美元。美国能源部表示,希望能在2030年以前用生物制品替代1/4的石化产品。在高油价背景下,比尔·盖茨通过他旗下的投资公司向以玉米生产乙醇的PacificEthanol公司砸下8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买入该公司525万优先股。该公司总裁表示:“盖茨的这笔投资反映出以玉米生产生物燃油乙醇,将是替代石油的可行选择。”  



  目前许多美国大型农产品公司和传统化工企业都已开始加大对玉米化工产业的投入,产品系列已覆盖大部分原油产品领域。通过对玉米深加工程度的不断提高,美国生物化工企业使玉米的工业价值得到了数十乃至数百倍的提升,正是这种科技上的创新与发展,支持了美国玉米价格的逐步走高。业内人士介绍,玉米经过一次加工,可增值1—2倍;经过二次加工,可增值5—10倍;经过三次加工,可增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玉米高价时代不可避免  



  时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美国玉米的中长期供需形势将在乙醇需求的疯狂扩张影响下,变得越发紧俏。即使美国未来两年休耕土地被释放出来,玉米耕种面积新增1000万英亩,仍是无法满足乙醇需求。惟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以高价来抑制急速扩张的需求,玉米进入高价抑制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  



  目前,业界争论的焦点是玉米价格到底涨至多高,才会影响供需的平衡,并且哪种需求将率先受到抑制,是饲用需求还是乙醇加工?查看历年美国玉米库存水平数据,我们发现1996年的美国玉米库存曾下降到历史的低位,正是这一年曾发生过价格飞速上涨以达到抑制需求的目的。当时的价格涨至500美分,成功地抑制7亿蒲式耳的玉米需求。而今,面对愈发紧张的供需形势,业界人士认为,玉米价格涨至400美分以上的水平,才构成抑制需求的“门槛价”,而且400—450美分的水平更多的只是抑制饲用需求;在当前美国补贴制度和原油价格水准下,乙醇工业利润相当丰厚,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价格上升至500美分之前,估计靠价格抑制燃料工业玉米需求的效用不甚显著。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玉米高价时代已经不可避免。  



  针对目前美国市场争论激烈的休耕问题,大部分交易商认为,放宽休耕制度的必要性对2008年的玉米播种非常明确,虽然在2007年尚不确定。美国的FCSTONE公司针对有多少土地在高粮价的环境下会退出休耕储备计划做了一些关于玉米供需远景的尝试性预测:只有种植面积扩张的幅度确实达到某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即超出目前所预测的范围),且玉米单产也必须达到接近历史纪录的水平(157蒲式耳/英亩以上),才能使美国玉米的供求矛盾有所缓解。而玉米的价格在目前400美分不到的水平,并不足以抑制需求的大幅度减少。从这个角度分析,玉米涨势难以就此止歇,步入更高的450美分以上的价格将是需求推动下必然选择。  



  取代金属将成为期货热点  



  最近,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完成了一项题为《燃料乙醇的使用对未来玉米市场的冲击》的研究。该报告指出,如果原油价格停留在60美元/桶,而美国政府目前的生物燃料补贴政策(燃料乙醇的补贴高达1.53美元/蒲式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可以承受4.05美元/蒲式耳的玉米价格,换句话说,只要玉米价格低于4.05美元/蒲式耳,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还将继续扩张。根据上述研究报告,美国市场专家甚至建议农民在玉米价格低于4.05美元蒲式耳之前不要出售玉米。  



  基于美丽的远景,玉米市场成为了目前最为热门的投资选择。据美国商品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公布的持仓报告显示,9月初,(CBOT)玉米期货市场基金的净多单为11万手左右,近来,基金在玉米期货市场中的净多头寸已经创出历史新高,不断刷新纪录。投资分析人士现在也很难说清是价格的上涨吸引了资金的介入,还是资金的介入导致了价格的上涨。  



  不过,玉米市场的机会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并有预测说,今年的期货市场是金属年的话,明年就有可能是玉米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