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4期
V01.13 No.4 鄂州 大学学报 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06年7月 Ju1.2o06 孔子诗教观探讨 潘平安 (鄂州大学管理系,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诗教以诗经为范本,浸润着礼、义、德、行、教 化的教育,深为整个社会所看重。也有一些学者对孔子诗教观持不同看法。该文旨在对孔子诗教的形成、 功用及特点作简要阐明,以期获得对孔子诗教观有较深入的认识。文章从“诗教”的历史渊源、《诗经》与诗 教、诗教与乐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诗教渊源;《诗经》与诗教;诗教与乐教 中图分类号:G40—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6 104—0046—03 一 、诗教的历史渊源与孔子诗教观形成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采诗和献诗制度造就了诗在社会 生活中的不同寻常的地位。贵族所受教育以诗、乐为先,诗 的传授者是乐官周礼。春官太师说:“太师掌六律六同,以教 六诗,日:风、赋、比、兴、雅、颂”。《礼记·文王世子》说:“春诵 夏弦,太师诏之瞽宗”[11,这说明乐官兼管教育,他们是诗学 老师。当时贵族阶级学诗有其实用的目的。诗和礼乐一般不 分,而礼乐是贵族阶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诗在 许多场合都派得上用场。政治生活中讽谏与颂美要用诗;祭 祀典礼中要用诗:日常生活中要借诗和音乐来表示情谊汐 交场合中也要用诗;诗乐的应用几乎等同于语言的一部分。 以乐语教子兴国、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都是说贵族们 应当用乐语来表情达意。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以及先 秦诸子的文章中,引诗的次数就有数百次之多。贵族们以诗 规劝、以诗颂功、以诗叙志、以诗抒情、在各种不同的场合 中,以诗隐晦地含蓄地来说明问题。因而在当时习诗、写诗 已成为一种时尚。 孔子诗教观形成的标志即对诗教功用和诗教内容的 确定。春秋晚期,礼崩乐坏、贵族没落、文籍散佚.同时学术 教育出于私门。孔子的晚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开 门授徒,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 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 他仍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教育科目。并将其地位提升到显 著的高度。因为他发现以诗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恢复礼 制具有极为特殊的功用。要进行诗教,首先需要编定教本, 他对当时已存的周王室所采之诗和各诸侯国向周王室所 献之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校勘而汇编了一个规范 的教本? 诗或诗三百。即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可以说对诗 经的真正研究,是从孔子采诗、献诗、写诗乃至整理编纂开 始的。孔子是将诗教与礼教结合.并将其确定为主要甚至 是唯一功用的第一人。他并不完全否定诗教一般作用存在 的合理性,在孔子看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正因为如此,孔子整理当时已存的诗.从而编定一部供 自己行诗教使用的教材,从一开始就内定了自己的标准。孔 子曾经有过非常直接的表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 得其所,这里所说的是正乐,使雅颂回复本来的地位。 诗教内容和标准的确定就形成孔子诗教观的基本思 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功用观:肯定诗教的社会 作用,强调诗教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 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二、《诗经》与孔子诗教观 1.《诗经》与孔子的诗论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集中的诗歌产生 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其反映社会 生活的广泛性、其内容的繁富性、其传情达意的真切性以 及其文学形式的艺术性,无不展示着市民们的真情、深刻和 睿智,也赢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士子深度的关爱和 高度的重视。《论语》中记录了一些孔子有关《诗》的言论, 有人将这些“诗论”说成是既“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基 础”,又“指导”了后世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孔子在《论语》 中有关《诗经》的言论,多属“诗”的范畴,并不侧重于对作 品本义的解说,也不注重《诗经》本身的文艺性探讨,而往 往是借诗明志、互相发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目。孔子 与《诗经》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孔子是《诗学》研究的第 一人。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生产力较低,对于文化的态度与 作用,都是从政治上的实用角度来考虑的,因此孔子研究 《诗经》也是为了实用,以《诗经》来进行教化。《大戴礼记. 卫将军文子篇》说:“吾闻夫子之施教先以《诗》”f卷六);《史 收稿日期:2006—03—25 修回日期:2006—06—08 ’ 作者简介:潘平安(1963一),男,湖北鄂州人,鄂州大学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潘平安:孔子诗教观探讨 47 记·孔子世家》亦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f卷四十七)。孔子对儿子也一样用 《诗》来教导,“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由此可见,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论语·为政》云:“子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本是《鲁 颂·》中的诗句:“思无邪,思马斯徂。”“思”是语气助词,没有 实际意义。“无邪”是形容马的美好,孔子把它断章取义地借 用过来,形容《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健康纯正,符合社会道德 和礼义规范。历来对“思无邪”是否为《诗经》教化内容的概 括,颇存争议。有人认为孔子虽然一方面说《诗》三百“思无 邪”,但另一方面却又对郑风大兴讨伐之举,如《论语·卫灵 公》:“子日??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声殆。”《论语·阳 货》亦云:“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_口之覆邦家 者。”因此断定“思无邪”并不能概括《诗》三百的思想倾向。 于是对“思无邪”作了另一番解释:“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 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 也。”[31由此可知,“思无邪”是《诗经》的全部思想内容的集中 概括。“思无邪”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 2.《诗经》成为孔门弟子从事社交活动和获取功名利禄 的必读书,是孔子诗教观形成的基础。 春秋时期.各国君臣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常常以“赋言 志”,或者通过“赋诗”来“观人”、“知志”、“知言”,以致形成 一种风气。《诗经》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被人们当作为我所 用的工具.“人无定诗,诗无定指”。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 也”。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为了使孔门弟子能够求仕干 禄,孔子进行诗教时,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当时社交活动中 “赋诗言”的风气。孔子从当时官场盛行诗言志的风气中归 纳出“诗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和调整 关系的指南。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主要不是 从诗歌艺术本身的规律、特质和功能等方面着眼,而多半是 从诗的角度来谈这四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孔子培养学生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政做官,因而出自《论语》有关“问政”、 “为政”、“为邦”、“从政”的言论,比比皆是。孔子的诗教,与 此亦有关联。孔子认为,学《诗》的主要目的是“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用读《诗》来培养学生“事父”、“事君”的忠孝思想, 是孔子诗教的核心。所以他主张学《诗》是为了“达政”、“使 转四方”,能够“专对”。这都说明孔子的诗教,与他的思想体 系是一致的,“吾道以贯之”的话,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其 根据和道理的。 3.学《诗》有助于孔门弟子增长知识、发挥才能,是孔子 诗教的重要方法 孔子说过,学《诗》的好处,除可以“兴”、“观”、“群”、 “怨”、“事父”、“事君”外,还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从语言的角度强调学《诗》的 重要性。孔子在门生如何学《诗》问题上,有自己的一套要 求,即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上得到某种启迪,至于诗本身的意 义是什么并不重要。正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的那 样:“语自人,心眼迥别,断章取义,以该全诗,千古遂不可磨 之;然与此诗之旨则无涉也。”这种断章取义、赋诗明天的做 法,既然为孔子所提倡,必然为弟子们效仿。有些人是以学 生身份向老师汇报读诗体会,如子贡、子夏:有些则是以老 师的身份给弟子做示范,如曾子的一席话:“曾子有疾,召门 弟子日: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醚 薄冰。” 学《诗》怎样为我所用?这是孔子诗教方法中的重要一 环。孔子关于《诗经》的言论,基本上不是论诗歌创作本身的 艺术规律、艺术特征及其作用、价值的,而是指导门人如何 学《诗》、如何按主观需要去用《诗》、引《诗》,以致出现赋诗 断章、借诗明志、各取所需的做法。 由此可见,孔门诗教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即通过《诗》 来进行道德教化,为弟子们将来“达政”、“使于四方”打下思 想基础;与此同时,为适应当时官场的“专对”风气。孔子要 求弟子熟悉《诗》三百,学会用《诗》、引《诗》的本领。归根到 底,是为了达到“事父”、“事君”的目的。 三、乐教与诗教 孔子非常推崇音乐教育。他的乐教思想根源于其伦理 哲学理念,以及生活中以人为本的艺术精神。孑L子从音乐学 习中体会到由“曲”而“数”、而“志”、而“人”的递进层次。这 便是“成于乐”的育人依据。能育人的音乐必须是“尽善”“尽 美”的音乐。“合于仁”、“合于礼”谓之善:“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的“中和”谓之美.这样的音乐才能引领人们向上提 升,达到人格修养的完成。孔子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乃是最 高的艺术境界,也是自由的审美的人生境界。乐教的最终目 标是获得道德与艺术统一。 1.乐教的根本在于育人。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占有 中心位置,他一方面继承古代“以乐、德教国子”(《周礼·春 官·宗伯》)的乐教传统;另一方面在“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 中,积极实践,开创了“礼乐”的新精神。孔子乐教的对象是 人,乐教的目的也是人,乐教的根本在于育人。孔子曾亲自 学乐,在学习的过程中探求并关注“成于乐”的人格主体。孔 子通过自己学乐的体会,认识到音乐育人的巨大作用。孔子 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一个人没有“仁”的要求,没有内心向善、修养自身的要求. 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正如《乐象篇》中所说“德者, 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 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 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 唯乐不可以为伪”。以“道”、“德”、“仁”为体.“艺”的境界自 然就丰富和高尚,“成于乐”的目标才可以实现[41。 由此可见,乐教作为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并非以传授 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与诗教、礼教的宗旨一致的,“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乃是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的 教化。乐教有其特殊的教化功能,故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修 成离不开乐,“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2.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是美与善的统一。 美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的“美”是通过音律歌 舞形式所表达的某种意味,但当美与善共同体现在音乐中 时,二者必然是浑然一体,即音乐中“仁”的精神内涵、气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鄂州大学学报 第13卷 意蕴与音调声律完全统一,孔子将这种统一,集中为“中和” 二字,“中和”也是孔子音乐“美”的标准。孔子音乐审美思想 中的“中和”是与其“礼乐”思想为基础的,<乐记》中有关 “和”的论述也体现了儒家居于“礼乐”思想的审美观。 3.孔子的乐教思想是至高的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和道德境 界是紧密相联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对生命局限不 断突破、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圆善自由”的境界。因此,在他 的乐教理想中,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该只停留于世俗 的自我完善,而要上升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 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孔子关于人一生的生命成长与人 格完善有这样的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为政>)这段话虽是以年龄时段提出的人生修养 阶段性进升,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人格修养的不同层 次,当人格修养达到“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也就进 入了“圆瞢自由”的至高境界。 4.乐教与诗教的联系。中国最早关于音乐的理解实际 上是与歌谣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乐救,实际上是诗教。孑L子 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自己谈到音乐时确实不是个外 行,如:子语鲁大师乐,日:“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 之,纯如也,嗽如也,绎如也,以成”。他尽可能用准确的词语 形容音乐之声,而不曾谈到音声之外的东西。但后来人们解 说孔子的音乐思想时,却有许多是强加于孑L子的。比如: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的解释,得 出《论语》乃至以后的孔门系统,都重视一个“乐”字的结论, 来说明孔门音乐思想所追求的“道德理性人格”,实在难以 顺理成章。《论语》里与音乐或礼乐有关的语录共15条,孔子 甚至不用音乐来类比政治。而后人对这15条语录的说解,牵 强附会处不胜枚举。这种种牵强附会。正是“多恃前言以 为谈证”的结果。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未直接向 <论语》发难,显然并不是因为他未读过《论语》,他唯一 诘难的是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的教条嘲。归根 结底,三位一体“乐”的教化作用,终究还是要通过语言 艺术传达给更广泛的大众,哪怕你五音不全,哪怕你五色 不辨,只要你是一个具有语言交流能力的人,你就可以接 受教育。很多乐调由于其附加的歌词而获得了音乐之外的 意义及价值;反过来,很多语言概念又由于音乐的感染力 而凸现出该概念本来不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反复使用而获 得了约定俗成的价值定位。 总之,<诗经》对孔子“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 “乐教观”在诗教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 点和功用观。诗教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通过《诗》来进行道 德教化,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肯定其社会作 用,强调诗教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 务。诗教观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世致用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马银琴.孔子诗教主张及思想渊源田.文学评论,2004(5). 【2】殷光喜.诗经与孔子诗教[J】.’中州学刊,2005(1). [3】周满江.诗教与乐教看孔子美育思想田.桂林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曾红军.诗教观探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5】陈望衡.孔子诗教论田.益阳师专学报,2005(4). (责任编校:潘倜滋) A discussion on Kong Zi S poem education view PAN Ping—an (Management Department,Ezhou University,Ezhou,Hubei 436000。China) Abstract:The poem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cient social life in our country. Kong Zi poem education which takes the Book of Songs as a copy and includes the education Of ceremony,principle,morality and activity is highly judged by whole society.Some scholars hold diferent viewpoints on it.Th is paper makes brief statement about the poem education S formation,efect and feature in order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bout it.This paper叽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the origin of the Poem Education,the Bok of So ngs and the poem education,the po em education and the music education . Key words:the origin of the poem education;the Bok of Songs and the poem education;the POem education and the mus1‘c educatio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