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位计算机科学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会,发现与我们社会科学的博士论文proposal答辩有同有异。
先说差异处。该学生已读(他们叫“做”,更准确)了四年,从所做过的N项目中挑了三项,组合成博士论文的内容,这些项目都是在替教授做大项目中由学生自己延伸出来的子项目,都已完成或已有成果,博士论文的任务是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整合。所以现在开题,如通过学生计划6月份答辩论文(3个月后!)。当然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太赶,建议12月份答辩(也只有9个月)。总之,他们是“先做后开题”。
我们是倒过来的,“先开题后做”,先用几个月写一个proposal,然后再化几年时间做研究,最后写成论文。当然这种体制的好处是对所选课题的价值有基本保证,避免学生盲目走进一个死胡同。问题是如果学生事先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积累,无法保证所选课题的可行性。同时,也许更经常发生的是,因为没有研究积累,所选课题的价值在后来的研究中往往也无法真正实现。
我现在回想自己的博士论文,其实也是“先做后开题”。在Indiana读(不是做)了三年书后,形成了一个有关中国传播效果的理论框架,原本计划做一个调查来验证,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就从自己和其他朋友以前的十来个调查数据中找相关变量做了一个“二手数据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从开题到答辩,9个月完成,接着就去UConn上班了。委员会成员没有人认为我没有第一手数据是个大问题,因为我已有足够的数据采集经验。
其实最近两、三年来,我已经认识到现在学生的经历和我不一样,开题前毫无实证研究经验、更不用谈数据积累。所以在他们学习一开始时,我会建议他们不必多想proposal(想也白想),先做几个小项目再说。不管有关无关,不做你怎么知道其中的深浅?潜力?可行性?你的兴趣?等等。当然,限于学校的规定(12月之内必须交proposal),他们在开题前的“试工”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交proposal的期限放宽到24个月,我相信他们最后选的题目更有价值也更可行,也许就是已做的项目之整合或提高而言。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老电影《李双双》,其中的男女主角是“先结婚、后恋爱”。有点搞笑吗?博士生论文先开题后研究不就是“先结婚、后恋爱”?
好了,讲讲相同之处。大家对那学生的评论意见,主要是“太工程、理论性不强”。如果将“工程”改成“实务”,不就是新闻传播学论文中常见的问题吗?任何人在将自己四年中做过的事情加以整合时,难免会掉进入这类陷井中去的。学术研究就是学术研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