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客的思想灵动来的更多一些
2007-02-10 Tom
都说Web2.0的一个核心特征是驾驭集体智慧(Harnes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Web2.0的社会性软件让更多的人们参与进来并贡献内容,从而带来整个互联网的活跃,通过博客,我们可以接触到他人的思想,智慧的互联由此成为可能。 麦田在他的《博客即媒体》里对“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这句出自毛向辉的被cnblog用作压题语的话发出质疑。指出: Blog需要“持续更新”作为必要条件,但没有任何方法让普通网民持续更新,所以结论是:普通网民根本不需要blog服务。他把“交互性”、“文字能力”、“持续更新”认为是横在用户面前的三座大山。 我一直都认为中国人并不缺少书写的能力,古人通过诗词散文抒情言志,今人大多数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可能不识字的人还存在不少,但并不代表他(她)没有表达的需求。 可为什么在写博客的事情上会出现卡壳,我想原因更多出在事情本身之外,比如是否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来激励人们写博,人们的情感等需求是否得到很好的满足,人们是否能把投入到Web2.0互联网与他的个人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今天人们依然在网络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和选择中,两者并没有和谐统一起来,何时网络与个人的生存提升等息息相关的时候,人们的投入程度才会更高。 说这些似乎太远了,我们仍然可喜的看到,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互联网这个网络社会里,虽然不少人的现实社会压力依然存在,甚至吃饭问题都未能很好解决,但其热情依然不减。 这个数字绝对不会少,而且这些人已经为这个网络社会贡献了许多的智慧,并为其他人所获得,网络效应已经显示威力,这是以前任何阶段都没有达到过的局面。 要精确的把个人的思想表达和描述出来,使其能通过合适的形式(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在互联网呈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还是是困难的,但个中原因是当前互联网及其技术的不完美造成的。 可以细想一下,当我们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通过文字,博客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笔头能力有多强,写出来的文字就有多精彩,但同时可能我们还需要附以图片来增强效果,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图,把它的地址复制下来,插入到博客里,或者截取一些图,通过绘图软件(比如画图、Photoshop、思维导图等)进行编辑存储,或者通过绘图软件把脑图通过合适形式绘制出来,完成之后还要再上传到网络(现在我们都知道使用flickr,或者使用博客服务本身的上传图片文件功能),这样博客才可以链接出来……这整个过程,是一种体力活和脑力活,更是一种技术活,这些技术上的要求完全可以消磨了许多人的热情和动力,更何况,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在了无谓的点击鼠标上了。 我们现在只是认识到,不能等到技术完美了再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忍受了许多东西去坚持这样做了。
Dion Hinchcliffe一年前写了驾驭集体智慧的五个有效方法,(January 17th, 2006 原文:Five Great Ways to Harness Collective Intelligence),Dion Hinchcliffe是通过案例给某些人提供建议,其实对于每个用户来说,同样需要掌握这些驾驭集体智慧的方法,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用户驾驭集体智慧的能力越强,其思想的灵动越多,用户借助工具把思想呈现出来的能力越强,整个互联网涌动的智慧越多…… 我们呼唤一个良性的和谐的而且是简单的互联网生态社会。
-------------------- 1) 作为难以再生数据的集中地。 2) 把集体智慧检索出来。 3) 触发大规模的网络效应。 4) 提供一个通俗的分类模式(Folksonomy 标签分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