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效率的一般原则 2. 态度比方式更重要 3. 关于读书 4. 小心你的电脑 5. 组织起来的学习 6. 思维与理论 7. 科目的特殊性:(文商理法哲史医工) 8. 使你无知的概念 9.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重点与学习方式 10. 学习的层次 11. 学不来的东西 1. 学习效率的一般原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大师开悟。” 杀进名校,杀不进名校就杀进名校附近的学校,杀不进名校附近的学校就杀进名校所在的城市。 2. 态度比方式更重要 很大程度上我们不原意学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3. 关于读书 在读书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读书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弄清这本书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否则一个人是很难带着自己的灵魂与思考,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精力投入到一本书的阅读当中去。 读书前最好能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作者的身份与背景?作者写书与出版社出书的目的与意义?作者何以可以有这方面的见解?从书的目录中去找出作者的思维的逻辑? 读书中要关注,作者的立场与角度,作者的思维从哪里展开,问题是如何被提出和引发的,问题又是如何被思考与被解决的,作者的思维与一般的思维方式的异同,作者何以能得出结论,举例是否牵强肤浅等等 3.1经典读物的阅读方法 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记下来。 2、辨析书中的名词、概念 3、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理论发生发展演绎和传承。 4、力争把每一段归纳出基本观点和思路 5、将书中提到的重要的同类概念或的事物做比较 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 7、书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 8、仔细理解研读典型案例的启示,用意。 9、力争多问点为什么,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10、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 对于经典读物来说,所作读书笔记比原著的字数还多是不足为奇的,经典读物少于2遍阅读是很难吃透其中的观点和思想的,因为人的思想最终能不能和他人拉开档次,要看能不能读懂经典读物了。 3.2书的来源 有人相关专业人士介绍为好,最好能先看到书评,这样你可以带着别人的观点,带着你的批判进入阅读。 3.3书的种类 教科书,中国的教科书大多是些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写的,教科书的编写目的在于把没有争议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一般的新知识在2-3年会出现在书上,5-6年会编入教材,8-9年会被大学选为教材。 经典读物,一般大师的书都可以称为是经典读物,能够读懂这种“大家”的书,就可以给大家写书了。否则只看那些“成功”人写的书,就只能沉迷于别人的成功之中。 有信息的书,很多杂志和报纸,上面文章价值一般不大,但是信息比较及时。 4. 小心你的电脑 电脑是一个加速器,不是加速你成长就是加速你堕落,几乎不存在中间状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购买电脑前切记要评估自己承诺的兑现能力,自己是否可以说到做到,是否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初衷,自己是否抵制住外界对自己的影响。 5. 组织起来的学习 整个社会都是处于有组织状态的,只有学习状态还停留在单兵作战的状态,一流学校未必都是老师的功劳,学生彼此之间的折磨才是最大的动力,要善于把身边的学习与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组织状态下的学习力量,制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 思维与理论 解决问题是靠我们的思维,不是理论,理论和结论都是以往的事情,现实的事情在理论中是找不到的。我们不是要用理论和结论去应对现实的问题,而是用理论来历练自己的思维,最终问题的解决是靠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理论更重要的是把握作者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作者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是如何切入问题的要害,建立相关条件,把问题解决,推出结论。作者是如何可以产生这样的思想,作者是如何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形成自己的见解远比,接受已有的结论更为重要, 当我们我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当我们面对现实问题要把这些知识全部放下,就像一个孩子小学生一样,去看待一个陌生的事情,利用我思维的洞彻力,去洞穿问题等本质,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然后调动我的知识体系去思考,在更深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个事情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但不直接把知识拿来,套用现实的东西。 背景知识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使我们的思维规模称开了,使我们可以以一个多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使我们总能透视问题的本质和现象的联系,加上用历史的和逻辑的去看待一个事物,总能还事物一个本来的面目,从而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7. 科目的特殊性:(文商理法哲史医工) 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存在的巨大差异, 8. 使你无知的概念 使人无知的正是那些人们所熟知的概念 9.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重点与学习方式 小学以前高中学生阶段 10. 学习的层次 11. 学不来的东西 我们很多时候学的是概念和逻辑,这些概念和逻辑能否回到现实本身那是另外的概念,在理论上听起来很合乎逻辑的事情,现实的结果可能会很荒唐(例如两个经济学家吃狗屎的笑话)。 理论上貌似符合逻辑的事情,在现实中不一定行的通,现实中很多主体,没有具象的一个人个性,价值取向,当我们总结和抽象理论的过程,如果把具体的每个人的个性放上去的时候,就很难得出一般意义上的结论,因此它要抽象,一抽象就把人心理的复杂过程省略了。 所以一定要做一个转换。把理论上的东西当成一种思维,去练就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实是由很多人构成的,有欲望、有冲动、有价值取向、有行为方式和习惯。这些是必须尊重的。 还有很多带有创意性的东西,带有天赋性的东西,往往是学不来的, 12. 老师 切忌盲目的听信老师的所讲所授,听一个老师的课之前,要事先搞清楚老师的水平,老师的知识结构,主攻和擅长领域,老师的经历与阅历,授课特点,专长发挥的状态,——形成一份对于老师的主观评价表,以建立对老师的信任,以便于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老师的特长上,排除老师的信息干扰。 13. 评估自己的学习速度 可以经常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以文字或文章的形式得以保留,看看有多久有想毁掉自己以前的文字的感觉,若能较快的有此感觉,可以见接的证明自己的学习效率较高。 14. 学习效率的大敌 精神不集中,是学习效率的大敌,要仔细的寻找影响自己精力不集中的原因,力争全部排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记笔记可能是最大的分散精力的原因,可以用录音的形式,课后以待整理。 15. 脱离正规的教育体系 什么时候可以脱离正规的教育体系? 第一形成你独特的高效率的学习力与学习方式。 第二完成一个总体的学习规划,去培育与形成你独特的学习力与学习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