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重来:被遗忘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写在《卢作孚乡村建设研究》出版之前 - 风雨故人来 -...

 昵称16239 2007-02-16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声势浩大,但那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一千多个实验点,主要是集中在交通相对发达,信息相对通畅,地势相对平坦的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

然而谁能想到,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也正开展着一场别树一帜的乡村建设运动。由于它地处偏僻,相对闭塞,在当时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年代,影响力自然不如晏阳初、粱漱溟的乡村建设,但它却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一个,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完整的历史记录。而其主持者,竟是一位实业家、旧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总经理,被誉为“中国船王”的卢作孚。

1927年春,民生公司创办还不到两年,卢作孚出任了北碚峡防团务局局长,由此开展了轰轰烈烈、卓有成效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所谓的嘉陵江三峡,是指嘉陵江自北向南的三个峡谷,依次为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当时的峡区,跨嘉陵江两岸50余公里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共48个乡、镇。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加上地处四县结合部,属“四不管”之地。因此,这里社会混乱、盗匪横行、农业凋敝、民不聊生。作为峡防团务局,它本是一个维护峡区治安的联防机构,卢作孚却利用这一机构来组织实施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这打破常规的组织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卢作孚卓越的创造才能。

卢作孚既是乡村建设的实干家,也是乡村建设的理论家。他撰写了《乡村建设》、《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两篇文章,对乡村的地位、教育、经济、交通、治安、卫生、自治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明确指出,他在峡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宗旨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要把三峡经营成为一个灿烂美好的乐土,影响到四周围的地方,逐渐都经营起来,都成为灿烂美好的乐土”。也就是说,卢作孚虽然身在偏僻闭塞的中国西部嘉陵江三峡搞乡村建设,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是想为整个中国搞一个“乡村现代化”的样板来,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理想。

最引人注目的是,卢作孚还提出了以“吸引新的经济事业”为主的建设方针,规划了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蓝图。在这个蓝图里,他不仅因地制宜,规划了峡区矿业、农业、工业、交通的发展计划,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划。对峡区的教育发展,他要求达到“学校有试验的小学校,职业的中学校,完全的大学校”;对峡区的百姓,他要求“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对峡区环境,他要求达到“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总之,他要把嘉陵江三峡不但建成“一个生产的区域”,还要建成“一个文化的区域”和“一个游览的区域”,以实现他“乡村现代化”的主张。

为了实现这个蓝图,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里,他在峡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农场、电站,创办学校、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医院,规划城区,扩宽街道,绿化环境,建立公园、运动场、俱乐部、报社,开办农村银行等等。尤为突出的是,他在峡区创建了以“中国西部”命名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了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现代化纺织厂——大明纺织染厂;建设了川东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短短十几年间,就使峡区的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场建设成了一座海内外知名,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的美丽城市,成为早期中国西部开发的典范。

卢作孚认为“中国的弱点只在没有走入现代,没有完成现代的物质建设,没有完成现代的社会组织,没有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去完成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而在中国西部,就更显得落后、保守和闭塞。正因为如此,他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与当时在河北定县、山东邹平等地由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主持的乡村建设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在关注和实施乡村教育的同时,更重视抓经济建设,抓现代文明建设。如他在峡区开展现代生活运动,要求“凡现代国防的、交通的、产业的、文化的种种活动当中有了新纪录,机器或化学作用有了新发明,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必立刻广播到各机关,到各市场和乡间”,凡是“今天世界的、中国的、四川的乃至三峡的消息,举凡大众应得知道的事件”,都要及时广播出去,让峡区人民知晓;他甚至在峡区民众俱乐部放幻灯片时,亲自手拿话筒,为峡区百姓讲解屏幕上出现飞机、轮船、火车等。他要峡区的工厂、学校、机关到节假日一律开放,欢迎老百姓参观。卢作孚的苦心,就是“一方面盼望这许多事业成功;一方面盼望乡村里的人们对这许多事业有一种认识,认识生产是应这样变成现代的”。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使嘉陵江三峡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36年,即卢作孚乡村建设进行了10年时,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来到了北碚。北碚的大变化,使他惊奇不已。他万万没想到“八、九年前,满地是土匪”,“简直是一片土匪世界”的北碚,如今竟“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福地”。他欣喜地看到峡区里“所有文化、教育、经济、卫生各项事业,不上几年,建设得应有尽有”。为此,他感慨万千,说:“历史是活动的。有许多‘人’昨天是无名小卒,今天便是鼎鼎名流。‘地’何尝不是这样呢?诸君从普通地图上找‘北碚’二字,怕找遍四川全省还找不到,可见这小小地方,还没有资格接受地图专家的注意呀!可是到了现在,北碚两个字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方很少知道,就知道北碚。与其说因地灵而人杰,还不如说因人杰而地灵吧。”他钦佩“现今大名鼎鼎、公认为建设健将的卢作孚先生”,认为卢作孚的精神,“是耐苦耐劳的,是大公无私的,是谦和周到的,是明决爽快的,是虚心求进的,是富于理想而又勇于实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卢作孚作为一位实业家来主持一方的乡村建设,与作为学者主持一方乡村建设的晏阳初、梁漱溟在思维、视野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他更有经济头脑,更具务实开拓精神。他的建设模式是: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

注:
1,《卢作孚乡村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2,刘重来: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首届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科研成果6次获省、市人民政府哲社优秀科研成果奖。
卢晓蓉女士提供,曾载于2007年1月31日《中华读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