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休止的文字处理,让我的脑袋疼了又疼。本指望赶快将那堆积的工作做完,留些时间整理乱乱的心情。罢了,休息一下。回圈看看,品读圈友的所思所想。偶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在快速跳转的网页间一闪。疾停鼠标,没错,是那个熟悉的名字。接连点了几次后退,眼睛在屏幕上仔细查看。有些兴奋,或者准确点儿,该是紧张。“唉,同名的人多了,或许未必是老师呢。”我这么对自己说,还是快速地搜索着。
打开网页的瞬间,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网页上醒目的图片,熟悉的面容。我竟然在这茫茫网海,邂逅了我八九年前的老师。这是真的吗?可是,图片上熟悉的影子,让我明白,我看到的没有假。迅速翻阅上面的文字,没错,是当年的老师。多年不曾见,也没有什么消息。偶然相见,却见了个全面。师母、师妹都在上面,还有好多年不曾有机会看到的文字。
意外的同时,有种交织的情愫。很想知道,久别的恩师,是不是还好。翻阅网页上的文字,一篇接着一篇。好高兴,还是当年的文风,还是不一样的视角,只是文章更值得人思考,语言也更值得玩味。还是那个勤于生活,勤于耕作,勤于追索生命的意义,也勤于修身养性的老师。我又在这里看到了他对佛学点点滴滴的诠释。或许,只因为我独处这个远离家乡的城市吧,多年后师生的情感,似乎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故乡人的情谊,一种淡淡的温暖。我在简洁淡雅的文字中,找到了当年的老师,当年的自己,还有当年和自己一起紧随恩师的指引一起打拼得同学。
记得当年的自己,喜欢文字是真,不喜欢语文课也是真。总感觉老套的课文分析无聊至极。若不是为了那该死的考试,我想,我是不会去学那分析的方法,和那公式般的用语。虽然成绩往往不算很差,但是上课说不上什么兴趣,只是一项很纯粹的任务。然而,这一切,在我投师老师门下之后,慢慢地,改变了。虽然还免不了那些分析,毕竟是要考试的。但是,分析的时间少了,我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多从未听到过的,课本上不可能有的东西。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诠释,本来就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记不得这话老师是否说过,但是这道理,我却一定是从他身上得到证实的。颇有些日子搞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去理解一篇文字。有时候,困于这样的问题,我甚至怀疑自己的思维是不是很古怪。但是,那个时候明白了,自己的思维很正常。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只是特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要求。我们作为学生,不得不按这既定的模式接受教育,却也绝不能让这样的教育将思想牢牢地束缚。于是,可以比较自如的拿捏为考试的练习和为学习的练习之间的差异。听课,不再是一种任务,而变了消遣。
那时,开始了解一些佛学的故事。虽然我不是一个信徒,却很喜欢在一个人的安静中玩味零零散散接触到的佛学教义。感觉里面的好多东西,实属人类文化的珍馐。或许,这一点点的喜好,也得益于这位老师吧。毕竟,最初了解那些佛教的故事,是在他的课堂上。
还记得,那时的老师,曾以他独有的文学才情,为班里的一部分同学做过一些小诗,作为给大家的评价和告诫。有幸我是其中的一名,得了四句诗,有些懵懵懂懂。是老师在一次自习课上,给我逐句解释。永远不会忘了,他在释最后一句义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有些时候,人不可以太相信别人。把大家都想得很好固然没错,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警惕不可少的。总记得他那个时候复杂的眼神。我知道,作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雕塑师,老师给学生传递的,应该是所谓真、善、美。然而,我懂老师的良苦用心。不懂得现实的人,是无法在现实中生存的。我不知道这些年来,我当时这个很要命的弱点,是不是改了些,哪怕只是一点点。但是,那句劝诫,那四句诗,想必会与我自己共生死了。
……
星星点点,犹如昨日。然时光荏苒,年华飞逝。早无缘聆听谆谆教诲,不得不从师于这从不讲人情的现实了。生命的航船一次次触礁,却从未有人给你半句提醒的日子里,更思念当年的岁月,曾经的恩师。偶然相遇,似解了这些年来丝丝缕缕的牵念,却又多了份感伤。时过境迁,一样的人,却是不一样的心境。好在图片上,文字中,老师一家似乎还算安好,才有几分释怀。只不知照片上没有看到的另一个师妹,是不是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