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keso博客文章发表数量变化想到的……

 非常主体 2007-03-27
 
从keso博客文章发表数量变化想到的……
 
2007-03-23 Tom

     Web2.0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用户贡献内容,这个内容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智慧。

     Web2.0正是因为提供了让用户展现智慧的理念和技术,也带来了广度的分享和深度的交流,互联网才变得如此“可爱”。

     我一直把Keso当作Web2.0里智慧型人物的代表,当然他也是互联网的代表,博客的代表,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博客涌现。

     Keso肯定是有智慧的,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的经验和认识方面,这些智慧都藏在他的脑袋里,他的博客是人们得以领略他智慧的主要途径,他要是不写文章,恐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就在keso宣布离开donews后,我心里就一直想着一个问题,keso会否继续使用donews那个博客,会否继续写文章,其实我关心的就是,他是否会继续发布他的“智慧”。

     后来发现他还是写,但是数量锐减。

     今天很“无聊”的把keso博客文章发表数量作了一个分析:

     Keso这个博客开始于2003年12月,04年达到高峰,共发了1049篇文章,平均每天接近3篇,以后每年逐年下降,05年为816篇,平均每天2.3篇,06年为473篇,平均每天1.3篇,07年三个月共写了45篇(截至今天),平均每天0.5篇,也就是不到一篇,2月份宣布离开donews后,keso只写了8篇文章。

     以下是一些统计数据图表----

     Keso三年来每年总发帖量的变化:

          见图:http://www./photos/cntom/431141455/

     平均每天发表文章数量:

 

年份

平均每天

2004年

2.9

2005年

2.3

2006年

1.3

2007年

0.5

 

     平均每天发表文章的月变化表:

          见图:http://www./photos/cntom/431141471/

         得出这些数据和图表并不是我的目的,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个人想法,供大家拍砖:

 

      “Donews是我的精神寄托。”

     “Donews给我的自由,我知道大概没有任何其他公司可以给我”

     “我知道,自由是惟一值得追求的东西”

     “同时我也很清楚,自由是一件稀缺的东西,所以它昂贵。”

    这是keso原话。

     因为有了这个自由,所以keso可以“游离在所有的漩涡之外,全然不知身处漩涡中的人们,到底在经历着什么。”,他也“几乎从未被施加过任何我不想承受的压力”

     而这所有的压力,是有人替他作了承受,所以他“在心底无数次地重复着,谢谢你,刘韧。”

……

     我很喜欢看keso写的这些话,我在想,可能很多人都有和他类似的经历,而且很可能是在相同的时间跨度里发生着,比如我自己。所以我对这些有着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仿佛他说出了我对某些事某些人某些经历的心声。

 

     Keso之不得不离开donews,并开始创业,说白了是一种做事的无奈,也是为了生计。

     正像他自己说的,只要每个月有1万块钱的收入,他就可以生活的很好。

     Keso原来的自由和他如今的不得不创业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存过程中都可能会碰到的。

     我惋惜的是keso因为忙于创业,或者一些别的因素(比如他现在可能需要用他的“智慧”为他带来收入了)而不再写那么多文章了。

     我想到的是,很多的博客的写与不写,除了其他因素外,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些现实问题在困扰。

     至少我们现在看不到keso几乎每天一篇文章了,虽然他每天写的内容不见得我们都仔细的阅读,不见得每篇文章都有我们感兴趣的点(keso站的如此之高,对互联网的了解和观察如此透彻,他关注的点我们未必会理解,所以未必有兴趣,所以未必会关注)。

 

     但是keso的确是国内博客的代表性人物,我希望这样的人物能够多一些,可现在就这样一个人物似乎要远去了。

     有时我有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些专业人士或者说其它的一些正在贡献着智慧且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士,我们在喜欢看其文章的同时,也许在某些时候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就是希望他们的博客更新不要太快了。我们需要慢慢咀嚼。过于频繁的更新速度,的确会让人接受和消化不了,而且会产生压力,因为看不过来,但又舍不得不看。这可能就是信息过载问题吧。我在这个博客开通后的第一篇文章写的就是信息二次爆炸的。

     现在keso写的少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物以稀为贵,浓缩就是精华,但是keso写的少不见得他推出的就是精华,keso脑袋里的精华应该多了去了,但现在的精华很多都要成为他生计的资本了。

     难道这是Web2.0时代那些贡献智慧的人们的宿命?

     如果贡献智慧的人都为生计去了,或者因为为生计而少了智慧人物的诞生,那真是一种遗憾了。这个互联网,这个所谓的Web2.0还能变得更鲜活吗? 会不会洋溢的不再是智慧,而是铜臭,当然我所指的并不是智慧人物,他们仍然是他们,他们仍然有智慧,不同的只是这个智慧如何被分享、驾驭。

 

 ----------------------------
       非常主体-非正式学习  【学习 无处不在】    
                                         未来风暴学习社群       点击了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