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一直瞧不起不会骑射只会享受安逸的汉人,也自始至终未把南宋当作是强劲的对手,在其刚起兵时,他一直视金人为其最强劲的对手,只是金兵让他失望了,中原一百年的生活早已消磨了女真人尚武的风气,居庸关一役金兵大败,溃不成军,而后成吉思汗占领金朝中都,金人只得向其纳贡称臣,随后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对手,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遭遇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直至他死时,他也不会料到,他最轻视的汉人会是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他的儿子窝阔台根据他临死前的战略部署,开始灭亡金国的 金哀宗的哀求 早在汴梁陷落前,金朝皇帝哀宗就辗转逃到蔡州,此时,曾受尽金人羞辱的南宋与蒙古达成协议,双方联盟合围蔡州,灭金后,蔡州一带大片 南宋的北伐 在灭亡金朝后(1234年),蒙古军主力北撤,而南宋的宋理宗刚刚亲政一年,急于光复中原,下令宋军趁蒙古无暇南顾,开始北伐,以收复 第一次蒙宋战争,蒙古遭受重大挫折 1235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刚开始,蒙古军就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军事进展缓慢,直到第二年才有所突破,西,东两路军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抵抗的宋军有些招架不住,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宋廷则受到极大震动,派大将孟珙救援,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从而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至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今 蒙哥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虽然后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也只两年就死了,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直到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稳定了地位以后,就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并着手制订亡宋计划。 为避开长江天堑,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张,从
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汗命丧 第一次蒙宋战争结束后,抗蒙名将孟珙,杜杲相继病逝,实乃南宋一大损失,而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后,于1258年发动了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 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是三路军的主力,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顺利,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妄图攻占重庆,合州位于重庆北边门户,抗蒙名将孟珙曾在这里 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双方签定议和协议后,忽必烈便率蒙古军撤退争汗位去了,至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但贾似道私自与忽必烈议和,为以后埋下了祸根,蒙古内乱与南宋奸臣当道。 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汗位打了起来,12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 蒙古内乱本来是南宋的好机会,可是南宋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奸臣贾似道本是市井一混混,凭借外戚身份,竟位极人臣,专横跋扈,在鄂州前线,本来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动权的,而贾似道竟私自与忽必烈签定对南宋极其不利的和约,回临安后,其又编造打败忽必烈的谎言,更博得皇帝的信任,贾似道此人外强中干,表面嚣张,内心非常惧怕蒙古人,其残害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一些抗蒙将领都被他关进了监狱,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更是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而他还大肆启用一些只会拍马的庸人。 趁蒙古内乱和贾似道营造的太平气氛,杭州的君臣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岂料大难即将来临,南宋之亡,始于贾似道, 襄樊保卫战 忽必烈在平定李檀叛乱后,于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从而结束了蒙古4年的内乱,而反观南宋,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名将被杀,军政日趋腐败,于是,忽必烈将灭亡南宋作为头等大事,也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四川守将刘整见其他将领被害,为求自保,率所部向蒙古投降,刘整本为孟珙部将,深得孟珙所传,而其所部水师更是精悍,也因此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 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襄樊自1239年被孟珙收复以来,一直被南宋苦心经营,城防相当坚固,兵多粮足,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围五年,粮食已基本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破城,同年,南宋大将李庭芝派张贵,张顺率3000士兵,携带城内急需物资, 1273年,元军终于攻破了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自杀与城共存亡,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谢太后投降 早在1271年, 厓山,悲壮的决战,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 李庭芝在扬州虽遭元军围困,也一直不投降,后粮草用尽,于是突围,想去福州与陆秀夫会师,在泰州被元军打败,李虽被俘,仍不投降,最终被元军杀害,文天祥在江西的壮大引起了元朝的重视,元军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不敌,只得退到广东,后在广东潮阳被南宋叛奖张弘范抓获,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天祥至死不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和《正气歌》这样的光辉诗篇,最终,天祥也被杀害了。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端宗去世,陆秀夫又立九岁的赵昺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厓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此后,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残余的宋军和官员也纷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南宋抗蒙50多年,比他强大的金不到30年就灭亡了。如果拿南明抗清短短的20年则更明显了,可见南宋的防御体系并不单单依靠了长江天险这么简单, 为何南宋能坚持那么久,我总结了以下原因: 一,南宋的指挥官大多比较优秀,判断形势正确,指挥得当。能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去化解不利局面。且将才辈出,没有一将死国家灭的局面出现,这和南宋朝廷重视人才和宽松的 二,南宋的军事防御体系很有特点,以长江天险为中心,控制着两淮作为东线的缓冲,和水路交通。中路的襄阳为屏障,西面的大散关,和尚原。后期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他的防御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东路以控制水路为主,中路水陆都有,因此襄阳是重要的战略据点,沿陆路可以下江凌夺取渡长江的船只和控制渡口,并且可以封锁长江上游。沿水路可以顺汉水而下到达鄂州(武汉)。当然古代水路比陆路快的多。西面的重庆山城防御体系,利用多山的条件,建筑堡垒,切断交通。狙击了蒙军从西路的进犯,事实上最 第三,南宋的募兵制和归化人制度。不同于北宋的犯罪,囚徒为主的兵制,南宋的兵源主要来自于招募的志愿兵,朝廷每年化在招募的费用上就占了很大一块财政开支。通过招募的兵源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训练,这样就保证了兵源的战斗力。北宋的箱军基本上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边防军战斗力很差,优秀的士兵都集中在中央禁军,这是北宋的强干弱枝政策结果。南宋最强的是各边防大将招募的边防军,中央禁军不仅从战斗力无法于边军比,而且数量上也不多,如宋高宗时期,中央禁军才8万人,而仅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的兵力就超出这个数。之后的南宋各时期基本上沿用了高宗时期的政策。 此外,南宋朝廷也非常重视来自于北方的汉人流民,把他们统称为归化人。由于身体素质和民风的原因,中国古代向来是北方人打仗比南方人勇敢,南宋在扬州,襄阳,成都设立多个归化营,增强军队实力。并且通过归化人,招降在金或蒙的汉人将领和军队,达到反正的目的。 第四,南宋的民兵体制。民兵的作用就是动员全体人民作为抗击的工具,是把人民武装起来的一种组织,南宋出于军事威胁的现实,中国封建时期再也找不到比南宋更重视民兵制度的 第五,南宋非常重视武器 第六,南宋创造了很多以弱胜强的与时俱进的军事战术理论,并将之运用于实践中,比如刘奇的守城战就是多种军事战术的综合,包括城外河中下毒,城墙外制造排垒,道路中埋设地雷,地道战。火药的运用,夜袭战,迷惑战,心理战的结合。这种战例很多,具体的可以看《南宋二十四军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