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理小品:不要在悲伤中告别

 学海泛舟 2007-04-28
哲理小品:不要在悲伤中告别
谢友鄞

 

一个城市的历史不算长,也不算短;一个城市人的经历不会多,也不会少。在我们这片热土上,谁都不是从天而降,都带着自己的历史而来。但有两个城市,一个属于富人,不甘寂寞,生机勃勃,爱折腾;一个与穷人有关,闲适淡定,抱残守缺。

从这个意义讲,我是穷人。在当代社会,拥有从容心境,便 拥有一笔稀缺的财富。最近涌起进藏旅游热。我的几位有闲朋友,商量去西藏,看生态的西藏,宗教的西藏,有神的西藏,美感的西藏。尽管这几位仍处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自我陶醉的阶段,但他们迟早会去的。当然,乘新开通的火车。据说,往西藏去的车次,已经排满了,得等着。因为大家一窝蜂往那边跑,像赶集。而当地藏民,去朝圣的姿态最从容。藏民走出家门口,“哗———”,一个长头,五体投地,向拉萨方向前进。一路上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如果遇到河,他们会在彼岸将过河的这段距离,用磕长头补回来。从家门口到目的地,千里迢迢,一丝不苟,全部用身体丈量。从搞艺术的眼光看,这是行为艺术。但谁做得了?永恒的艺术,需要旷世从容。

藏民磕长头远行,一出去就是几年,以“年”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的人很多很多。我想,青藏铁路给西藏带去的,不仅有煤炭、石油、电器,还有时间和效率观念,西藏的经轮,从此要转快了。

但是,边远地方的生活,永远赶不上时尚之都。现代生活,又诞生了闪民。最早的闪民出现在美国,一个叫比尔的纽约人,用电子邮件召集二百多人,在百货大楼家具部出现。他们自称是住在皇后区仓库里的人,排起长队,来购买爱情垫子,把售货员闹得目瞪口呆。亚洲第一次闪民活动,在日本上演,很多人模仿《黑客帝国》中的特工史密斯,穿同样衣服,涌向东京街头,好像真要打世界大战。巴西某大城市,一百多名闪民,在闹市围成一圈,不停地转,同时掏出手机叫喊:“是的,是的。”然后鼓掌,迅速消失了。闪民有条规矩:传递快乐,不伤害任何人,进得去出得来,不留下任何痕迹。

据说,我国也出现了闪民,由一些半吊子艺人,各种粉丝和莫名其妙的小青年组成。但他们“闪”过后,发表演讲,接受记者采访。他们要名声。他们说“活着就得折腾”。

这使我想起一位在生活中低调,在舞台上折腾的著名艺术家。2001年,我在张家界机场,与石湾先生相遇。他当时任《作家文摘》报主编。几年过去,当时唠了些什么,大多忘记。只记得提起这位艺术家时,石湾先生说,他在大年初二去世了。他妻子也是名演员,为了不惊动大家,把丧事悄悄办了。后来在剧院宿舍楼布告栏内,张贴了讣告,有这样一句逝者遗言:“不要在悲伤中告别。让我们在美好的回忆中说声再见,祝大家健康、幸福!”石湾先生说,他看完这句话,掉下了眼泪,站在布告栏前久久不忍离去。

其实,论自然属性,据科学家说,人体中含有的脂肪,仅能制造七块肥皂,人体中含有的磷,可以制作两千根火柴头,人体中含有的硫磺,只能够消灭自己身上的跳蚤。关键是人体蕴含的精神。藏民一步一磕头,闪民一闪而逝,北京艺术家简短留言,这是不同的精气神儿,不同的人生艺术。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百味杂陈,令人不胜唏嘘!至于我,如果说折腾,不过是网络打手而已。我深居简出,坐在电脑前,记载下种种人生,保持我的从容心境,就像后人评说前朝往事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