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郭腾 2007-05-05

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科学教师现在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所要研究的方面有很多,本文从创设情境着手分析、论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一、创设质疑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前提。

 

二、创设交流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途径。

 

三、创设想象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空间。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创造性  前提  途径  空间

 

 

 

    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

        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刚刚出台的《科学课程标准》更是迫切要求我们自然教师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固有需要,即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自然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苏教版第十一册《电产生磁》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用导线缠在铁钉上,然后接通和断开电源,你发现了什么?就有学生对教材提出异议,认为电磁铁断电后仍有磁性,因为电磁铁断电后还能吸引大头钉。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进行再研究探索,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其创造个性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电产生磁》一课时,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发现了电磁铁具有磁力的性质,但对此也提出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在实验中各小组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钉数目会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如同平静的湖面中置入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更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猜测。可以说这时学生们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动物的进化》一课中恐龙灭绝的原因时,学生就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百花齐放,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有可能的原因,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学生对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不怎么了解。通过在小组实验中一起思考,一起动手,一起试着把本来圆形的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放在水面上航行一下;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空间。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事物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再造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地球引力》一课时,最后教师提出:“人如果奋力跳向空中,那会怎样?”许多学生就会谈到人掉下来。教师及时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学生说:“如果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像蜻蜓一样飞起来。”有的说:“如果在太空中的话中,人就会浮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有的说:“如果在月球上的话,人就会慢慢地掉下来。”等等众说纷纭,异彩纷呈。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同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了《从鸡蛋到拱桥》一课后,许多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就能从周围的动植物身上想到许多。鱼与船,鸟与飞机,蜻蜓与直升机,蜂窝与大楼……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正如《标准》所说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