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歌造字风波前台幕后解读

 linda1168 2007-05-10

谷歌拼音低级失误的由来,承认错误的幕后原因,及它可能预示的Google中国走向

 

对于一家仍处于本土化进程中的跨国公司,当关于它的新闻从纯粹的负面消息变成了争议性事件,这意味着什么?

这正是Google中国需要事实回答的问题。经历了舆论环境日渐苛刻的2006年(详情请于Gemag.com.cn参看《最长的一年》),Google中国终于获得了短暂而珍贵的喘息时机:它展开了以产品开拓市场的战略,并推出了一款用户数量相对巨大的软件——谷歌拼音——而这又给它带来了新的麻烦。

某种程度上说,麻烦并不在于事件本身。与搜狐的纠葛虽然在短期内让Google中国成为被指摘的对象,但这几乎没有损害到用户的利益,于是来自各方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大量用户使用着谷歌拼音。

真正的麻烦,是Google中国很可能就此陷入新的恶性循环:如果与搜狗的权益不能有效界定,Google在中国推出的任何一款产品都可能面临同样的“侵权”窘境。对于刚刚在产品战略上取得可见成绩的Google中国,这是必须对内对外做好的一个艰难平衡。

这注定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事件。它第一次证明了,Google这家美国网络业巨人,可以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出一款流行产品;同时,它也暴露了Google享誉全球的80:20的产品开发策略,在中国移植时遇到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在纷争频仍、缺乏自省与宽容的中国互联网业,Google中国成为了第一家明确道歉的公司。

原则问题

2007年4月11日,来自Google总部的三人调查小组进驻Google中国的办公室,调查谷歌拼音对搜狗输入法的词库抄袭事件。是时,距“谷歌”之名发布整整一年。距离上一条坏消息——前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于2006年12月31日宣布离职——Google中国只得到88天的安宁。

整次事件的起点,是4月4日Google发布中文输入法的4天之后,搜狐公司发布声明称,谷歌拼音抄袭了10个月前发布的搜狗输入法词库。当日,Google作出了言辞含糊的回应,称“该词库在试验阶段确实包含了一些非Google(谷歌)的数据源”,但第二天中午就发布了明确的道歉声明,承认自己的词库“确实包含了一些非Google的数据源”。

24小时间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如果说以含混表达实现不道歉目的是商界通行的游戏规则,道歉则承担着不小的风险:它很可能被认为是Google中国软弱、书生气、缺乏本土经验的表现,甚至,毫不意外的,一些海外媒体将道歉行为定义为“Google中国承认作恶”。是非论定后,有悲观者对本刊称,这是“Google的水门事件”:某个程序员的急功近利行为,体现了Google中国整体急切到近乎失控的急躁状态。言外之意是,如果有人应对此事负责,他应该是李开复。

而据至少两名知情人士称,做出道歉决定的,正是李开复本人。

这未得到搜狐谅解,在其后的声明中,搜狐仍态度强硬地要求Google对输入法“断腕”。在搜狐看来,Google抄袭的,是搜狗输入法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即使在Google中国内部,也曾犹疑:一部分人站在法律规则和中国网络业规则角度看,认为道歉会给公司带来更多麻烦,另一部分人士则倾向于遵守Google多年来的价值准则—在现实困境与公司价值观底线面前,李开复选择了后者。因此,在遵循法务建议发布第一封声明的短时间内,Google终于道歉:这意味着Google中国选择了被非议但仍坚持道德底线。

进退之间

当然,承认犯错,并不等于承认作恶。Google中国终于意识到,它在产品质量方面欠缺监控。

虽然Google从未就此事做出解释,但本刊多方采访获知,词库抄袭缘由复杂。Google中国有意开发输入法,可追溯到2005年底,在当时的计划中,如果做出一款优秀中文输入法,甚至可以把相关技术提供给Google在日本和韩国的子公司。但在员工并未到位时,这个工作就被无限期的搁置。直到2006年夏天,一些大学生前往Google实习,此事才终于启动。由实习生开发产品基础架构和模型,至少意味着一种风险:实习生离开时,产品移交需要大量的工作。

在当时,Google并非没有对具体产品开发的管控流程,但因每款产品各有不同,对于欠缺产品开发经验的中国团队,这并不是个轻易就能理顺的工作。而且,2006年下半年正是Google中国广受压力之时,绝大多数工程师的绝大多数精力被放在搜索质量的改善之上,产品的开发进程又必须按部就班,对于不少细节的考究就难以做到。即使转由专职员工接手开发,拼音的开发也只有一两名员工参与。

今年1月,本刊记者采访谷歌拼音的项目经理洪峰,他说自己的工作不是依照80、20原则,而是同时负责几款产品,时间分配“可能是50、30、10、10”。而他做的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是:“就像打游戏,血流到只剩最后一丝了。现在不是比较累,而是非常累。”

当时,问题也涉及到了对于搜狗输入法的看法,洪相当坦白的回答说:“那是个好东西,有很多对原有的输入法增强的东西,而我们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再上一层楼”——显然,这样的说法很难出自一个蓄意抄袭者之口。

另一个难以被简单论定的问题是,Google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家倾向于信息开放的公司:它的原型Backrub把整个斯坦福内网复制到一台存储器之上,在未得到相关版权时,Google就为图书搜索业务扫描了大量书籍,甚至因私自存储大量电视节目而与好莱坞结怨。去年底它所收购的YouTube也是以先侵权后寻求合作的方式发展。

在这样一家并不缺乏“拿来主义”文化的公司,词库的直接使用并不是一件容易敲响警钟的事情。更技巧地把握学习与版权侵犯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但无论如何,Google从来都不是一家为了避免侵权冲突而自行扼杀创新动力的公司。

输赢

如果谷歌拼音还证明了什么,那就是Google在中国的战略正在成型。

除了向总部证明Google中国在产品开发上的原创性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超脱了Google中国以往在本地产品开发过程中,针对百度的“见招拆招”架势。综观Google近一年本地化产品的成果:无论是地图、图书,还是热榜、移动搜索,无不带有与百度“分庭抗礼”的印记——在中国,Google被迫用这种方法试图直接挖取来自百度的用户。而拼音输入法的推出,则绕过了百度这个本土强大对手设置的前提,成为Google在华产品开发独立探索,“不被牵着走”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与百度非正面交锋的“围棋路线”,已被证明初见成效:仅参考Alexa的统计,Google.cn的日均用户流量一直攀升。

今年1月底与本刊记者沟通时,李开复曾做出2007年Google中国的“市场份额将会戏剧性增长”的承诺。目前看来,搜索结果的改善、新产品的陆续推出,甚或是与迅雷、傲游等形式灵活的合作,都通过google.cn日益攀升的流量,证明Google中国对此承诺的履行和逐渐迫近。

但是,新的问题已经浮现出来。围绕谷歌拼音的争辩说明,市场依然希望这家全球最富创新口碑的公司在中国的分部能拥有超越现有水平的创新贡献。李开复及其团队在中国能否赢得尊敬,最终仍取决于他们能否开发出一些超越预期的产品。对于尚在补课阶段的Google中国,这需要更多时间,更多运气,及更多的企图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