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语也有理语 语文天地网-学生天地-中学版

 w3322laile123 2007-05-16
景语也有理语
赵宪宇

人们都知道,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都十分强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么,景语里是否也有“理语”呢?不能说一切景语皆理语,但至少一般景语里也含有很多的道理,因为情和理本来也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语里有情,那么也肯定有理的因素。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强调景理交融,借景言理。

    北宋文学家邵雍曾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苏轼也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当然,宋朝人所讲的“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的“理”有所不同,宋人大量的写景诗文中所包含的理智和理趣,也不足以作为我们立论的依据。但古往今来,许多写景的名篇佳作,其“理语”的成分也都十分丰富。屈原的《离骚》和《涉江》中,大篇幅内容都在写景,被人们认为是抒发了千古之情,但悟透了其中内容之后,谁又能否认他写出的忠信被谤、奸佞获宠的千古之理呢?写景的文章在这里不多说。从以抒情见长的诗词来看,也让我们看到“理”的强大。杜甫《后游》中写道“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好像在等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的道理。他的另一首《秋野》诗云“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深了,鱼极乐,树林茂密,鸟儿就知道归来,用来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写景寓理的典型例子。古代诗文如此,现代作品更是俯拾即是。许地山的《落花生》,写景状物之后,得到的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至理名言。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写情又写理,《风景谈》更是通过一个个场景,饱含了丰富的道理。许多大学者如季羡林、钱钟书等等,也都是从身边的一景一物,抒写令人感喟的理。一事一物总关情,一事一物也总关理。

回头来看看中学生作文,写景状物的文章不少,但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实,如果不关注和把握其中所同样蕴含的“理”,所抒写的情感也往往是苍白的,空泛的。只有情理交融,才能感人至深。作文不仅要抒情,也要写理。而“理”是从景物中悟出来的,中学生悟理的功夫确实不够。实际上,从景中悟情容易,“悟理”则难。因为悟理,需要穿透事物,并且往往是在悟情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理”的。中学生作文中,缺少理,这与平时我们一味要求“情字当头”有很大关系。即使文章中,讲了一些理,往往又是坐而论道,纯粹是说教式的,显得缺乏张力。说让人坚韧、坚强,讲了一通大道理,似乎还不及描写一下悬崖缝中的一叶绿苗,让人有爱心,还不如写写池塘中那轻轻拂面的垂柳嫩叶。光有情的文章,往往显得缺乏才识和见地。而有情有理的文章,才能让人既感动又能得到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