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新主张 语文天地网-小学教师-

 w3322laile123 2007-05-16
好课新主张
吴东平等

吴东平:好课新说

有人把好课比作美女,认为评价标准不同,只是见仁见智罢了。我却想把好课比作橄榄,越嚼越有味。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是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改革伊始是有点苦涩的,但其后的收获又是回味无穷的。近来新“课标”也极力提倡综合性学习,报刊、杂志上也常提到学科的融合,甚至提到要上四不像的课,要求课堂融音乐、美术、数学、语文等于一体。这我做得还不够,但我也从国画中领悟到了一些值得语文课借鉴的地方。

一、预设是枝,生成是叶,相辅相成

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有人说备课是一种形式,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无实用,不备也罢。这话不无道理,但我想说精心地备课就是一种预设。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如果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又显得太枯燥,课堂缺少了一种灵气。这就需要用生成去点缀。课堂的生成,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有过程的生成。而生成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关注着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

二、课堂构思,注重留白

中国画强调“留白”。语文课堂也不应该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文章处理上,要把握住突破口、关键点,找到文中四两拨千斤的地方。用教师的精彩话语代替学生灵动的思维,这样的教育是可悲的。教师是导演,但决不能身兼主演,让全班学生去当群众演员。教师匠心独运,能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学生决不会受益。多留时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留下空白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思维和创新。

三、教师语言,疏密相间

传统教学教师讲授较多,一夜之间被教育界轮翻攻击、口诛笔伐,并冠上满堂灌的帽子。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们提倡辩正地来批判。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如何来把握这个角度呢?一句话: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些学生说不上、说不准、不会说的教师都应该讲,而且要浓墨重彩地讲。而那些学生自己能说的,或经过思考能解决的教师坚决不说,惜字如金。我们仍提倡用母乳来喂养新生的婴儿,而不是全脂奶粉。

四、学生表现,动静结合

我们讲“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两者不得偏颇。动多了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就少。静多了就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语文课应当说是一件艺术品,要注重虚实,要动静搭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

总之,好课应当是理性与激情携手,个性与共性并存,更是自然天成的课。有人把毛主席比作太阳,然而太阳也有黑洞。有人把桂林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而无价之宝和氏璧也有暇疵!真实才是好的,而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是有缺憾的。因此我想好的课一定是有待完善的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南日中心小学)

  

 蒋 岭:真正的课堂

对真正的课堂,许多教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当然,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之梦》中也谈到此事,他说:“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我认为有以下特征: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

以上的这六个方面不就是我们教师苦苦追求的吗?当然所有“六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此我们要注意这么一个概念:“心力”,它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基本力,它是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心力”系统包括情动力、意志力、自评力、调控力、注意力,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

1.情动力。学习的动力之一,表现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一种好学精神。所谓“动之以情”就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是有情感的,特别是小学生,更是感情丰富、真挚、热烈。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用生动感人的“情”去打动学生的“心弦”,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成功”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一席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是一个‘行’字,坚信我们的孩子能行。恰恰这一个‘行’字,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同大人一样,渴望得到赏识,渴望被瞧得起。”

2.意志力。意志力在能力的形成与实现中更加举足轻重。众所周知,“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一种意志的磨练过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到学生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听战斗英雄故事,特别是一些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儿童顽强斗争的英雄故事,进行培养;还可以结合教学、劳动等实际活动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和方法;还可以结合小事进行培养,如写字不认真,害怕上讲台等等。对于怯弱、自卑的学生,应多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应时刻提醒他们注意克服主观武断和盲目自信。

3.自评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明辨是非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自我评价。直至今日,在大部分中小学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长此以往,学生都习惯并安于这种方法,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从性,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新。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从各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自学能力的信心和决心。他经常给学生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具体事例,还有许多肯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型。学生认识一步步深化,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就架起了一座桥,学生学会了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并逐步成为教改的主动参与者,从而产生了远远大于教师和学生两个单个功能相加的合力。

4.调控力。调控力分为自我调整、控制与忍耐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加工、改造的对象。有见地的教育家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能够引发和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身上的自我教育的“潜能”是很大的,这种潜能是否充分发挥出来,要看教育者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像自己制定进步计划,自己写缺点、错误的“病历”,提高学习时间的效率,控制“三闲”(闲话、闲事、闲思)等等,使学生真正学会进行自我教育并尝到甜头。

5.注意力。当学生聚精会神地看书,专心致志地听课、记笔记和思考时,我们可以说这种现象就是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注意的分散,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上,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发生兴趣;当教学步入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并适当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趣味性的谈话等使之注意。有些人善于分配注意,能够轻快地同时做两件事,有些人却不善于把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事物上。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注意力分配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

 

 谢雄龙:新课程语文课堂还缺少什么?

一、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和语文训练

一位教师教学《神笔马良》时,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发言精彩,让全体在场的师生惊慕不已、掌声不断。可上课老师没被那些赢得热烈掌声的精彩发言而“感动”,倒是对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我要用这支笔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大加赞赏。对此,学生们大多惊惶失措,有的羞愧地低下了头,有的悄悄吐舌,表示自己没有猜中教师的“心思”,有的心灰意冷,有的哀声叹气……

看得出,这位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拓展”的目的不在于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而在于让学生响亮地说出自己的“远大理想”,为此时此刻的课堂增光添彩。有人说,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泯灭了学生的灵性,看来也不全是这样,扼杀学生创造性、泯灭学生灵性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学方式,而是教学思想。上例中那些发言精彩的学生虽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但却没有得到自己老师的认可,他们以后会如此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吗?

二、缺少真切的想象激发和灵性培养

课文《小伙伴》讲的是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临近结束时,有这样一段过程: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生1: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生2:如果同学有了困难,我们要主动帮助。

师:说得好!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3:一天放学的时候,我的书包破了,很多书都掉在地上,李雯雯、王元元看见了,马上帮我捡书,并帮我把书送了回家。李雯雯、王元元就像课文中的安东。

师:你主动发言很好,要是能像前面两个同学那样,只说出想法就好了。谁再说一说?

生4:帮助别人是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应有的美德。

师:你说得太棒了!

生5:有一次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有个比我小的同学没带雨具,他很着急,我就把我的雨衣给他用。等回到家,我的衣服全湿了。后来我明白了,帮助别人自己是要吃苦的,但吃这样的苦心里却很甜。

师:今天就说到这儿吧。

按理说,这个环节还是很好的,既体现了“教学对话”的新理念,又增进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可教师因其对“教学对话”和“阅读体验”缺乏基本认识,使其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教学对话是对话双方或多方在真诚的基础上进行的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建构意义的过程。真诚是什么,是尊重,是理解,是宽容。既然如此,那位老师为什么要劝导和限制学生的发言呢?阅读体验是学生将文本意义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认识相互交融进而构建新的自我意义的过程。从这方面看,生3、生5的发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只有这种体验,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个性的形成。遗憾的是,上课老师却毫不犹豫地视之为不合格。当下不少课堂,总是这样有意无意地制约学生的对话,限制学生的体验。

三、缺少真诚的教学对话和阅读体验

二年级《妈妈的爱》课堂上,老师先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学生举手发言十分热烈:

生1:妈妈,你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我永远爱你!

生2:妈妈,你不但关心我的生活,还关心我的学习,谢谢你!

生3:老师,我的妈妈不爱我。

师:你怎么这样啊?妈妈生你养你,难道还有错?

生4: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永远爱妈妈!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

生5:老师,我的妈妈也不爱我,有时打我,有时骂我……

师:又是一个,太不懂礼貌了!

这本是一个学生坦诚交流内心的教学片断,如果教师抓住这个片断相机引导,能使学生受到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亲情教育。可这位老师却把部分学生的真情流露处理为“错误表现”,进而加以阻止和批评。表面看来这没什么,但它一方面在滋长部分学生说假话、说空话的习气,一方面又在压抑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和阅读思维的发展。学语文,更要学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缺少真挚的情感流露和心灵沟通

现在的语文课堂表面看来什么都不缺,实质上最缺少一个“真”字。“真”是语文之本,“真”是教学之根,语文教学只有拥有了“真”,才能日趋完美、完善,才能走进返璞归真的至高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安小学)

  

 王怡文:让语文学习成为一部“开心辞典”

“开心辞典”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品牌栏目,我想,假如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像“开心辞典”那样加一点甜,添一点趣,适当降低一点难度,一定也能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精神追求。为了寻求这智慧与乐趣的交错点,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实践着、求索着:

一、以“趣”整合三维目标

我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就紧紧围绕“趣”字整合起三维目标。课始,联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系列图片,从生活切入,激起对太空的兴趣和向往;课中,潜心读书,梳理读悟,增添对“趣”的感性认识;品读课文,也围绕“趣”字做文章,读得有趣,读出有趣;之后,又以智力挑战的形式,探究太空失重,进行语言转换训练;最后,以杨利伟的豪言“为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结束,孩子们踩着“太空步”兴奋地走出教室,真是笑声不断,开心连连,情趣浓浓,效率高高。

二、以“趣”生成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应该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每一堂语文课,都要有精心的预设,更要留有开放和生成的空间。针对我所任教的学生,我的做法是:

1.表演。有情节的课文,有趣的画面,我常常引导孩子通过表演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模仿“太空漫步”,模拟“狼来了”,表演“龟兔赛跑”等等,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动作。表演之后的互动采访,总能在机智的问答中逼近文本的核心,避免空洞的说教,扎实又有吸引力。

2.竞赛。竞赛,始终是孩子最热衷的美差,是我们的教学长盛不衰的法宝。朗读比赛,写字大王评比,开故事会,挑战“背古诗大王”等等,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次次精心的准备,一回回“虽败犹荣”的自豪,充斥着学习语文的快乐空间,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重视学情。例如教学《月球的自述》一课,我采用图示法,请学生把读懂的课文内容标在图中。当学生将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标为“384000千米”时,我没有忽视这一细节,反问:“你采用什么先进的仪器量得这么精确?”学生一看书,发现“平均距离约为384000千米”。一个“约”字,表达出了科普文的准确、科学,真是“字字不宜忽”啊。课堂教学常常瞬息万变,变幻无常,教师需要敏锐地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学生才能学得真实、扎实而又有趣,对语感的培养极有裨益。

4.讲故事。为了吸引孩子上课,我就采用“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来唤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这时的故事,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现编的,有的是童话书里读来的,有的就来自于学生身边。高段的教学,我还常常介绍《读者》中的故事,巴赫“屋顶上的月光”照亮着孩子们的前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坚持不懈”激励着孩子们为理想而奋斗;诸多科学家的故事更是引领着孩子们勇往直前。

三、以“趣”引导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中,我较多地以“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最大的感受”“你还有什么问题”等课堂用语引领课堂,调动学生探索、感悟的兴趣。教学中,我更是经常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初读课文,交流阅读的感受,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与文本的对话中分享“收获”的快乐;细读课文时,抓住一个切入点反复推敲,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合作探究,共同提高读的质量;联系课文内容阅读拓展延伸,更是在自主的基础上享受探究的乐趣;我的作业设计,常常采用“作业超市”的形式,便于学生选择自己合适、喜欢的内容兴趣盎然地进行。

四、善于“降低难度”

三条求助热线的开通,为“开心辞典”降低了难度,带来开心与互动。有一次学生不经意地问:“老师,我能不能求助?”是啊,为什么不给求助的机会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拔高学生,提高知识的门槛,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降低难度”。值得强调的是,正如“开心辞典”的求助规则并没有降低节目的益智功能一样,我们在教学中的“降低难度”,也并不停留在表面的开心与活跃,而在于“小步子”,更高密度、更有效地达成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五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