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到
年初以来,特别处理股票的市场表现十分活跃。2006年底,不包括暂停上市公司,ST、*ST、SST、S*ST股中的A股,加权平均收盘价为3.0634元;2007年5月22日,其加权平均收盘价为9.8656元。后者比前者高222.04%。今年年初以来,上证指数[
行情、
资料、
新闻、
论坛]和深证成指[
行情、
资料、
新闻、
论坛]分别上涨53.63%和86.66%。可以看出,特别处理股票的涨幅要远远超过非特别处理股票的涨幅。
股票特别处理公司基本面并不乐观。192家股票特别处理公司2006年加权平均主要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0.4445元,同比增长-28.83%;每股净资产0.3084元,同比增长-56.86%;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现金流量0.0934元,同比增长-257.89%;净资产收益率-152.7784%,同比增长-65.4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除每股收益外,其他财务指标都在进一步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2家股票特别处理公司的股东权益,自2004年的769.96亿元,减少到2005年的407.21亿元,再减少到2006年的175.69亿元。如果亏损势头无法遏止,那么,2007年192家公司将出现整体资不抵债的格局。这将是有股票特别处理公司以来的第一次。
暂停和终止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意味着股票特别处理公司走出困境尤为不易。2001年以来,因连续亏损而终止上市的股票特别处理公司已有42家。包括即将暂停上市的S*ST天发[
行情、
资料、
新闻、
论坛](000670.SZ)、*ST创智(000787.SH),暂停上市公司也将增至34家,占股票特别处理公司的17.71%。192家公司中,*ST和S*ST股公司合计149家,比重之高创历史纪录。这表明,多数股票特别处理公司的上市地位开始受到威胁。股票特别处理公司基本面的进一步恶化,与特别处理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对比明显。
特别处理股票的持续上涨,打开了“三板”股票的上扬空间。2006年底,“三板”A股加权平均收盘价为0.6839元;2007年5月22日,其加权平均收盘价为1.9368元。后者比前者高183.19%。按“三板”规则,未按规定公布定期报告的挂牌公司,股票简称后缀1,表示每周交易一次。48家挂牌公司中,股票简称后缀1的则有20家。这表明,“三板”挂牌公司信息披露不合规的现象已较为普遍。但有意思的是,斯达1(400033.OTC)、长兴1(400043.OTC)虽然未按规定披露2006年年度报告和2007年第一季度报告,其股票自年初以来却已分别上涨233.33%和204.71%。因此,不依赖基本面,甚至不需要信息披露,照样可以炒作股票。
特别处理股票中,确实会有一些投资机会。资产重组、参股券商银行以及股改等,都可以带来基本面的一些变化。少数特别处理股票公司则有望走出困境。今年年初以来,有6只证券投资基金、1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证券公司成为*ST南控(000716.SZ)的大股东。这与市场对其重组预期有关。但这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而这种调研,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的。这与“白马”股票截然不同。
股票特别处理制度的推出,本来就是警示风险的。如果多数特别处理股票有更大的投资机会,那么,这种制度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事实表明,现行的股票特别处理制度在提示风险方面,整体符合特别处理股票公司的基本面。因此,投资者决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