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程度的思考

 快乐zhlj 2007-05-25
对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程度的思考
浙江省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 邹晓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改革,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学科教师都在尝试着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今天,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已逐渐进入学校、进入课堂。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一部分。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笔者的理解,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各科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授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又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走极端的教师较多,认为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是相互对立的,在课堂教学中全部采用探究教学,对探究教学的程度把握不够,长此以往,不但教学质量提不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对此,笔者进行过一些思考,下面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的程度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探究的广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还是有的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有的课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是一节课内所有的概念、规律等内容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还是有的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有的内容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这就是一个探究的广度问题。怎样的广度是合适的,这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思考与研究。

应该说,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只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相互之间并不排斥,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就人的发展而言,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由于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其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所以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方式,只有灵活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实,即便是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包含多种教学方式,其中有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等,即一节优秀的物理课,肯定存在着几种教学方式,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本人以为,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时或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的感性经验时,传授法可能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所以说,有的课适宜于传授式教学,有的课适宜于探究式教学,一堂课内有的内容适宜于传授式教学,有的内容适宜于探究式教学,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各不相同。

比如,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有六节内容,其中除第二节“弹力”中弹力的大小、第三节“摩擦力”中摩擦力的大小比较适宜于探究教学外,其它四节内容都更适宜于传授教学。在这节课中,到底要探究哪几点,探究的广度如何,要看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看教师的教学艺术,要看学生与教师的配合程度等等。

二、探究的深度

探究大致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方案、整合资料、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要素,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涉及多侧面的复杂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是否任何一个探究都一定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都一定要完整,即包括探究的各个要素,这就是一个探究的深度问题。怎样的深度是合适的,这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一般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讨论探究的深度问题,从探究过程所包含科学探究的要素多少,将其分为完整探究的部分探究;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

(一)完整探究和部分探究

完整探究是指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反映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特征。学生进行探究时,需要根据任务或问题情景,提出准备探究的科学问题,需要针对问题建立科学假说,需要根据假说设计实验方案,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需要观察实验作出科学的解释,需要通过表达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等等。

完整探究能够使学生比较完整地认识科学探究过程的全貌,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笔者认为,每个学期都应当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内容,安排若干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量接触的是部分的探究,即探究的部分环节。这些探究活动有的只是完整探究教学中的某一小问题的探究,有的只涉及问题的提出,有的则只是建立科学的假说,有的只是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只是对信息的解读或问题的讨论。部分的探究是构成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在教学中并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灵活地采用。

(二)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

定向探究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它既包括教师提供具体教学事例和程序,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探究,也包括教师给定要学的概念或原理,由学生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和联系的探究。虽然定向探究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帮助,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数据、建立假设、判断推理及作出结论时,教师起着引导而不是代替的作用。例如: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究加速度a与外力f,质量m的关系。教师可先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1)控制m不变,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的关系;(2)控制f不变,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然后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设计,评价他人的设计,并对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通过展示学生提出可行实验方案,筛选确定与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相符的实验方案。

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自己独立完成。开展自由探究时,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对象,设计探究程序,收集所得数据,检验假设,直到最后作出结论。简单的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由探究时,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起到活动的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因而从这一点而言,自由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从探究水平上讲,定向探究是探究的低级阶段,自由探究是高级阶段,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定向探究是自由探究的基础,自由探究是探究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定向探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从定向探究到自由探究,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当然,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之间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如果把它们看作是探究的两极,那么在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之间还有师生作用不同的其他探究。

当然,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界线。为了更好地实现由定向探究教学向自由探究教学的过渡,笔者认为可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这五个要素来划分探究教学的开放水平(如下表),并建议教师从水平一做起,等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再依次尝试更高水平的探究教学,直到学生会独立地探究学习。

从理论上讲,水平五完全由学生独立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是最理想的探究教学形式。但这个理想在实践中不容易一下子达到,先从水平一做起,然后循序渐进,直到水平五阶段的教学。

2007-03-29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