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性学习:不良倾向与应对措施

 快乐zhlj 2007-05-26
研究性学习:不良倾向与应对措施
陕西省绥德中学 刘永春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它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得到各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其研究程度或是认识角度的不同,无论在观念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不良倾向,导致效果极不理想。本文关注这一情况,有必要对它加以揭示,并提出应对措施之拙见,以便使研究性学习健康发展下去。

 

一、疏于管理倾向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部分学校片面理解开放性特征,对研究性学习疏于日常的管理,既没有组织机构,也没有规章制度,导致学生的整个活动形式在无序状态下进行,妨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以及热情。

 

正常的学习秩序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因此,学校同样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严格管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即使是访问专家或调查研究等活动也同样离不开学校的宏观调控和统一安排,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周末或放假时有序地进行。

 

二、忽视指导倾向

 

有些学校,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而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样,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害怕“穿新鞋走老路”,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做,对学生的研究课题一概不闻不问,自由发展,真正地成了一个旁观者。有些老师对课程的指导力度不够,对课题的整个进程不了解,对课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得不及时,对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的情况不清楚。

 

诚然,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但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是说教师撒手不管,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的反映形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是否成功、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实施方法与程序的熟悉程度,教师是否具有课程发展所需要的素质都极大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三、排斥后进倾向

 

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学习形式,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学生才能适应,而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其范围、对象仅限于少数优秀学生。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各有差异,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不一。活动能力较强、兴趣较浓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会积极搜集资料,深入研究,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有的甚至包揽了全部任务。而部分性格内向、学业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兴趣不浓,参与不够,他们各方面能力就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研究性学习同样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尽管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把多数学生拒之门外。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做好协调、指导、鼓励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能力也很难提高。如果仅限于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成为“陪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就不相吻合了,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它必须发动全体学生扬长补短,协同参与

 

四、否定传统倾向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含义认识不清,把两种学习方式完全对立起来,存在着重研究性学习轻接受性学习,甚至有以研究性学习否定接受性学习的倾向。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性学习,认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探究。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问题,却偏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研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合适的教学方式,不可一味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也就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学阶段,接受性学习也非常重要,教师的系统讲述对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课题所能承载的。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接合起来,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时间,少走弯路。接受性学习也需要研究,研究性学习中也离不开接受,二者相辅相成。但是,在学习活动的某一个局部、某一个阶段上,师生的地位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学生主动的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也就是说,有时候处于接受状态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因此,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法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各有侧重。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切忌矫枉过正。

 

五、形式主义倾向

 

有的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家们进行的成熟的、正规的科技发明,这种认识使得要么只重结果而急功近利,要么怀疑水平而丧失信心。还有的教师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性质、特点认识不到位,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学生和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课题上,远离教材,贪大求远,脱离实际,无法实现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与其舍近求远寻找课题,不如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更方便更有效果。对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等,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而不是研究。

 

六、机械模仿倾向

 

选题是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首要工作。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上,拿来参加兄弟学校研究性学习观摩活动中获取的文字资料,稍加嫁接,便当作研究课题,推荐给学生。从学生的作品来看,有些学生对待网上资料的态度比较随意,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甄别,对提取的信息连仔细阅读一遍都不肯,更谈不上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提炼。有些教师急于求成,不给学生充裕的研究过程,关注的只是预定的进度或研究的结论,看学生调查记录有没有填写,图片资料有没有搜集、研究报告有没有完成,而不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过程与方法、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和体验。它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不仅无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且导致学生将严肃的科学研究过程游戏化,带来一种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习惯。

 

我们不完全反对模仿,但不加思考,不动脑筋,不切实际地模仿,便是机械应付了。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等领域,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搜集资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了解课题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思想,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问题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网络上可以找到大量的辅助资料,但它仅仅是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绝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直接拿来贴上自己的标签。网络上的资料固然丰富,但也是良莠不齐的,不加考证、不认真研读,就为我所用,其危害不仅在于课题研究本身失去了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非常有害的。

 

七、急功近利倾向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时下,有些学校,为了显示学校研究性学习搞得好,为了凑足论文的数量,往往是由老师指定分配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则不管对此有没有兴趣,到图书馆找一些资料,到网络上下载零星片段,然后加以拼凑,得来毫不费功夫的论文就算完成了。这种做法无益于养成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背道而驰。

 

做课题、写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决不是全部。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学习中。我们应该把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只是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或者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研究课题的初步过程,这样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而应该把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

 

    八、舍本求末倾向

 

在许多人看来,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科知识的场所,“研究性学习”则是“课外活动”。因此,人们往往倾向于在时间与空间上将这两种活动彼此单独安排,在内容、方式乃至评价诸多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出现了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两张皮”现象。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合在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因此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关键还是要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2007-05-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