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为什么不能有巴菲特?

 平常心 2007-06-11
中国为什么不能有巴菲特?
www.hexun.com 【2007.06.11 07:49】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江南

  本轮牛市无疑在很多方面迥然于以往的牛市,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们崇尚的投资榜样不再是老股民念念不忘的“操盘手”、“猛庄”,更多的新股民(不仅入市时间新,投资观念也新)开始念叨“巴菲特”、“彼得·林奇”和“索罗斯”。然而在近期对“新股民”的质疑声中,这种投资理念备受质疑。标志之一是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期的一篇文章《中国没有巴菲特》。

  谢文认为:“首先,很多自以为模仿巴菲特的人,其实是在投机,中国的股市正处于泡沫和过度的狂热之中,这是巴菲特最不愿意投资的市场;其次,巴菲特的投资法则在中国难以奏效,因为巴菲特的方法是选择好的公司并在低价或合理价格买入,通常排斥那些上涨很快的热门股;最后,中国股市的特征让巴菲特的方法少有用武之地,招行和万科是少有的能持续为股东带来回报的公司,大量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难以持续上涨。”

  谢国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发人警醒。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在历次牛市中,独独这次掀起“巴菲特热”?我认为,是因为这次行情的起点和根源在于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治理结构飞跃性提高。以谢国忠为代表的这种观点论据并不充分,不仅没有完全反映中国正在发生的改变,也在相当程度上误读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虽可以简述为近似今天基金经理们都在大谈的“价值投资”,但在具体操作上,并不是如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僵化,他不只投资如“招行”、“万科”那样的蓝筹股,也不只投资如“可口可乐”或者“茅台”那样的超级品牌消费品公司,更不是从来不碰重组的“垃圾股”,也绝不简单地“长期持有”。他自身的投资理念和手法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走向,他已经从投资美国市场到走遍全世界寻找好公司。

  巴菲特自称遵循的是经济学大师格雷厄姆和费雪的投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第一、必须把买入的股票看作是企业的一部分;第二、把“市场先生”喜怒无常导致的波动看作是机会;第三、任何时候要对企业尽可能准确地估值,并在有“安全边际”的前提下买入并持有。

  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菲特的投资行为基本无视“牛市”或“熊市”,因为他从来不允许“市场先生”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他遵循的原则是观察企业,只要这个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估值又处于“安全边际”的保护中,即使股市在熊市中,也无碍其投资价值。这在他投资“可口可乐”的过程中尽显无遗,巴菲特从1988年开始分批买入可口可乐,经历了十多年间美国股市的牛熊交替,期间市值也曾大幅波动,但从未见他“波段操作”。

  其次,我们看到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并不一直热衷于投资“蓝筹股”。如早期投资“美国运通”,当1964年他将自己的合伙公司的40%以上的资产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时,这家公司正处于1963年底的巨额诉讼,甚至公司总裁也认为“运通已经资不抵债”,但正是这家相当于“ST公司”的企业,在随后的4年中让巴菲特获益400%以上。此外,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等案例,也都是在公司面临生死存亡或全行业不景气时。这些事件说明,“价值投资”并非总是去寻找蓝筹,它完全可以是发现“垃圾变蓝筹”的过程。

  最后要看到,当前中国投资市场中,会计制度不断更新完善、对内幕交易和业绩造假的监督水平不断提高、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多个行业的景气度不断提升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全民的“股东”意识苏醒,更多人把股市看作是全民分享经济成果的场所,而不是恶意圈钱者的天堂。

  需要强调的是,过去中国股市最不符合巴菲特投资原则的要害在于,我们很难把买入股票看作是拥有企业的一部分,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股民勇于、乐于承认自己是某某上市公司的股东!

  谁也不是巴菲特,谁也没资格说巴菲特一定会或者不会在A股市场上投资,但可以确认,当前中国股民们热衷于学习巴菲特式的投资思路的现象,它本身就是市场进步的标志。“困难不在于接受新思想,而在于摆脱旧思想。”这是凯恩斯的名言,也是巴菲特喜欢的警句,在此与所有投资者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