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云:移动IM的博弈调查

 水澄桂萼 2007-06-11
作者:司马云 | 推荐人:草根帮主(信誉值:76449)在2007-6-11 15:发布,已有40人阅读过:

、方兴未艾的移动IM市场

2006年,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收入比2005年增长38.1%,占营运收入的23.5%,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联通全年移动增值业务收入达到172.5亿元,增长了39.5%,占移动业务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17.0%上升至22.1%。而随着3G的迫近,移动增值业务将取代话音等传统业务成为未来运营商盈利增长的主要来源。

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突破4.5亿,其中70%的用户能用手机上网,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话工具,而成为一种携带方便、能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终端。理论上看,所有的手机用户都是飞信、PICA、手机QQ等移动IM的潜在客户,而即将投入使用的3G技术又能给移动IM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经过2005、2006两年的市场准备,真正基于IP技术的移动即时通信将在2007年进入全面普及阶段,而移动即时通信的用户也会成爆发性增长。据一位业内人士估计,2007年移动即时通信用户数将达到5000万左右。

作为一项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移动即时通信不仅能增强用户黏性,并且是推广短信、彩信、WAP等业务的良好平台,还有助于对3G时代的移动电视、移动支付、虚拟社区等增值业务的推出。移动即时通信的普及将引领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

二、移动IM阵营里的两大“帮派”

目前,国内主流的基于IP技术的移动即时通信产品有中国移动的飞信、中国联通的超信、中国网通的灵信、腾讯的手机QQ、移动MSN和PICA。它们分属于两大“帮派”: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

在互联网即时通信市场占据头两把交椅的腾讯和MSN其最大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数量,然而由于其互联网即时通信用户与移动IM用户之间存在“重叠用户”问题,一旦移动IM得到迅速发展,势必会造成互联网即时通信市场用户量的分流。PICA是最先涉足移动IM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在语音和数据传输上拥有多项专利,同腾讯、MSN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相比,PICA可说是真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IM服务商。“PICA目前的用户量已经突破900万。我们未来的盈利方向是无线广告、基于PICA平台的增值性服务以及技术授权。PICA在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PICA的公关总监渠毅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移动IM的后起之秀,运营商凭借自身手机客户资源、网络优势和雄厚的资金储备,其后发制人的能力,谁也不敢小觑。但运营商缺少移动IM的运营经验,产品在技术和推广上与互联网IM服务商还存在一定距离。

三、“互利共赢还是主旋律”

“这是一个新兴市场,因为市场在不断扩大,并不是你多我少,你死我活。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运营商和互联网IM服务商应该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互利共赢还是主旋律”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移动于去年6月份推出飞信,时值信息产业部和运营商对违规SP的整治风暴即将进入高潮,因此业界有人担忧运营商推自己的移动IM,意在利用其强势地位打压异己力量,形成垄断,在3G迫近的背景下,为其大踏步进军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做战略布局。2006年年底,中移动又终止了与移动IM相关业务的SP的合作。此举令外界更坚定了先前的猜测。

“其实运营商进入移动IM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市场。目前,移动IM市场正处于初级开发阶段,远没有饱和。多方的进入有利于移动IM市场的迅速开发。PICA做的是基于IP技术的移动即时通信,因此运营商对SP的一些措施对PICA没有任何影响。”渠毅认为目前合作肯定大于竞争,各方首要是积极培育这个市场。

腾讯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移动即时通信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腾讯重视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欢迎各服务商一起把市场做大,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丰富的服务。”

无论是移动IM市场的先行者PICA,还是互联网即时通信的龙头大哥腾讯,都表示出愿意一起开发这个市场。

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同心合力来培育移动IM市场。陈金桥指出“目前来看,首先要做的是培育市场,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这一点,腾讯、MSN等互联网即时通信大佬可以凭借其品牌和用户优势,将现有的互联网用户转移为为手机QQ、移动MSN用户。运营商则应加大推广力度,实行低价策略,积极培育用户群。

目前来看,一条包括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及用户的产业链已经逐渐形成。运营商在链条中无疑居于“盟主”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有责任和能力来规范、引导这个市场,使其更加成熟和壮大。一旦运营商谋求垄断,成为市场“霸主”,势必造成行业环境恶化,最终也将损害自身和用户的利益。

据信息产业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政府目前鼓励电信运营商进入移动IM市场,这不仅有利于无线互联网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政府的态度是静观其变,乐观其成。

前景广阔的移动IM市场,应该是一个开放多赢的商业模式,但是为了各自利益,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之间必然也存在着博弈。

四、从移动QQ到飞信QQ

据悉,中国移动和腾讯公司合作开发的移动IM——飞信QQ,将于今年6月30日推出,这意味着移动QQ将被飞信QQ所取代,届时中移动与腾讯在移动梦网的合作协议也将到期。

飞信QQ虽然是市场占有率67.5%的中移动与占据了国内IM大半壁江山的腾讯之间的强强合作,但其背后暗含着运营商与互联网IM服务商的博弈。

从中移动将腾讯定位为“竞争性合作伙伴”,我们可以看出其矛盾心态。一方面,中移动急于从移动IM市场分一杯羹,希望获取符合自身资源优势地位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市场的新进入者,中移动缺少移动IM的运营管理经验,在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的IM市场,产品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还有就是中移动缺乏像腾讯QQ、MSN等市场领先者所拥有的庞大用户量。而一旦飞信QQ取代移动QQ,目前700多万的移动QQ用户将被引导过渡为飞信QQ用户。同时,飞信QQ品牌的推出,有利于宣传和推广其所有的基于IP技术的移动IM“飞信”;另外,飞信QQ所获得的原移动QQ用户将自动成为飞信用户,这非常有利于于中移动扩大飞信的用户基数。

对腾讯等SP来说,在与中移动的合作中,虽然处于较弱势地位,但其将近6亿的即时通信注册帐户却无法让中移动视而不见。虽然飞信QQ取代移动QQ,让腾讯失去了一个响亮的品牌,并有可能造成一定用户的流失,但其依然尽可能地保住了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上的收入。这也显示了腾讯在与中移动这样的强势伙伴合作时的高度灵活性。

飞信QQ的出现是双方针对现实利益分配的一种合作博弈。

四、飞信、QQ:真的互联互通了么?

据记者从腾讯相关人士处了解,飞信QQ并非飞信和QQ的互联互通,实质上只是将原来的移动QQ变更业务代码,转移至中移动的飞信平台上。也就是说用户一旦定制了飞信QQ服务,将自动成为飞信用户。本计划于今年初开始商用的飞信目前依然处于免费公测阶段,其中和飞信QQ的推出不无关系。

移动IM的互联互通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显得更为迫切。首先,两者所用的网络和终端不一样。互联网即时通信,一般来说,网络稳定,微软的操作系统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电脑上同时开几个QQ、MSN,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手机作为移动即时通信的终端,不但操作系统五花八门,而且如果同时运行几个移动IM程序,由于受限于无线网络带宽,会出现接受信息滞后的问题。记者所用的诺基亚N73就曾碰到过这种问题,同时开QQ和MSN,两者之间的切换非常不方便,而且经常接受不到QQ好友的讯息。

然而,移动IM互联互通在技术上依然存在不少障碍,主要是产品体系架构不同,缺乏互联标准。

各方对互联互通的态度也不一样。“互联互通最大的受益者是用户,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超过70%的用户有互联互通的需求。PICA一直积极倡导互联互通,我们认为作为IM服务商,首先应该有一个开放、合作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一味地拒绝互联互通,并以多种理由延缓互联互通都是不可取的。业界也都认为互联互通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渠毅还认为技术并非互联互通的最大障碍。

“关于互联互通,腾讯一直主张积极探讨,但前提是需要妥善解决安全、隐私、增值服务的互通等方面的问题,避免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腾讯相关人士指出,目前互联互通的时机还不成熟,就算IM实现互联互通,但其增值服务,比如,QQ道具、服饰等不能互联互通,对用户的价值会造成极大损害。

飞信QQ的推出,可以看出缺少用户资源的运营商对互联互通持正面积极的态度。互联互通一则能做大移动IM市场,另外实际上扩大了运营商自身移动IM的用户范围。一旦有了居于产业链主导地位的运营商的积极推动,移动IM互联互通的进程也许会大大加快。

另外,不同运营商各自推出的移动IM之间目前还无法互联互通。这无疑对移动IM市场的未来发展不利。而这一点也包含了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暗斗。假如一个中国联通的用户想使用中移动的“飞信”服务,那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换号转网。这也意味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用户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而在注重用户体验的移动IM产品上,并非单纯地降低资费就能吸引住用户。优秀的移动IM服务却能增加用户黏性和对品牌的忠诚度。

五、目前国内运营商各自所推的移动IM现状

北京联通的移动IM——“超信”于今年5月初开始进入试商用期。联通的UP新势力用户只需开通每月5元的免费接听功能,便可获赠“超信”服务,而如意通等其他品牌用户则需缴纳每月5元的包月费。中国网通针对小灵通和PC用户的移动IM“灵信”,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北京网通的客服人员表示暂未得到任何“灵信”业务的相关信息。


原文/来源链接:http://column./u/sanmier/archives/2007/3548.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