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紫依 2007-07-02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孙 荣
1 [1]

字号:【


  感动人物:刘银萍(吉林大学)
  感动编号:011
  感动关键词:开拓·信念·无悔
  
  刘银萍同学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级学生。她自幼便患有先天性眼病,家里还有两个同样患有先天残疾的姐妹。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带着望远镜去上课,如何战胜疾病和经济窘困,获得了“中科院奖学金”、三次国家奖学金、两次“吉林大学自强自立优秀大学生”、“感动吉大精神文明标兵”、“感动地探”等光荣称号。松柏无声自劲拔,她用汗水去耕耘,用双手去开拓,用成绩去证明,书写着青春无悔。
  自强不息,用执着向命运挑战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胜利——是必然的。”这是刘银萍和同样残疾的姐姐互相鼓励的一句话。
  刘银萍自幼便患有先天性眼底病:视力低下,畏光,眼球振颤,全色盲,斜视。左眼视力勉强达到0.1,右眼则仅能视物,这些病症无法通过眼镜的帮助而有所改善;而且光线稍强一点眼睛就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球振颤使她所见之物无时无刻不在跳动;时常需要定一定神才能判断出事物的动与静。长时间过低的伏案学习遗留下的肩周炎和腰肌劳损更加重了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尽管如此,她并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她想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人生作出一种诠释。
  刘银萍来自新疆一个善良、贫困的牧民家庭。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姐姐和大妹患有和她同样的眼病。父母拼命地工作,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自幼便开始干活。小学和初中时,每天早晨要先赶着毛驴车送完牛奶再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干馒头,连水都没有。回家后,要做家务或者放牛、挤牛奶以及做其他农活。在农忙时,甚至要和大人们一起通夜装车,累的饭都吃不下。只有挤时间学习。放牛对她来说是最轻松的差事了,还可以边放牛便复习功课。可牛跑丢了,她看不到,追不上,只能沿着河沟一边哭,一边一点点找寻。她的父母积劳成疾,疾病缠身,已经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父亲在她上初中时就患了心脏病,靠心脏起搏器维持生命;现在又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几乎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同样疾病缠身:胆囊炎、胆管炎、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抵抗力低下等。2003年1月又不慎从农用车上摔下,在床上休养了好几个月;04年夏,病未痊愈的母亲因切除肿瘤再次入院。
  生活的艰辛以及先天的缺陷让她深深感受到:人,不能选择出身,却可以选择出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曾因眼病和经济困难而两次停学,高三时她还患过突发性耳聋,治疗后,听力还是下降了很多。但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她没有放弃学业,凭着执着的信念,辛勤的汗水于2003年考入了吉林大学。
  
  不以己悲,让坚强与苦难同行
  
  其他人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在刘银萍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在她眼里没有正常人眼中的花花世界,取而代之的是灰突突的“一团雾水”。二十多年来,她眼睛看到的永远只是浅色与深色的差别。面对命运的不公,她说:“比起海伦·凯勒,我还是很幸运的。”
  一个身患残疾的女孩子,只身一人来到北国春城,困难可想而知。刚来到大学,她根本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迅速适应学校生活,教学楼、宿舍、食堂都是同学领着一一记下的,还不熟悉环境时曾近两次从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水工楼的楼梯上摔了下来。
  开始上课了,即使坐在第一排也无法看清老师的板书,只能靠听来追赶老师的思路,而突发过耳聋的听力也不是很好,笔记自然也残缺不全,课下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来补笔记、看教材,以补充课上缺下的内容。由于阅读速度太慢,不得不长时间学习,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她每天早上6:00开始念英语,晚上上自习到教学楼熄灯关门。看书时鼻子紧贴书面,时间一长,就会全身酸痛,眼睛直流眼泪,眼球冰冷。体育课看不见老师的动作,她就一点一滴模仿同学的动作;计算机上机实习不得不将脸贴近显示器才能看见;化学实验课上看不见标签,辨不出颜色,只好爬上凳子看,每次实验下来就累得筋疲力尽。上大课有时占不到前排的坐,那更是一点影像也没有。有一天她突发奇想:买了个望远镜,上课左手举着望远镜,右手不停地记着笔记。她随身携带的望远镜银灰色的外壳已经露出了本来的黑色,斑斑驳驳,看起来像个文物。只要拿一会儿胳膊就会发酸。尽管如此,她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她知道经过越多的困难,所得的收获就越珍贵。
  曾经休学的刘银萍珍惜着每一寸光阴。别人学习时,自己在农田里干活,所以现在别人玩时自己就拼命地学习。她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在课余时间还学习着税法和日语。她的日语是从2005年的寒假开始自学的,遇到困难就请教班里学日语的同学。由于日语速度快而且发音很重要,刘银萍一句话要练很多遍,即使累了也坚持着,渴了就停下来喝点水再继续。到现在一本书已经学完了,她争取考完税法后再考日语。
  假期时,刘银萍上午自学日语,到时间就匆忙吃点饭去家教。有时因为贪心多看一点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花一块钱买个饼在路上吃,看一眼日语单词,边嚼饼边赶路。由于刚学很吃力,所以刘银萍要重复很多遍。冬天下雪的时候,握在手里的记单词的小纸条都被揉得皱皱的;摔了跟头也顾不得疼,拍两下就得赶路。
  天道酬勤,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三次国家奖学金,全校仅评三人的“中科院奖学金”,两次“吉林大学自强自立优秀大学生”,“感动吉大精神文明标兵”,“感动地探”等光荣称号。
  
  厚德载物,用爱心去面对生活
  
  初入大学,她的特殊情况就被学院发现,鉴于她的家庭经济情况和身体等各方面因素,学校让她通过“绿色通道”,缓交学费。还给了她学习与生活上的巨大关怀。刘银萍经常提起别人给过她的帮助,面对生活,她有一颗感恩的心。但她总是想尽量靠自己,以减少对别人的影响,所以每件事她都会很努力地去做。她经常和室友互相督促,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有时还帮别人打水。在刘银萍的心里,帮助别人和干自己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幸福。
  军训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刘银萍申请了免修。看到同学们很累,她就主动帮大家打水、打饭、打扫卫生。刚入学时,她需要补办残疾证,刘银萍没有麻烦别人,自己上路了。大一的时候课少,一有空她就出去找办证的地方。由于眼睛的缘故,出去的时候,她得戴墨镜。公交车的站牌看不清楚,她就问人,陌生的城市,模糊的双眼,她一个人在长春的大街小巷找了一周,可惜还没有希望。当又一次失望时,她站在大街上哭了,这是她大学以来唯一的一次哭泣。哭过之后,继续找。终于,在下一个周一找到了。回忆这件往事时,她说:“算是没有白跑,刚来到大学,别人还没转长春时,我已经看得差不多了,以后出去,自己就能找到了。”
  寒暑假刘银萍经常不回家。虽然她想家,父母也想她,但是她要充实自己,帮助别人。,假期里,她两次报名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她喜欢这样的公益活动,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准备资料,然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在刘银萍是很幸福的事情,她想尽自己的努力“能多做些就多做些”。
  她学习之余,勤工助学,最多时,兼过三份家教。因为除了供自己,还要供患有残疾,也在上大学的妹妹。刘银萍家教要连续讲3个小时,坐车又晕车,家教路也远,每次她都要步行1个多小时,到了下午尤其晚上就会感到特别累。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路,对她来说,太艰难了,过马路的时候,即使非常用心,也还是看不见红绿灯,还是要和车辆和行人发生小冲突;看不清下雨天路上的积水,时常冰冷着双脚在水中来来去去,即使路上的小坑也时常使得她磕磕绊绊。有一次过立交桥,因为找不到楼梯,绕到目的地后竟然又绕了出来,结果迟到了近1小时。可是习惯告诉她一定要坚持,再坚持一下就能挺过去。刘银萍有她自己的准绳:一要做好,二要负责。既然这是孩子、家长和自己共同的选择,那就不能辜负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当她知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后孩子提高了19名时,她由衷地笑了,说这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外因。现在学生还一直和她联系着,从孩子父母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刘银萍的信任与肯定。
  在一次检查中,刘银萍又发现了患有心肌炎,她只和几个非常好的朋友说了自己的病情,朋友哭得一塌糊涂,她却笑着面对生活。她分不清红色,只知道那种颜色代表温暖、喜庆与祥和。吉林大学女生节时,她设计着大红灯笼,和室友一起手工制作,买铁丝做骨架时手被划出了口子;分不清颜色,她就说出自己的感觉让同学帮着选。她们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全校最佳推荐奖。她还一直坚持参加运动会、冬季越野等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无论凄风苦雨,她都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
  现在,刘银萍同学的事迹已经先后由吉林大学学生工作杂志、吉林大学报、吉林大学电视台、新文化报、光明日报、长春广播电台、长春市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节目、吉林电视台最近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等新闻媒体报道,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刘银萍同学是2005年感动吉林的候选人之一,于2006年当选“长春市我身边的好市民”,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刘银萍同学的事迹不但感染着她身边每个人,也给社会中学习和工作的人们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自从她的事迹播出后,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的书信,其中,不少人为她的事迹感动,在信中表示他们将在自己的岗位中尽职尽责。今后奋发图强、刻苦努力,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诗人歌德曾说:“谁要是每天每日地争取自由和人生,谁就会享受自由与人生。”刘银萍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不以己悲,用笑容去面对苦难。吉林大学的校歌中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她精神的诠释,那就是——“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