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理论:怎样拍摄清晰的照片
具体来说,造成影像模糊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凯普勒告诫摄影者:“不要以为使用了1/125秒的速度就能像某些表格上说明的那样能足以抓住动体,除非你使用高速闪光灯,否则,不可能把动体拍摄得像静物一样清晰。即使用l/1000秒拍摄奔跑着的足球运动员,在放大了的照片上,其清晰度也不如这个球员站着不动时的照片。”当然,如果用足够快的快门速度,还是能把任何动体拍摄清晰(此时,拍摄者的反应也要相当快)。这里,关键是要注意运动者与相机所成的角度。例如,要拍摄5米以外一个正在跑步的人,如那人跑步的速度是3米/秒,且方向与拍摄者的视线.(即相机的方向)成90º角,那么,使用50mm镜头,便须使用1/350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这样呈现在照片上的影像模糊范围(可容许的不清晰程度)将是0.03mm左右,相当于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景深表所采用的标准。然而大多数的相机都没有这样快的快门速度,补救的办法是将你的视线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减为30。,这样只要使用1/1750秒的快门拍摄,就可得出同样的清晰效果;如再将视线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减为10。,那么只要使用1/500秒快门就够了。当然拍摄时要同时兼顾其他使照片清晰的要点。D·林奇归纳出了拍摄较为清晰的动体照片必琐注意的三点:一是动体的速度不是太快;二是如果动体的速度很快,那么不要使运动成为相机前的横向运动;王是如果动体是快速横向运动,那么就用最快的快门速度,拍摄距离要尽可能远一点。林奇对于这三种情况认为:第三种可能用途最小,因为出现在胶片上的影像可能太小;第二种也许既能产生清晰的影像,又能表现动感;第一种要取得好的效果,大概不会有问题。 造成影像模糊的第二个原因是焦点不实,或者说被摄体处在焦点之外。相机调焦不当,就会使拍摄的景物模糊,甚至整个画面没有一处清晰的地方,在被摄体的各部分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并使强光区域的四周发虚。 以下几种情形往往会导致焦点不实: 1.由于粗心、匆忙而造成调焦不准或没有调整焦点。这种缺点随着经验的增加是不难加以克服的。 焦点往往会从两个人的中间对到远处的背景上去,结果主体反而不清楚了。解决的办法是把取景器的自动对焦区域对准拍摄对象,或者运用相机上的自动对焦记亿锁。有人甚至认为自动对焦相机根本靠不住,尤其是那类不可更换镜头的“自动对焦”袖珍相机。因为据相机设计入土透露的信息表明,这种相机几乎没有一架能自动对焦。它们只能完成区域对焦;一般镜间快门相机使用的自动对焦系统分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被动式自动对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比较被摄物体的相位或分析其反差;主动式自动对焦系统是在曝光前由相机发射出一束红外线,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再由相机读取,并据此控制镜头的移动。早期的“自动对焦”镜问快门相机,多数有4个对焦点,加上这类相机常用的广角镜头,景深本来都很大,因而基本能获得足够的清晰度。但是,要相机精确地对焦在被摄物体的平面上,只能靠运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满足于对焦在景深范围之内。较新式的镜问快门相机,通常设有多于4个(有的多至8个以上)的对焦点,这样,取得较佳画面清晰度的可能性也越大。然而,如果希望随时都取得极锐利的清晰度,恐怕仍会大失所望造成影像模糊的第三个原因是相机在拍摄时因持握不稳而产生振动,结果即使是静止的被摄体也会表现得模糊不清。 一般来说,手的颤动速度大约是每秒5mm,频率是每秒约20个循环以下;移位的范围是0.25mm,而如果手部左右颤动,跋卷也会左右移动,使用1/250秒快门,移动的范围只是0.02mm,问题还不大,但如使用1/125秒快门,移动的范围也倍增,就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因而,练习持稳相机或使用三脚架,是拍得清晰照片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有人认为气流也是影响照片清晰度的一个因素。如透过气流拍摄,会使影像不清晰,遇到此种情形应该设法避开。大气雾霜也会使照片缺乏反差效果,反差低的照片,也会给人一种欠清断的感觉。反之,一张高反差的照片,邵使对焦略有不实等,也会给人较为清晰的感觉。因而稍微提高反差效果,也能在视觉上提高照片的清晰程度。 据有人分析,另一影响照片清晰程度的因素是来自胶片。这里不是指胶片的微粒效果或感光程度,而是指胶片在曝光时是否保持平直和静止不动。如果镜头景深小的话,胶片稍有弯曲,照片中影像就会显得模糊。研究表明,如果35mm胶片放在胶卷盒内已有一小时以上,而很快将胶片拉卷并曝光,胶片最有可能变得弯曲。如能将胶片再拉卷十下才开始曝光,胶片便不会变得弯曲。当然,如时间许可,最好是拉卷好胶片后相隔一段时间再开始拍摄,胶片便会更平直。另一方面,使胶片在曝光时保持静止不动也很重要。照片曝光时要注意不要让拇指靠在卷片扳手上,以免手指的压力使胶片位置移动。一般胶片在拉卷后常会略微回弹,此时按快门,照片便会显得不清晰。用自动卷片相机连续拍摄的照片,后几张往往不如第一张来得清晰,就是这个道理。 |
|